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走在路上的你

發佈時間:2017-11-10 15:54:46 | 來源:貴州民族大學 | 責任編輯:牛志鑫


四年前的開始,我只想平靜的度過大學生活,但人生那麼的紛繁多彩,我總不能視而不見吧!

  13年的秋季,我背著行囊遠離家鄉的故土來到省城求學,第一次見到燈紅酒綠的大廈和車水馬龍街道,疾駛的汽車和打著領帶的人,無不彰顯著這是一座極具生命力的城市,和很多人一樣,初到這座城市便被它華麗的外表所深深吸引,一種強烈的融入感油然而生。



  而對於一個求學的遊子來説,噪雜的環境並不是一個學習的理想場所,幸好在距離這個繁華城市中心的不遠處,有像花溪這樣寧靜的鄉下,而我所在的大學正好處在花溪公園旁,這是花溪的中心,也是我夢開始的地方。

  大一開學不久,為了專業的建設,學院號召我們班級成立學生自己的實踐平臺,我和班上喜愛電影的幾個同學商量,要不成立個我們自己的工作室吧,大家都提議説,電影被稱作“第七藝術”,我們就成個“第七影視工作室”吧,這是我們第一個影視工作室,工作室的成立,我們不帶一絲的雜念,全憑個人的愛好,這也是小小夢想萌芽的開始,工作室雖然沒有給我們帶來多大的經濟價值,但卻培養了我們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創業的思維。

  2015年的夏季,貴州黔東南電視臺和學校合作,共同打造黔東南“全州首檔勵志公益節目——《我的夢》”電視欄目,這個重任交給了我們第七影視工作室,這算是第一次正式的和電視臺合作的項目,我們不敢鬆懈。來到電視臺,我自我介紹説自己也是黔東南人,對這片土地我很熟悉,後來在一期欄目攝製中,我才從新審視了自己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故土。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初三的小女生,名叫小楊(化名),在她還未出生的時候,父親就拋棄了她和她的母親,母親獨自回到了娘家生了小楊,但不久母親也南下打工就再也沒有回來,小楊生下來就和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生活在一個交通閉塞、傳統古樸苗寨的外公外婆沒有一點技術,只有一雙滿是老繭的手和從父輩那繼承下來的幾畝薄田,小楊成了別人眼中的“野孩子”,但她從小就學會了幫助外婆料理家中的事務。上學後的小楊並沒有因為自己的遭遇而自卑,反而練就了一顆強大的內心,學習上異常刻苦也使她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那天正好時至週末,我們來到了小楊的外婆家,知道我們是從電視臺來的記者後,怎麼都要留下我們吃頓飯,還把唯一養了一年多的母雞給殺了,飯前外婆給我們每人敬了一碗米酒,當米酒端到我面前時,自己的眼淚瞬間就流了下來。

  大三,經過了兩年的積澱,我和工作室的幾個主要負責人商量,把第七影視工作室轉交給下屆的學弟學妹進行管理,2016年3月,我們註冊了我們自己第一家文化傳媒公司——貴陽黔三甲文化傳媒有限公司,這算是步入了正軌,做了公司就是做了商業,我們自信滿滿,並且我們在學校得到了極大的支援,在學校雙創中心申請的辦公場地也被批准了下來,有了公司,有了場地,還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而且不久我們就接到了第一單生意,一路走來,好似都那麼順風順水,但對於一個創業公司來説,這並不是好的兆頭。



  當我們接到第二單生意時,因為個人觀點出現了分歧,我們不斷爭論的問題就是,創業是創作自己的作品從而實現夢想還是盈利成為人生的大贏家,這種原本看似並不對立的問題最後卻演變成了內部嚴重的矛盾,這種矛盾的最終結果就是公司內部的重組,原本七個人的公司走了三個,我們四人想了很久,該不該繼續把公司做下去。

  幾天后我們參加了“創青春”大賽,並取得了很好的成績,這無疑增加了我們的勇氣,我們總結一路走來經驗,創業並不是只是賺到人生第一桶金才是贏家,對於我們來説,鍛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也是創業的收穫。

  我們趕在2017年到來之前,進行了第三次創業,和貴州電視臺合作攝製“2017年多彩貴州少兒文藝作品邀請賽”和“首屆貴州小戲骨青少年微電影大賽”,期間做了很多學校宣傳片、晚會視頻錄製、電視臺朗誦LED背景,做了很多事,見到了很多人。

  寒假我回到家,偶然的機會讓我得到到“銅關侗族生態博物館博物館”做運營助理工作,同時又運營了全國首個認證的“貴州黎平銅關村”村級微信公眾號,前者是騰訊公司慈善基金做的博物館,後者是騰訊在全國首次開發的“為村”項目,這兩份工作對我還未畢業的學生來説絕對都是美差,但臨近開學,我決然辭掉了運營工作回到了公司,其實,這並不是驕傲,而是心裏依然守護著一個夢。

  創業,並不是創辦一個企業,自己去運營一個自媒體也是在創業,創業不僅只是賺取人生第一桶金,鍛鍊自己也是創業獲得的財富,創業為了讓自己見識更多,培養自己的遠見,從而更深入的認識自己,然後才能更好的服務社會,但創業必須自己勇敢的去幹,創業的路上有很多艱難險阻,也有非常多的誘惑,聽從內心是你最好的導師,也只有走在路上的你,才能發現別人所不知道的美景,那才是你青春該有的模樣。(文/吳家榮 貴州民族大學供稿 )

  

  

  

  


文章來源:貴州民族大學

相關閱讀

 
分享到: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