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山西彩塑“匠人”:創新中傳承千年技藝

發佈時間:2019-03-19 10:48:36 | 來源:新華網 | 責任編輯:牛志鑫

劉惠斌的《降龍羅漢》曾獲得第三屆中國傳統宗教泥塑造像技藝大賽特別金獎 范麗芳 攝

題:山西彩塑“匠人”:創新中傳承千年技藝

作者范麗芳

山西省晉城市郊區,劉惠斌的工作室裏擺滿了各種彩塑手工藝品,攤煎餅、烤紅薯、炸油條,這些用泥巴做成的帶著藝術魅力和地域特色的彩塑作品,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和它們不同的是,《屈原》的原料以砂岩和煤矸石為主,廢物再利用,這是一種對新材料的嘗試。”劉惠斌拿起一件作品介紹道。

作為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晉城傳統彩塑的傳承人,劉惠斌希望以更環保、更符合現代人審美的方式,讓流傳千年的彩塑技藝煥發新機。

作品《屈原》的原料以砂岩和煤矸石為主,廢物再利用,這是一種對新材料的嘗試。 范麗芳攝

彩塑是中國傳統的一種雕塑工藝,以泥土為原料,手工捏製成不同造型的泥坯,將其陰幹後先著粉底,再施彩繪,最後成為一種雕塑品。聞名世界的敦煌莫高窟,便保存著中國較早的彩塑佛像。

劉惠斌與彩塑“結緣”,始於從小對泥巴的熱愛。

劉惠斌的童年在鄉下度過,他的外公是當地有名的剪紙大師,兩個姑父也擅長泥塑、墻畫等藝術創作,受此熏陶,劉惠斌嘗試著用泥巴捏出不同的造型。上小學後,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當地的青蓮寺看到了裏邊保存完整的佛像和精緻的壁畫,頗受震撼。

做手工藝品,要坐得了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 范麗芳攝

塑繪不分家,要想學彩塑,首先要學會繪畫。上世紀七十年代,學習資料匱乏,小人書《三國演義》《西廂記》《西遊記》等所見之處的圖畫,都成了劉惠斌的臨摹範本。以致現在,劉惠斌練就了“火眼金睛”:看一下墻體的高度、寬度,便將繪畫的結構比例了然于胸,“誤差不超過10公分”。

文胸武肚、武將沒脖、女人無肩;想要笑,眉開眼彎嘴上翹;想要驚,眼圓嘴圓八字眉……這些口訣,劉惠斌早已了然于胸,採訪中,寥寥數筆,一位威猛武將便躍然紙上。

想要做好彩塑,需要的不止於此,抄槳漆、包麻布、上漆灰、磨光、糊粉、瀝粉、裝金、彩繪……三十多年來,劉惠斌的泥塑、彩塑作品已有上千件,作品主題涉及民俗文化、廟宇塑像等,作品《降龍羅漢》曾獲得第三屆中國傳統宗教泥塑造像技藝大賽特別金獎。

三十多年來,劉惠斌的泥塑、彩塑作品已有上千件,作品主題涉及民俗文化、廟宇塑像等。 范麗芳攝

“非遺的保護不能因循守舊,而是要在繼承中創新發展。”晉城地區煤炭資源豐富,煤矸石較多,劉惠斌嘗試以砂岩和煤矸石為原料,“燒到1050度到1100度,冷卻後很有質感,適合做人物肌膚,而高嶺土做成的衣服造型,呈現出皸裂的效果,非常符合屈原所處的國破山河的時代背景”。《屈原》成為劉惠斌創新的得意之作。

彩塑學習和傳承的難,在於不僅要精通歷史、繪畫、雕刻、色彩搭配等知識,更需要不唯名利、腳踏實地的“工匠精神”,劉惠斌曾為了完成一件浮雕作品的設計稿,足不出戶42天,“製作手工藝品,要坐得了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

劉惠斌的工作室裏擺滿了各種彩塑手工藝品,攤煎餅、烤紅薯、炸油條,這些用泥巴做成的帶著藝術魅力和地域特色的彩塑作品,神態各異,栩栩如生。 范麗芳攝

但彩塑的傳承卻不如人意,劉惠斌曾先後收了六批共50多名學徒,堅持下來的卻屈指可數。前幾日,跟隨劉惠斌四年的“90後”學徒突然不辭而別,雖然這是意料中的事,但還是讓劉惠斌失眠了好幾晚。

“後繼乏人是手工業非遺傳承項目中面臨的普遍問題。”劉惠斌分析,現在人們越來越聰明,卻也越來越浮躁,而手工業恰恰需要匠人慢下來、靜下來、沉下來,“做好保護、傳承、創新,才能讓傳統技藝融入生活,代代相傳”。(完)

文章來源:新華網

相關閱讀

 
分享到: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