您現在的位置:

鑄實創新驅動的“科技N”

發佈時間:2019-06-26 11:16:54 | 來源:新華網 | 責任編輯:牛志鑫

6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近180名院士出席、500多項全球“黑科技”遠渡重洋參展、百場大賽百場論壇百場對接緊鑼密鼓,今日開幕的“南京創新周”,以“創新南京,機會無限”為主題,匯聚全球最頂尖的行業大咖、最知名的頭部企業、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必將在南京掀起一股科技創新的旋風,為創新名城建設注入澎湃動力。

與“創新周”同樣受關注的,是幾週之前公佈的“創新周”活動形象標識——一個由多維晶狀體組成的大寫的“N”。“N”是“Nanjing”的縮寫,同時也代表“New”;多維晶狀體造型象徵未來新物質,科技感十足。似乎是某種巧合,這個亮閃閃的“N”,給了創新驅動戰略以昭示:不管是建設創新名城,還是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抑或是創新型省份建設,都要築牢“科技N”的基石。

“科技N”首先“N”在“新”。新思想新理念、新平臺新機制、新舉措新政策,是推動科技創新的“芯”動力。推進科技創新,離不開政府主導作用的發揮。為推動科技創新,南京市堅持把建設創新名城作為引領高品質發展的“發動機”,把打造産業地標作為推動創新與産業深度融合的“先手棋”,把新型研發機構作為加快創新成果轉化的重頭戲,把制度創新作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著力點,推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政策、新舉措。舉辦“創新周”,就是凝聚創新的認識、資源、力量的有效舉措。這啟示我們,推動科技創新,政府“為”與“不為”不一樣、“虛為”與“實為”不一樣、“善為”與“不善為”不一樣、能不能“為”到點子上不一樣。鑄實創新驅動的“科技N”,就是要落實“創新是第一動力”的新理念,構建聚合各類創新資源的新機制,落實“江蘇科技改革30條”等新政策,建好用好“物博會”“軟博會”等新載體,構建精準高效的創新生態體系。

“科技N”的“N”,意味著“多方”,代表著“多點”,指向著“多維”,提醒我們推進科技創新,必鬚髮揮各方面的積極性,聚合各類創新資源,特別是要發揮好企業、科技人才等創新主體的積極性。推進科技創新,企業是主體,人才是根本,他們的作用發揮得如何,直接決定科技創新的成敗。這次“南京創新周”吸引了來自全球45個國家和地區的各個層次的專家、企業家和相關人員,參會人員達5000人,將成為集聚科技創新資源的有效平臺。對江蘇而言,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進一步優化推進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加大智慧財産權保護力度,充分調動企業、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主動性。要擴大開放,以開放的姿態與胸懷,全方位匯聚創新資源,全力擁抱世界,不斷擴大國際合作的“朋友圈”,與更多城市、機構、人才締結“創新共同體”,在吸收四面八方養分中厚植創新優勢。

“科技N”的“N”,同時也是一個“變數”,代表著“多元”“未知”和“不確定性”。創新的確能夠帶來嶄新的動力和巨大的紅利,但同時創新也意味著風險。一方面,創新有著很大的不確定性,需要大膽假設、不斷試錯和小心求證;另一方面,也要清醒認識到資源優勢不等於創新優勢、政府作為不等於創新有為、自主創新不等於封閉創新、人才流入不等於人才紅利、政策優惠不等於環境一流。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還要在全社會形成敢為人先、寬容失敗的共識,為創新提供良好的環境。要把鼓勵激勵、容錯糾錯、能上能下“三項機制”首先落實到創新創業領域,最大限度調動創新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最大限度營造想創新能創新真創新的濃厚氛圍,使一切創新創業的願望得到鼓勵、行動得到支援、成果得到尊重和保護。

創新是時代的命題,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長跑。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如何適應新趨勢,擁抱新變化,探索新路徑,是我們面臨的現實考驗。在“變”與“不變”的內外環境中,我們要牢牢鑄實創新驅動的“科技N”,緊緊抓住創新的“牛鼻子”,講好創新故事,成就創新願景,為創新型省份建設注入強勁動力。 

文章來源:新華網

相關閱讀

 
分享到: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