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南水北調:讓北方近一億人喝上長江水

發佈時間:2017-09-19 11:30:49 | 來源:人民網 | 責任編輯:牛志鑫

它,讓黃河與長江“握手”,讓湖北丹江口與北京密雲水庫“擁抱”,讓受水區近1億人喝上長江水;它,要越過數百條河道、千余條道路、數十次橫穿鐵路,其規模及技術難度國內外均無先例可借鑒。

  它就是南水北調工程。“工程通水後,東線工程已經完成4個調水年度的通水任務,中線工程連續兩年多不間斷地供水,經受住了各種工況的考驗,充分證明了工程品質是可靠的,運作是安全的。”9月15日,國務院南水北調辦黨組書記、主任鄂竟平表示,南水北調工程綜合效益遠超預期,工程建成通水後,沿線已有近1億人喝上了長江水。

  截至9月中旬,僅中線工程已累計向華北地區輸水96億立方米,惠及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四省市5310萬人。

  形成有中國特色的調水工程技術體系

  9月中旬,記者來到鄭州以西參觀南水北調中線的“咽喉”——穿黃工程。

  邙山腳下,長江水通過暗涵從黃河河床底下佈置的兩條隧洞,以每秒118.7立方米的流量,與黃河主流呈十字交叉,安全向北流去。

  這個全長19.3公里的工程,可謂集水利技術創新于一身,開創了我國的數個第一:第一次採用大直徑隧洞穿越黃河底部,第一次在我國水利史上採用泥水準衡加壓式盾構進行隧洞施工,第一次應用雙層襯砌的結構。穿黃工程創造了76.6米深的井壁地連墻施工和單頭一次性掘進3450米精確貫通等多項國內紀錄。

  穿黃工程也並非一帆風順。穿黃管理處處長韋國虎給記者講述施工的驚險故事,仍心有餘悸:盾構機進洞最艱難最危險,始發時發生少量漏水,為保住盾構機,項目負責人衝在一線,在泥漿裏指揮將漏水點補上,最終順利始發掘進;盾構機在掘進1200米時,刀具磨損停機,國內外專家進行技術論證,中方人員堅持自己的檢修方案,即帶壓進艙更換刀具和修復刀盤。

  “我們為了打通穿黃工程的800米退水洞,花了整整5年。”水電十一局三分局黨委書記高海成回憶説,由於施工地段都是非飽和性土壤,就像在牙膏裏打洞,在建築史上少見。技術人員採用了簡易盾構法和高壓注漿法,“工程品質很好,沒出一點兒事”。

  據了解,建成2908公里的東中線一期工程,完成土石方近16億立方米,如果按1平方米斷面築堤,大約可繞地球40圈。

  鄂竟平介紹,技術研究人員破解了膨脹土、高填方、穿黃隧洞、大型渡槽、丹江口大壩加高等一系列工程設計和施工中遇到的重大技術難題,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調水工程技術體系。

  新添一條華北地區“母親河”

  “鄭州市用上了丹江口的水後,水垢減少,口感變甜,水質安全更有保障,達到二類水標準。”鄭州柿園水廠廠長馬建華告訴記者。

  目前,河南省37個市縣、河北省80個市縣用上南水北調水。南水北調來水現在成了北京、天津市的主力水源,成為縱貫京津等華北地區新的“母親河”。以北京為例,目前,南水北調水已佔北京城區日供水量的73%,南水供水範圍已基本覆蓋北京中心城區、豐臺河西地區和大興、門頭溝等新城,以及昌平、通州部分地區,全市每人平均水資源量由原來的100立方米提升至150立方米,中心城區供水安全系數由1.0提升至1.2。

  目前,天津中心城區、環城四區以及濱海新區等14個行政區市民用上了南水北調水,形成了引灤引江雙水源保障的新供水格局。

  遏制地下水水位下降趨勢

  9月14日,記者來到北京密雲水庫,恰逢今年向密雲水庫輸水工作結束。“由於抽引南水北調水入密雲水庫,使水庫蓄水量自2000年以來首次突破19億立方米,提高了首都水安全的戰略儲備。”密雲水庫管理處主任胡明罡説。

  隨著南水進京,多年來超採嚴重的密雲、懷柔、順義水源地,地下水水位下降趨勢得到遏制。2017年4月,平原區地下水埋深比2016年同期回升0.36米。

  東線工程投入使用後,充沛水量也使山東平原區地下水位較去年同期上升0.18米。(科技日報北京9月18日電)


文章來源:人民網

相關閱讀

 
分享到: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