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資訊安全首先要管理安全

發佈時間:2017-11-29 10:10:43 | 來源:人民日報 | 責任編輯:牛志鑫

資訊安全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也是一個管理問題,既需要築牢技術的防火牆,更需要織密管理的籬笆網

最近,有兩條與資訊安全有關的新聞,牽動了不少人的神經。一則是多地高校官網在獎學金資訊公示環節,出現洩露身份證號、銀行卡號、聯繫方式等個人隱私的情況;另一則是,深圳開展集中打擊騷擾資訊行動,現場繳獲非法公民資訊32萬餘條、非法個人徵信報告1000余份,銀行“內鬼”被繩之以法。

應該説,個人資訊安全已經是一個老話題,但新情況總是層出不窮,説明資訊安全的攻防戰是一場長期博弈。以往,資訊洩露常常與技術漏洞有關,這兩條新聞揭示出資訊安全的另一面:資訊洩露可以追溯到收集和保管個人資訊的相關機構,不是因為技術層面出現漏洞,而是源於管理層面出了問題。

高校公開獎學金獲得者的名單及相關資訊,既體現公共機構的公開透明原則,也能滿足廣大師生的知情權,確保獎學金評選的公開、公平、公正,初衷無疑是好的。但如果把獲獎學生的隱私資訊和盤托出,就會過猶不及,客觀上把獲獎學生的個人資訊洩露于外。這説明,公共機構應該在資訊公開與隱私保護之間尋求平衡,資訊公開不應誤傷隱私保護,而應該以隱私保護為基礎和前提。比如説,隱去獲獎學生身份證號的部分數字,是不是就能兼顧資訊公開與隱私保護,從而更好地釋放資訊公開的社會效應?

深圳查處的資訊洩露案件,則從另一個角度説明,管理不善將不僅産生無意洩露,更會催生黑色鏈條。比如説,公民個人徵信報告,除了銀行內部審批和客戶本人,是不可以給到任何第三方持有的,但通過銀行“內鬼”的裏應外合,就能讓一些貸款公司非法獲取個人徵信報告。這説明,機構內部如果監管不嚴、管理不善,那麼無論技術如何升級,“內部人”總能與外部力量形成利益鏈條,並在利益的驅動下將個人資訊主動拱手相讓。採集資訊的相關機構本應是最安全的地方,一旦暴露出安全隱患,反而會成為資訊洩露的最大源頭。

無論是資訊公開的無心之失,還是機構內部的有意為之,這都説明,資訊安全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也是一個管理問題,既需要築牢技術的防火牆,更需要織密管理的籬笆網。這就需要超越傳統的資訊安全觀,從技術升級、管理完善、法治建設等各方面入手,構建起網上與網下同心聚力、技術與管理相得益彰的資訊安全格局。顯然,在這方面,收集和保管個人資訊的相關機構承擔著更加重要的責任。購物平臺知道你每天買什麼,社交軟體知道你每天説什麼,打車應用知道你每天去哪……網路雖然虛擬,但是留下的印記卻真實反映著每個人的隱私,不僅是政府部門、公共機構,包括網路第三方平臺在內的網際網路企業,都具有收集個人資訊的功能。正因此,這些機構,公共的或商業的,線上的或線下的,都應該承擔起保護資訊安全的第一責任,在資訊管理上嚴防死守,確保收集起來的資訊不被洩露或消費。

“網路時代,到底去哪才能安放我的資訊?”網友的感慨,實際上是資訊時代的普遍焦慮。展望未來,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等新的資訊技術將繼續改變人類社會,但只有最大程度地消除安全隱患,人們才能安心地享受新技術的便利。(盛玉雷)


文章來源:人民日報

相關閱讀

 
分享到: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