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網際網路+”産學合作協同育人報告會

發佈時間:2017-09-18 14:47:08 | 來源:中國雙創 | 責任編輯:牛志鑫


主持人(楊銀堂):尊敬的各位嘉賓、老師們、同學們,大家下午好!今天下午大家相聚在這裡,隆重舉辦第三屆“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産學合作協同育人報告會。我首先介紹一下出席今天活動的嘉賓:

香港科技大學李澤湘教授;

百度雲首席數據科學家沈志勇先生;

天朗控股集團董事長孫茵女士;

ofo小黃車聯合創始人于信先生。

讓我們對他們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青年是國家民族的希望,創新是社會進步的靈魂,創業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徑,青年學生富有想像力和創造力,近年來我國創新創業教育呈現出星火燎原之勢,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把激揚的年輕人融入偉大的中國夢,習近平總書記對大賽給予了厚望,希望在創新創業中增長智慧才幹,在艱苦奮鬥中錘鍊意志品質,爭做有理想、有追求、有擔當的青年人。

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改革,不僅是高校內部需要改革,更需要産教的深度融合,今天我們很榮幸的請到了四位商界精英,為大家介紹他們的創業成功經驗,每位嘉賓演講結束後歡迎同學們就自己關心的問題向嘉賓提問,互動交流,我們還專門為每位提問的同學準備了一份小禮品,希望同學們踴躍參與。

第一位有請香港科技大學李澤湘教授,他報告的主題是科技創業孵化,大家歡迎!


李澤湘(香港科技大學教授):各位老師、各位同學,今天非常高興能來到這裡,跟大家分享大學生創業的一些體會跟經驗。今天在座的這些同學可能會構成未來的主體,我們叫“學院派創業”。在過去這些時間裏,我可能在很多場合都做過一些報告,要麼是面對資本界搞投資的,或者是搞創的社會草根創業,也跟學校的學生溝通過,那些學生不見得準備或者已經跨出了創業這條路。所以今天的聽眾我覺得可能是跟我的講座最吻合的一次。



我今天要講的有三個方面,一是我和我的同學、老師、學生在大學裏面的一些經歷,那些經歷對他們是非常的重要,使得他們能夠走上創業的路程,用他們所學的東西直接去創業。二是講一講科技創業的過程中,有哪些是重要的重點,大家至少需要能夠了解的,使我們提高創業的成功率。三是從創業的案例、經驗,我們獲得了什麼樣的體會?怎麼把這些體會再反饋回去重新審視檢查我們的課程,我們的人才培養體系,使得它跟創業能夠更吻合,不至於學校裏學的東西是一個方向,而創業所用的東西又是另外一個方向。我會用更長的時間段回顧一下我自己怎麼走上這條路的。

一、工程意識

我的大學是在中南礦業學院,那時文革剛剛結束,高考恢復,有一大批年輕的學生能夠憑著你的知識、你的學習成績,如果考好了就能夠走向大學的道路。那時候有句話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確確實實考試多一分和少一分完全決定了兩個不同的命運,當然那個時候報考專業不知道自己的興趣到底在哪,就選了一個既有物理又有化學的專業叫冶金物理化學專業,覺得選這個肯定沒有錯。好成績的重要性,我有一個很好的同學,一直考了四年才考上大學。之前他喜歡上一個女生,找未來的女生爸爸去説,但是被拒絕了,因為你是農村的,你只有考上大學再來找,結果等他考上大學的時候那個女孩兒已經嫁掉了。

我上大學的時候是79年,去美國留學我有很多那個時候的思維方式,大學成績、考試成績是唯一的,所以我選課的時候會選擇那些考試的課程,因為中國學生特別能考試,而且有意的回避一些要動手、要做實驗的課程。我記得印象很深刻,有一堂課老師就讓我們到紅綠燈去坐兩個小時,回來寫一篇報告。我在那裏傻傻的站了兩個小時,回來不知道要説什麼東西,因為這個老師沒有給我問題,以前老師給了問題,讓我去刷題我知道怎麼做,不給問題了怎麼辦呢?我們今天叫做設計思維,就是你要去觀察、去發現問題,再分析問題,實際上我們只學到了一半。

這個照片美國學生,他用我們傳統好學生的觀念是很差的,每次考試我考100分,他只考7分,把全班的成績拉下來一大截,我大學博士畢業了,他大學還沒有畢業,當時很鄙視這個學生。但是他動手能力很強,一塊兒做實驗的時候,有時候儀器壞了,他踢一腳就踢好了。當時我也沒有仔細想,後來才知道這叫工程意識。因為你知道在哪兒踢、踢多重,才能夠把儀器踢好。所以他大學畢業以後跟另外幾個同學創辦了一家公司,現在形成了綵燈新的産業,他的公司10億美金賣掉了,之後他又創辦了好幾家公司。所以創業是在他的血液裏面,以前的工程意識對他的幫助遠比我考分考的好要重要。

後面我去了伯克利,當然我也痛苦了一段時間,我要做碩士課題,老師給了我一篇論文讓我讀,從裏面找問題。我覺得特別沒有勁,因為論文裏的問題都是別人嚼過的東西再給你,我痛苦了一段時間,最後是伯克利的文化救了我,因為我參加講座,老師和學生是非常平等的爭論,而不是找個大教授去聽,大家都全部接受,這裡是非常激烈的爭論,學習的時候有時候是從最後一章批到第一章,用的是批判思維,這也是矽谷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我學會怎麼去找問題,怎麼在爭論的過程中找到興趣點,也學會了怎麼用數學在設備還缺欠的情況下,一個是動手,一個是靠你的抽象思維來想問題。在這裡有一個特點,要求電機係的碩士生數學要達到數學本科的水準,博士要達到數學碩士的水準,因為他們一直認為工程問題最後還是數學問題,你要具備左右聯手,像周伯通左右復搏你才能達到這個本事。當時有十幾個大陸去的學生,有幾個會寫論文的當了教授,留在矽谷的七八個中國學生都創辦了一到兩家公司,幾億美金賣掉了,所以這是非常大的比例,跟他的文化、跟他的研究是有關的,今天矽谷半導體微電子行業都是電機係的學生出來創辦的。



後來我去了MIT,照片上的這個人他一直想回到MIT當教授,當然也實現了他的夢想。在他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他次去了MIT的教職,創辦了一家公司,這家公司20年沒有賣出一款産品。我就問他你辭了MIT的教職,公司也沒有賺到一分錢,你後悔嗎?他説不後悔,因為一個工程是只有經歷從提出問題到樣機、到應用、到産品,是工程的全過程,你才能説你懂了。所以這個印象很深刻。圖片上這個人是美國最年輕的工程院院士,掃地機器人是他第一個提出來的。在他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他把股票賣了,MIT的教職辭了,消失了五年回來後又創辦了一家公司,他到東莞來生産他的掃地機器人,他發現現在世界的格局是美國設計、中國生産,然後再回到美國。有一天中國人工不再便宜的時候怎麼辦?他就想設計一款機器人能夠取代打工線上的打工仔、打工妹。他的公司第二次創業我並不認為是成功的,因為他犯了一個錯誤,而且現在看來機會也不大。但就是這種精神能夠在你事業最高峰的時候,去顛覆自己、改變自己,我覺得這是MIT給我的很重要體會。AILob只有十幾個老師、200個學生,他們創辦了100多家公司,這些公司的銷售加起來,相當於泰國的GDP。所以這就是我們説一個實驗室富可敵國,這是它的影響。MIT一年畢業2500個本科生+研究生,40年有不到10萬學生,這10萬學生創辦了25000多家公司,産值大概是兩萬億美金,作為一個獨立的國家排在第七位,跟俄羅斯的GDP差不多。這也就是我們在追求世界一流大學的時候的對標,學生並不是很多,産業影響巨大。

總結起來,要走完工程的全過程,把自己的經歷總結一,長沙是個轉捩點,在美國有了工程意識、批判思維、數學基礎、工程全過程。所以我是帶著這些經歷去了香港科技大學,當然對於一個年輕的老師來講,最重要一點就是你怎麼找研究的課題?因為研究的課題你只是産生論文,還是有更高的要求?所以我第一個方向也是跟國內的院士合作,進行特種機器人的基礎研究,包括並連線構,這裡面走出了一家工業機器人公司。我個人的興趣多手指機器手操作,裏面有一些技術最後實現了産品化。跟香港的一家半導體設備公司合作了十年,我知道這些企業有什麼需求,學生怎麼去針對企業的問題進行研究,在這裡哈工大深研院帶出了七屆300多個學生。有一批05級的學生創辦了一家公司叫畢睿精密設備公司,這個公司最後失敗了,但是從失敗裏面大家學到了很多東西,他們又出來了創辦了實體加工室,而且其他的學生也在深圳各個企業裏面成為了他們的骨幹核心。

怎麼樣從一些機器人的動手課題裏面,從畢業設計裏面,學生自己提問題,包括我上一門機器人比賽的項目,機械、電子、電腦以及其他的,大家用八個月的時間去設計製作調試幾款機器人參加比賽,他們學會了系統的設計、動手的設計,再熟悉了解怎麼去利用深圳的産業鏈幫他們去製作加快迭代的過程,從這裡面出來了一批學生的公司,像大疆、雲洲等。

固高公司的背景就是用控制器來控制工業機器手,控制器可以對周邊的産業産生影響。但是怎麼樣産生影響呢?是一個項目、一個項目的去做,還是變成産品大批量的推廣呢?所以這是一個很艱難的過程,必須具備幾個條件。一是有相關的技術,學生或者博士後願意全職出去。二是學校要有政策,香港科技大學非常幸運,當時的科研副校長是伯克利電機係的系主任,他也是很成功的創業者,很有經驗的管理者,他在香港科技大學制定了一個非常優惠的政策,學校可以佔3%的股份,20萬港幣封頂,這比其他任何學校都具有操作性。固高就是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也必須離市場更近,深圳當時要産業轉型升級,沒有大學和研究所,他們怎麼辦呢?北大的黨委書記、深圳市長和科大校長開會,於是想出了借雞下蛋的辦法,深圳政府提供地方和部分資金,讓兩校的老師學生到深圳來創業。所以我們就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開始去深圳創業,深圳也因此發展成為今天中國科技産業最發達的城市,它的經驗也被中國很多城市所借鑒。



固高公司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發生的,我們是為裝備産業提供核心技術。但我們也遠沒有預料到把實驗室的東西變成一款産品,中間有很長的路要走。這個過程中我學到了很多東西,我只是一個老師怎麼去管理一家公司,讓它能夠活下去,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學生?學生需要什麼樣的技能?才能夠真正的去創業?在一線去打拼。以前我招的學生都是好學校,成績最好的學生,不是前三名我不招。最後我發現學生能不能幹事創,跟他學校的好壞、成績好壞沒有什麼關係。美國有一家諮詢公司花了十年的時間,追蹤了大概幾萬的學生,也發現學生的成就跟這些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

機器人比賽這一門課對我的改變非常大,一是不同專業的學生在一起組成一個隊。二是學會系統設計,學會把複雜系統分成機械、電子、軟體,學會怎麼用珠三角深圳的工藝鏈快速的迭代。以前我的學生從科大一畢業都跑到美國矽谷,最差的也去了金融界和一些大公司,所以這是一個根本的改變,創建了一大批的學生公司。

大疆創新,這個學生做畢業設計的時候,他説老師我從小就喜歡玩航模飛機,但控制不起來,我能不能自己選個課題,自己來設計一個飛控器,我説很好,能夠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因為我也看到即使今天在香港科技大學大部分學生在做畢業設計的時候,都是去找老師要個課題,於是從抽屜裏做了十幾年的課題給學生,這個課題做完以後沒有任何用。後來我也再也不給學生出課題了,所以他當時做了一個飛控器,當然前面做的一看就是學生的東西,畢業設計也沒有能飛起來,暑假他接著給做完。後面他在深圳註冊了一家小公司,希望能夠給外面的發燒友賣幾款控制器,因為學費還是很貴,彌補一點學費的不足。後面的四旋翼飛機,他又開始做四旋翼飛機的控制器,再到後面他發現很多用戶都是從他那兒買了控制器,再買個搖控器、相機做DIY和航拍,我們找到了矽谷的一家公司,跟他講我們來設計製作一款拿出來就飛的飛機進行銷售。最後談分成的時候,美國公司説你來設計、你來製作我來銷售,你拿30%的利潤,我拿70%。在那個時候富士康和蘋果代工拿的利潤才只有兩個點,深圳還是一個山寨的城市,沒有自己的品牌能夠有30%的利潤分成,我相信絕大部分的老闆都很高興的回家開始幹起來了。這就是考驗一個創業者最大的不一樣。

最後我們決定自己搭品牌、自己幹。剛好我一個同學開了家晶片公司,用三個月的時間學會怎麼做相機,怎麼把相機設計到飛機器裏面。第一款産品出來獲得了當年十大科技産品第三名,這是中國在銷費電子領域最大的突破,打出了自己的品牌。

後面還有很多故事我就不多講了,因為在那個時候就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這家公司就像蘋果的那個時候,後來的發展也基本上按照這條路在發展。後面鼓勵了很多實驗室的同學,包括自動化,包括逸動科技,都是從畢業開始走上了他們的創業之路。我們還有一個特點,在學校做畢業設計組隊,利用深圳、東莞的大環境去完成他的供應鏈,這個供應鏈是全世界最獨特的,就是你把想法變成樣機、産品的速度,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都要快10倍,價格是他的十分之一。年輕人犯錯誤沒有關係,以前這裡都是服務西方的品牌,今天為中國的品牌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

所以我們在這個基礎上又打造了松山湖機器人産業基地,因為我們知道走過的路、犯過的錯誤、摸索的東西對其他的年輕人也能有所幫助,所以我們組建了松山湖機器人産業基地。經過兩年的運作,現在有30多個團隊,我們把系統從一個兩個的團隊變成規模化、系統化的團隊。

二、科技創業與孵化

這時候我們知道怎麼面對沒有太多創業經驗的學生,甚至很多時候只有一個人、兩個人,只有想法沒有産品的時候怎麼樣走出去。這時候我把他們的經驗稍微總結一下,年輕的大學生從課程、畢業設計開始,怎麼樣跨出去呢?

大學生創業是非常艱難的,不只是大學生,任何的創業都是很艱難的,矽谷有一個最有名的加速器,但是它的錄取率只有3.25%,即使錄取了能成功的也只有7%,200個敢於申請的只有一個成功。KPCB是矽谷最著名的投資商,他們的老總投資了很多公司,有一次跟我講,他有個基金投資了99個都失敗了,最後是兩個年輕人救了他,兩個年輕人問他要2500萬美金,20%的股份,最後的投資使得他整個基金賺了100倍,那就是谷歌,他講那是他一輩子最遺憾的事情。

真格和創新工廠在國內是非常有名氣的,但最後能夠成功的也是很小的比例,尤其是硬體的創業更是艱難。這裡面有很多案例,包括Iibo,大家都期望這個項目,但是遲遲出不來,後來出來以後基本上宣告了它的死刑。掌上無人機是幾個人創辦的,眾籌了400多萬美金,但也是遲遲出不來,也宣判了他的死刑。後來我在飛機上碰到他們的工程師,他説要到深圳做供應鏈。蘋果可以有幾千個工程師來做,但是小公司是不可以的。

把創業公司失敗的理由總結起來有很多研究,你花了很長的功夫做了一款東西是市場上不需要的,而且你也沒有了資金、沒有了團隊,或者突然出來一個比你更厲害、更強的競爭對手。總結起來,我説創業難,大學生創業更難,大學生硬體創業難上加難。看到這個以後,我希望在座的不要喪氣,因為不成功要找到不成功的原因,怎麼樣改進我們的課程,使得成功率能夠加大。我讀了很多書,看了很多商學院的教材,很多都很精彩,但很多都是馬後炮,有一本比較不錯的是矽谷的《Lean Startup》,從設計、製造到市場是所有的創業公司最根本的東西。

對於硬體來講你要經過很多過程,從想法、設計、驗證、小批量、大批量,每一階段要解決什麼問題,從功能、品質到可製造性,要一代一代的樣機。到底要做多少才能成功呢?每個産品不一樣。英國有一家很著名的公司,他在開始搞第一款産品的時候,接待了5127次。所以大家想想看,5127次下來你是怎麼活下來的,這就是關鍵。這裡面有幾個例子,包括逸動科技做水上電動船的,他們第一代産品問了很多用戶都説應該這樣做,做出來還行,他們又接著迭代又一款産品,瞄準更小細分的客戶,就是這樣的過程。這是做智慧電動滑板的團隊,他們經過了好多階段,而且每個階段的年輕人都想做很多事情,所以這是一個大計,因為你只有這麼多人,只有這麼多錢,找到你最重要的問題,解決了才能進入下一階段。在創業導師的支援之下來做這些事情。科技創業之道,是這些團隊在做的過程中需要好好思考的,你怎麼回答這些問題,你怎麼解決這些問題?

三、工程教育改革

從這些案例我們學到了什麼東西呢?最關鍵的是我們要反饋回來,我們的教育到底應該怎麼改革?使得我們的畢業生出去創業的比例、品質、成功的東西要比以前多很多。你不要把任正非做為你的案例,那不是一個通例,像剛才講的例子,碩士畢業就開始創辦公司,我自己花了20多年。我要提出一個更有挑戰性的問題,我們能不能從根本的改革工程教育,使得這些學生經過四年大學的訓練,就能夠有本事創辦他的第一家公司。

傳統培養工程學生的模式不行了,必須要進行改革,你只是教會學生工程知識,按專業培養這個模式不行了,我們必須教會學生怎麼在跨學科的團隊工作,怎麼快速的迭代,從設計、製造到市場,怎麼把設計藝術跟工程去融合起來?我們看到這些著名的創業者他們實際上也有一些共同的東西,從小喜歡玩,喜歡動手,喜歡去觀察發現提問題。我們做了很多這方面的實驗,美國國際上也有很多著名的例子,24門課裏面有21門是動手,而不是老師站著講的模式,是在做的過程中學習,他們的效果非常明顯。尤其我希望一些大學的管理者,能夠花些時間去研究一下他們的模式。

總結起來這些學科有這麼幾個特點,以問題為導向,多學科融合,基於項目的學習提升國際視野和品位,這三個怎麼交叉,怎麼重新設計我們的工程培養課程體系。我們跟廣東工業大學、東莞理工學院重新做了一個試點,你不需要找特別有名的學校,你只要做對了效果就會出來。我們把他們本專業的課程壓縮,用基於項目的學習,跨專業的基於項目的學習,把他們跟企業實習,再把他們送出去有名的公司,提升它的品位,我相信這些學生回來,就不會去山寨別人的東西了。

我的結論很簡單,創新人才培養是怎麼樣把設計、藝術、文化跟科技融合到整個課程體系裏面去。今天時間有限,我們很多課程、教育品質、學生的東西都在微信公眾號裏面有資訊,我就講這麼多,謝謝大家!




提問:現在“網際網路+”時代發展的尤其迅猛,對一些企業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那些企業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措施才能夠減少他們的損失?


李澤湘: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新的技術、新的工業革命出現了,不只是對一些傳統的企業是很大的顛覆,對每個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也可能産生巨大的顛覆。所以民族、企業或者一個人,能不能每天都有危機意識。你不能每天都睡覺,當你舒服的時候就是會被顛覆的時候。


提問:我對您講的出國留學的經歷比較感興趣,您出去的時候發現成績在那兒不被看重,中國學生雖然能夠考好,但是缺少工程意識和想法,反而不能進步的更快。在國內外創新創業的形式學生的區別是什麼?國外的學生進行創新創業,他們和國內的最大區別是什麼?


李澤湘:我剛剛那些例子還有很多沒有來得及講,去美國的留學生第一個感覺就是我們很牛,每次數學、物理考試都排在前面,但只是用傳統的眼光來看這些東西,沒有從一個更長遠的,他畢業以後到底幹什麼?他能産生什麼樣的産業影響?所以我們今天也應該用這樣一個新的眼光重新來審視現在的大學生、現在工科的整個課程或者設計。


提問:我是來自上海復旦大學的,我在教務處工作,新工科的發展跟您講的東西是非常吻合的,教育部也按照不同的板塊來做地方性高校、綜合性搞好和傳統的工科學校分配方式,課題組在研究中國的高校應該怎麼樣在新工科的發展上面做好這個事情。因為很多學校在實現機器人學校這個事情,我們學校也在科研上面發展工科,成立工業研究院,也參與了余姚小鎮。在教學上面我們也説余姚離上海比較近,做一個産學合作基地比較適合一點,也希望有機會到你們那裏去參觀學習。


李澤湘:我跟余姚也參與過溝通交流,也看到過政府打造各種的特色小鎮,關鍵是我們做這些的時候一定要把學校、研究院、産業三個東西統籌起來考慮,學校在做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時候,也是要有整體的考慮,而不是現在要做創新創業學院了,而在旁邊設一個新的東西,應該和原來做總體的設計,而不是這裡增一個,那裏加一個。


提問:我對您剛才説的一些東西比較感興趣,比如説我們正在研究一些課題、一項技術的時候,到底發展到什麼階段才能考慮去創業公司,或者最起碼需要哪些東西?


李澤湘: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在過去這麼長的經歷中,尤其是最近兩年,當我們想把實驗的模型系統化、規模化的時候,我們接觸到更多的工科背景學生跟老師,這些學生跟老師有個技術,就到底去找釘子,這個效率不高。所以我希望在你問這些有什麼應用的時候,能不能在一開始的時候先去找問題,找到問題以後再來問我需要什麼樣的技術,需要什麼樣的團隊一塊兒才能解決這個問題。我相信你換一個思維這個效果會好很多,不然大部分學工科的學生都會掉在他那個工程情結,當然這個很重要,沒有技術肯定不行。但你掉那個技術情結裏面跳不出來。


主持人:我們以熱烈的掌聲再次感謝李教授!下面有請百度雲首席數據科學家沈志勇先生,他報告的題目是“人工智慧背景下的人才培養及知識生態”。


沈志勇(百度雲首席數據科學家):我把今天的演講先開宗明義一下,我來自百度,百度在十多年前也是一個明星創業企業,現在非常成熟了。我在四年多以前加入百度,我今天不是來分享百度的創新創業經驗,我在百度的具體部門是百度雲,雲計算是網際網路公司的共用經濟,是把網際網路公司的能力、資源拿出來通過一定的方式、平臺跟其他各種實體,包括企業和個人進行共用,讓大家能夠享受到網際網路上的計算、儲存等等能力和技術。

網際網路公司除了剛才講的能力和資源,還有另外一個方面就是知識,我今天講一講怎麼樣把網際網路公司具備的知識和能力貢獻給創業者。我們在貢獻這些能力和知識的時候有個方向,現在百度把人工智慧當成公司的戰略方向,這時候正好也契合了目前人工智慧作為國家和世界、社會大的戰略發展,創業也會把這個當做一個方向。我自己會參加一些地方人才引進的政策,很明顯就會發現,看這些項目的時候有一個特點,很多人會往大數據方面靠,最近也有很多往人工智慧上靠,有這個趨勢。我今天重點就圍繞人工智慧這個方面來講一講。

目前人工智慧的大背景是什麼呢?八九十年代有一波高潮,而現在又起來了。它有一些基礎,一方面隨著IT資訊産業的發展,計算能力、儲存能力提高了,我們可以用更高的數據、更複雜的演算法,目前所有的人工智慧重大突破背後,造成了現在這次如火如荼的人工智慧大潮。我來百度之前,當時覺得有點奇怪,怎麼有公司會針對一類演算法專門成立一個部門。現在隨著各種資源的發展,人工智慧至少不會讓人失望的階段。

百度現在把自己打造成一個人工智慧公司,我們要做的事情內容包括基本的聽、説、視,具體怎麼樣實現這個能力?由於別的一些能力積累來決定。比如我們有全球最大規模的結構,不斷在更新。還會有各種深度學習平臺、數據平臺等。百度雲作為一個能力輸出載體,希望把我們的資源共用出來。我們共用哪些能力呢?歸納為ABC三塊兒。A是人工智慧,B是大數據,C是雲計算,是三位一體的,從産業的需求角度來闡釋一下,或者從這個層次來進行闡釋。

現在各行各業的發展都有這樣一個過程,很多行業尋求資訊化,網際網路、金融行業、醫療行業基本上都完成了資訊化,還有一些正在完成的過程中。到資訊化完成以後,越來越多的會産生數據,有了數據以後,比如説跟某些製造企業講的時候,生産線上感測器的數據打回來,那些數據能夠去優化他們的生産流程,還有一些行業希望積累下來的交易數據,能夠優化一種體驗。他們也會用數據優化他們的決策,所有的資訊化以後産生數據,然後優化各種業務流程和體驗,這是為什麼前幾年大數據發展的原因,因為行業有這個需求,再往上走會發現,按照原來的數據能不能用別的方法採集用戶的行為,比如通過圖像的方式等等新的交互方式來形成數據。我們還利用很多産品,因為他們是跟人打交道的。我們在座的很多“網際網路+”項目的時候,存在人和商品、服務之間撮合的過程,這些都是數據驅動。比如怎麼樣讓用戶找到他想吃的可口的菜品,這裡面有很大的搜索成分,這些搜索是用數據驅動的。比如“網際網路+醫療”,如果供給側和需求側在充分的情況下,這些可以充分的優化。如果這兩個不平衡,比如網際網路+醫療裏面,有時候醫生量不夠,怎麼去補足醫生不足的情況,人工智慧在這裡面,可以讓一些機器人輔助去提高醫生的效率,甚至去提高醫生看病的效果,來彌補它的不足。所以現在數據上有一個更高的要求。

現在很多行業在資訊化的過程當中,數據驅動目前為止大家都想要讓數據優化,網際網路公司做的比較早,智慧化也不能説完成的非常好,但是做的比較早。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一定的優勢在裏面,我們怎麼樣把這個能力共用出來?雲不只是承載這些能力,一定程度上是一種對於某些小企業,比如創業的企業來講有這樣的需求,我不希望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很多時候可以引用外包的資源、平臺性的資源。這裡面講的就是怎麼樣通過雲把我們的一些能力上的資源跟大家共用出來。

現在所有的行業都在講大數據,我個人有強烈的體驗,前兩天在上海舉行了一個AI的峰會,跟我同場上臺演講的一個人,當時把他詳細的PPT都聽了,我發現他統計後發現印度具有AI大數據人才的資源比中國多好多倍,印度是15萬,中國是5萬。我個人覺得一方面是印度人更善於美化他們的簡歷,這裡面無論如何要增加人才的資源,在座的很多人也在做這一塊兒,前不久我到西交大進行了類似的演講,也提到了這個方面。我們再繼續往下學的過程中可以選擇這個方向,以後找工作的時候能不能找這方面的工作,創業的時候能不能進行這方面的創業,我們能不能成為緊俏的人力資源商品,這方面是有這樣的需求。

在百度內部,經常在外面比較自豪的講,因為我們做這方面比較早,富集了這方面相關的人才。有人問你們憑什麼覺得做VI在中國是最合適的呢?我説這個事情有很多原因,有一塊兒就是百度工程師的組成。我們沒有一個事業群是AI部,有兩三千人來做大數據的方向。如果只靠人多不一定就是最合適的?我説中國會英語的人數多過很多真正的英語國家,但我們不能説是一個英國國家。我們百度兩三千AI的核心人才在這裡,因為百度有一萬多個工程師,因為大家都長期處在用數據驅動和人工智慧的方式解決問題,長期在這種熏陶,我們在知識方面是有這樣的生態。

這個是講我們工程師的任務模型,包括産品研發、技術規劃和技術傳播。具體看數字要求,橫向是具體具備的能力,專業的能力很多是産品開發和研發的能力。中間是支援性的東西,是非常知識密集型的方向,需要有很多的積累。因為我個人是數據科學家,數據科學家需要哪幾方面的能力呢?首先是需要專業技能和動手能力,但是更重要的是理論知識,因為數據需要很強的數據背景才可以。最後是一塊兒溝通技能,這是通用技能我就不説了。

我們自身有這麼多人掌握了這些技能,他們形成的産品標準化以後進行開放,能不能把在人身上的知識體系共用出來,於是我們提出了在百度雲內部進行對外分享能力。它的任務是什麼呢?一是人才培養,二是行業認證,三是人才標準,四是賦能企業,五是權威課程。課程是標準化的服務、標準化産品,還可以做一些産品賦能,面向具體的客戶有一些具體的輸出服務。像政府會給他們做産業園區的規劃等,高校就是更直接了,因為我們本身是學院性質的,要做實驗共用、實驗室共建等等。企業主要是做一些解決方案。

課程體系裏面,天算、天像、天工、天智,內部細稱為“四大天王”。天算是針對大數據的平臺,大智是針對人工智慧的,天算和天智主要是按照能夠來進行的,比如大數據能力和人工智慧能力。天像和天工是按照場景劃分的,我們發現有一些客戶的需求會整體出現,天像是針對智慧多媒體的,天工主要是針對智慧物聯網的,比如做一些生産流程優化等。這是按照産品線進行劃分的。

我們會有一些共建工作,一方面是學院教學的共建,另外一方面希望通過實驗室進行AI實操的工作。介紹百度雲的時候,我們做了這麼多年會形成了很多好的産品和好的能力,但是怎麼樣輸出?原來是針對自己的産品線做能力的保有,但目前我們越來越希望能夠賦能全行業,怎麼把這些行業輸送?這些是需要有一定的載體。我發現雲是非常好的載體,電腦裏面的顯示卡、音效卡、記憶體、CPU等能力可以單獨的獲得,但如果你需要更好的服務,需要有一個平臺去承載他們,雲化就是這樣的東西。剛才講到所有知識性的東西也存在著這個問題,百度有很多知識性的來源,比如百度的傳課、百度文庫、百度ABC,以及外來的一些優秀合作夥伴,我們也像一個主機板一樣把這些東西融在一起,形成一個綜合的培訓解決方案。服務的對象包括高校、産業和研究機構。

這是我們曾經合作過的機構,具體我就不一一説了,我就分享到這裡,謝謝大家!



主持人:謝謝沈總的報告,下面請同學們進行提問交流。


提問:我想請問一下,如果人工智慧在未來大量替代了人們的工作,更多的人們在未來應該從事什麼樣的工作呢?


沈志勇:你剛才提到的人工智慧大量替代人類的工作,這個詞用的過程中還算是比較客觀的,有人會説搶了人的工作,我更喜歡説的是解放了人的時間。我們生産力提高以後,我記得小時候還是六天工作制的,現在是五天工作制,解放了時間以後,不一定要去工作,時間可以空出來,可以更多的把時間花在休閒和娛樂上去。然後我們還可以找到別的活,我們會發現很多事情可能需要人教機器去做,將來會有很多人力去人工智慧範疇內的工作。因為我對整個社會沒有太大的了解,很難説將來會從事什麼工作來消耗很多的人力。


提問:我想請問一下您是百度雲的數據首席科學家,我們知道像國外有數據挖掘的平臺,能夠開放一些數據向學生團體做一些相關的研究,國內我記得阿裏也有一個平臺,脫敏之後可以開放給大家做一些研究。百度過去一定在搜索方面積累了大量的數據,我們在圖像識別方面可以大有作為的,想請一下百度在這方面有沒有這樣公開的數據平臺能夠提供給我們,向學生做一些研究。


沈志勇:我也是做數據挖掘出來的,這方面的比賽我也在關注。這方面開這樣的比賽會有很高的風險。比如數據競賽非常著名的那個比賽,但它做到後面以後就不敢做了,因為有人雖然是脫敏數據,有人通過裏面具體的內容,把很多匿名的ID識別出來了,這是很嚴重的。還有美國線上也是通過脫敏數據進行比賽,也是造成了嚴重的後果,往往是一個敏感人把裏面的內容識別出來了。有一些情況下跟用戶無關的數據,比如對圖像數據標注完了以後,大家一起來做一做是可以的,但是百度的數據我個人覺得在搜索數據方面也是很敏感的,我們很難拿出來。現在的數據對外有個輸出政策,必須一千個以上的的數據才可以拿出來的,目前為止不是可以把數據拿出來作為競賽的。


提問:剛才您在講的時候,講到數據驅動的時候講到了網際網路+醫療,現在我們做的是醫患撮合的事情。之前百度也經歷了一次危機公關魏澤西事件,我不知道你們在數據方面做了新的改革和改進呢?能不能給我們簡單談一談呢?


沈志勇:我們在網上有公開的新聞可以查到,我不會比你知道的更多,你去查一下就知道了。


主持人:我們以熱烈的掌聲再次感謝沈總的精彩報告。下面有請天朗控股集團董事長孫茵女士,她報告的題目是“協同育人、放飛夢想”,大家歡迎!


孫茵(天朗控股集團董事長):各位親愛的老師和同學們,大家好!我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畢業的,所以可能在座的有很多是我的學弟和學妹們。今天跟大家的分享是關於協同育人價值的話題。作為人才來講,對每個企業人才難是伴隨企業很難的一個事。人才作為企業來講是企業的第一資源,它在整個企業的發展中起的作用毋庸置疑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但是企業對於關鍵崗位的人才需求,包括人才和企業發展之間難以匹配的問題,一直都伴隨著企業,應該來講這也是企業長期的痛點。

而大學培養出來的人才裏面,我們也有大量的人才,有很多人員沒有很好的找到匹配自己的一些崗位。所以在大學培養的人才和企業所需求的人員之間,這裡面有一定的落差,這也是長期存在的問題。近些年來教育部也推行了很多育人的新方法,也做了很多教育的改革,包括通過産學的結合來協同育人,做了很多新價值的嘗試。把大學培養人才的方法和企業的需求更緊密的結合起來,的的確確這些年有了非常好的發展。接下來我主要結合企業的一些發展和我們做的一些新嘗試和大家溝通這個方面的體會。

我本人和我企業創業的簡單經歷,我們企業是天朗控股集團,在西安土生土長髮展起來的一家企業。我們企業整個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內部稱之為三次創業。第一次創業是在2001年,從事的行業是房地産,那時候西安大部分的人還是住在大雜院裏,我在2000年的時候差不多用了一年的時間,在全國各地去學習考察,去的比較多的是深圳。當時在深圳看到一些好的樓盤,他們的環境比錦繡中華里面的景觀很漂亮,這對我的震撼非常大。我説人可以住在非常美好像公園一樣的環境裏,於是那個時候就準備創業,要創辦一家公司,要為在很多還住在大雜院的西安人,為他們能夠創造出,給他們提供非常好環境的房子。剛開始創業的時候,這種想法還是很簡單的,就希望給大家能提供美好的生活。我們從2001年成立公司一直到05年,我們用了五年的時間,當時我們也做了四五個同步的項目,有住宅和商業寫字樓等。通過這個階段的創業,因為我當時整體的理念是希望按照最好的標準來做這家企業,提供最好的産品,所以我們在那個階段通過這幾年的創業,在西安給大家也提供了很多好的産品,迅速在西安積累了非常高的知名度。

第二個階段,2005年的時候城市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那時候大片城區還存在著很多問題,每個項目都無法解決的問題。比如一個片區城市的功能非常不足,包括片區裏面還有很多的交通等方面的問題。我們發現一個項目沒有辦法彌補城市片區存在的問題,於是那時我萌發了第二次創業的想法,希望去做一個區域的開發商,而不是一個項目開發商。我們做了一個區域化的城市改造,和政府一起合作進行了在老城區10平方公里的老工業區改造,在工業區裏面怎麼樣進行大規模的土地整理,把過去老的倉庫、老的工廠外遷到合適的區域裏去,同時按照整體的區域如何把配號和城市各個方面的功能進行完善,進行區域化的開發。這個階段用城際開發的模式,在西安開發了大的城係,也做了十幾個開發項目,用了差不多將近五年的時間完成了第二次創業。第二次創業從項目的開發商變成了城市區域的開發商。

第三個階段,2011年我們又發現了一些新的問題,這時候有越來越多的人可以住在好房子裏,我們的城市也在發生著非常大的變化。但另外一個問題就顯現出來了,在城市的區域裏非常重要的一點,需要有産業。城市的發展剛開始就是大家先去住好的房子,又發現住到房子裏來了以後,周邊的配套作為城市的區域需要整體的提升。再接下來發現很重要的一點在城市的區域裏需要有産業,需要有城市的動力。這時候就開始了企業的第三次創業,設置的時間比較長,設置了十年的跨度,我們開始把産業進行融合到整個的城市區域裏來。我們用了幾年的時間,形成了企業的12個産業板塊,其中有一些文旅、産業、科技、康養、教育等12個專業的産業板塊。把獨立的12個專業産業板塊進行經營,在集團融合起來,開始去做産業的板塊。我們在這兩年通過産業特色小鎮和綜合體進行産業化的開發。我們通過不斷的轉型、不斷的升級進行企業更多産業的經營能力,有能力去打造産業的板塊,這是企業發展的經歷。

從企業的發展過程中來看人才的問題,大家都在講創新創業,這些年創新創業在中國做的非常好,創業對於人才來講,創業的比例達到了整個比例的3%,這在全世界範圍內已經是非常高的畢業了。但是大部分的人才不是去選擇創業的,絕大部分的人不是選擇自主創業的。我覺得進入企業以後可以有另外一種創業的路徑,現在在企業界比較多的,有企業的合夥人,你可能不是選擇的自主創業,但當你進入到一個成熟企業的時候,或者相對比較成功企業的時候,你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從基層的員工到達高管,從高管變成這家企業的合夥人。創業的這種路徑可能對於大多數人來講是比較實用的一條路徑。

以我們企業來講,我們目前也在做合夥人的計劃,也會把非常優秀的企業人才跟大家一起,來做為企業的合夥人,把團隊的骨幹力量作為企業的股東,一起來發展。我們在進入到成熟或者相對比較成功企業的時候,也會遇到一個創新的問題,在我們的發展過程中,尤其是在目前,在中國非常快的發展過程中,包括國際範圍的一次又一次大的創新浪潮下,企業的變化非常大,幾乎在我們做企業來講,三年就是一個時代。當你不去變化、不去創新、不去改變的時候,可能三年你發現你已經被另外一個時代所取代了,這是目前發展的現實狀況。對於每一個人才,對於團隊的每一個人來講,尤其是團隊的領頭人、這些高管來講,創新的意識、學習的意識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而且通過這種創新的意識、學習的意識,綜合去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點非常非常的重要,這是我們企業發展的過程中對於人才的一些認識。我們在企業裏能夠有創新意識,能夠有不斷的學習激情,尤其是有綜合的去解決問題的能力,對這種人才的需求是非常非常高的。所以我覺得中國的創新創業的培養,其實對於企業的發展是非常好的一件事。

大家剛才一直在講到一個問題,我考試的成績和我創業本身到底有多大的關係?在大學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過程,這是對於一個人一生思維的方式、工作的習慣,這些都奠定了最基礎的內容。當我們從大學走出來的時候,當你第一學歷本科會成為你一生的通行證,不管是我們做企業還是去政府選擇人員的時候,一定會看你的第一學歷。因為第一學歷基本上奠定了你一個人一生的思維習慣和工作習慣。我覺得中國的學歷教育固然有它的問題,但的的確確對於學生綜合的工作能力培養還是有非常大的好處。因為在中國我們目前的企業來講,強度是非常大的,越大的企業加班越多。有的時候我們在跟更大企業比較的時候,我自己開玩笑説,我真的比不上更大的企業,原因是他們晚上會工作到兩點到四點,我們在10點鐘以前是要下班的,這是中國企業,尤其在我們所在的行業裏,很多的大企業不會12點鐘以前下班,這是一個常態。一個非常良好的工作習慣,包括挑戰自我和克服困難的能力,中國的教育我自己認為在我們這麼高強度下,這種高歌猛進快速的發展中,其實是奠定了一個非常好的基礎。有時候我們開玩笑説,80後到90後開始是獨生子女了,正是因為中國這樣的教育基礎,使得我們的學生很具有克服困難,很有吃苦耐勞,也非常具備執行能力,這點在中國的發展中,在企業的高速發展中是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企業有一點很重要,就是你的執行能力,這些很好的執行能力的習慣是從大學開始的,我覺得大學的考試、好的成績,伴隨著你背後一定會有好的學習和工作的習慣,這一點也是很重要的。

我們在做企業的時候會遇到一個問題,人才的情商,就是團隊的合作能力和組織能力,這一點是在大學教育裏面相對來講會比較薄弱一點的。但進入到企業的時候,你的團隊能力、合作能力和組織能力,以這樣的情商到了企業以後會變得非常重要。我們在用人的時候也會分成兩條線,一條是技術線,一條是管理線,作為大部分的企業管理的人才比例會佔到80%到90%,純粹的技術人才比例是很小的。整個人才的情商包括組織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謙讓別人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我們大學的教育中也特別希望加強這方面的教育,使得我們的學生在畢業以後進入企業、進入社會、進入政府各個崗位的時候,能有非常好的與人相處的能力,這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種能力。我們在做企業過程中對於人才的立業,包括我們企業也按照這樣的方式,在建立企業的人才梯隊,進入企業以後也會建立企業培養的方式。

我們對於産學合作、協同創新育人方面做一些新的嘗試,我結合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對面正在做的長安夢想小鎮的産學研的産業小鎮,來談談我通過這個小鎮,通過産學研的結合,怎麼樣能夠對育人起到好的作用?長安夢想小鎮位於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東大門的正對面,小鎮的範圍是六平方公里9000畝地,第一期産業部分是3.6平方公里,對於産業部分的投資是300億,將打造200萬平方米的産學研平臺。為什麼會打造這麼大量的産學研平臺呢?源於這一塊兒地的位置,這個地在我們學校的正對面,而這個區位是西安大學城的核心區,西安大學城在長安的大學城裏有37所大學,整個西安市是63到65所大學,所以西安是一個高校聚集區域,而且西安又是研究所聚集的區域,所以西安有著得天獨厚的高校、科研院所的力量,人才也非常豐厚。我們的位置在大學城的核心區,也是西安的科創大走廊的核心區,科創大走廊從高新到大學城、到航太、到曲江,我們夢想小鎮是在科創大走廊的核心位置,所以這個位置非常適合來做産學研平臺的聚集區。

作為我們長安大學城來講目前有一個短板,我們有這麼多的大學,圍繞大學怎麼做産業的延伸,在這個方面是比較薄弱的。政府也選擇了這麼大的一塊兒地方,跟陜西能源集團一起投了這麼大的資金來打造小鎮。我們目前200萬平方米的産學研平臺已經具備全球最大的産學研平臺聚集區,也是“一帶一路”科技成果創新和轉化的高地,同時也希望借助嫁接在學校和市場之間的物理平臺,能夠嘗試通過産學結合的方式,探索一些協同創新育人的好方法。

産學研平臺具備四個功能,一是多層次多維度的産學研平臺,有大學和科研院所合作的平臺,也有大學和企業合作的平臺,同時也有國內的大學和國外的大學合作的産學研平臺,包括了工程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研究院、研究中心、大企業的研發中心、科技型服務公司、科技型技術推廣公司以及各種各樣的金融公司,包括科技服務公司,所以是一個多層次的産學研平臺的聚集區。二是科技和金融的平臺。大家很清楚在矽谷有大量的高新企業,美國最集中的風投在這裡雲集,一定有科技和金融,用金融來推動創新,這是非常重要的力量。所以我們在這裡設置了科技金融的平臺,有大量的金融企業、投資公司、投資人、創投等等的聚集體,共同推動整個科技的創新。三是360綜合服務平臺。為在這裡的産學研平臺和研究機構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四是科技成果交易平臺。希望能打造在全球最大的科技成果轉化和交易平臺,包括線上和線下的平臺,線下有科技交易大廳、學術交流會議中心,以及各個層次展示的平臺,在很多的産學研平臺會設立展示的空間,希望建設這樣一個非常大的科技成果交易平臺,希望南有義烏,北有夢想小鎮。通過這樣一個物理平臺,非常好的把學校、市場、企業進行了一個平臺的連結,在這個平臺上通過老師和企業,包括學生的實習,在這個平臺上進行共融。有了這樣的橋梁和平臺,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有更多的實踐平臺。因為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給了我們非常大的支援,我們也跟各個院進行合作,自己特別希望這個區域很大的部分是母校的延伸,自己開玩笑説,現在的小區是3000畝,希望以後會擴大我們的校區。

這樣的産學研平臺,位老師、企業、學生之間嫁接了非常好的橋梁,我們做産業轉化的時候,把科研成果轉化了,老師通過科研成果的轉化,對於企業的理解、對於市場的理解會更加深刻。反過來老師對於學生的教育實踐度方面肯定會有所提高。另外我們對於學校的師資力量補充也是非常好的途徑,學校在全球範圍內再去選擇一些頂尖的科技人才,由於各方面的原因受到一些制約,如果和學校做的産學研平臺,再去吸引這些頂尖人才的時候,相對就會變得比較容易。我們在做企業裏面的一些高管,包括從事企業的一些人員,有創業體會和行業體會的人員,也可以成為我們學校的兼職教授,這樣對於學校的整個師資力量會是比較大的幫助。

我們産學研的平臺上會有很多的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來到這個平臺上進行實習,參加課題的研究,我們也會在整個的小鎮裏搭建一些公共的機會,可以使學生在學習階段,有更多的機會和實踐進行結合,為未來得就業,為未來的創業和發展,提供一個非常好的平臺。我們希望能夠通過産學研的平臺,能幫助到學校整體的創業,加大人才培養和實踐的結合,包括加大未來創新和創業,整體來提升這個能力。我們的前期工作基本上快做完了,希望在明年的年底第一期就能夠綻放,未來希望這樣的平臺和學校合作的新平臺,通過一種新的方式,在我們能夠更好的把科技成果進行轉化的同時,也能助力到學校的整個教育體系的某些提升,也能夠更好的助力到學生來進行創新和創業的發展,希望我們是一座橋梁,能夠幫助每一位老師和每一位同學,共同實現心中的夢想。

謝謝大家!


主持人:下面進行交流提問。


提問:現在創業非常流行,有大量的人在不斷的創業,您是創業過程中的成功者,但是我們身邊還有許多有夢想也付出了努力,最後卻夢想夭折的人。您認為他們欠缺了什麼,或者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下,您認為作為創業者,除了努力和機遇還需要什麼?


孫茵:其實我自己説實話,我的確很少考慮這個問題,從創業一開始一直往前跑,沒有太去思考過這個問題。我想簡單的説,我覺得首先要選對行業,創業的時候剛才李教授説的非常好,要從問題開始,而不是我有一項技能或者某項技術很重要,創業本身是商業上一定要成功的,所以商業模式本身很重要。就是這項技術有沒有市場?市場的商業邏輯是什麼?商業模式對不對?這是創業和技術本身的差異,一定要尋找到相對比較合適的商業模式,而這種商業模式作為創業者能駕馭的,這對成功來講距離就會縮短一點,這是我的體會。


提問:我想問一下,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們,應該培養哪些特質曲士英“網際網路+”創新創業的大潮呢?


孫茵:我剛才跟大家分享了一些,我覺得從人才的角度上,從站在企業的角度上去看待,有三個方面。一是創新的意識和綜合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可能跟考試的成功會有差異。二是強調執行力,我一直認為中國的教育有非常大成功的方面,對人的意志和學習習慣、對未來的執行力有非常大的好處,執行力在未來不管是自己創業還是到企業就業,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三是情商,在大學裏會相對比較欠缺的,與人合作的能力、謙讓別人的能力、包容別人的能力,在這個基礎上,因為你能包容別人,才能組織別人和領導別人,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我覺得可能跟西安的大學有一定的關係,尤其是西安的大學可能更多的是應該給學生一個視野和膽量,西安是特別適合做全球研發中心的城市,我們的科研人才非常好,西安的整個企業界是比較薄弱的。西安的地域文化缺乏膽量和敢於去闖去冒險的精神,這種素質對於西安的大學來講,我是覺得應該更加強一點,也希望有更多的學弟學妹敢於更加大的膽子、更加釋放自己的去做一些事情。


提問:我是一個高校的教師,我想問一下關於網際網路,現在大家都提到“網際網路+”的問題,“網際網路+”與我們的傳統專業如何能夠銜接起來?您有什麼樣的看法?


孫茵:因為網際網路確實是有趨勢,它改變了人和人溝通的一種方式,而這種方式改變的時候,又會對我們所有的思維方式發生改變。現在講的非常多的是共用,會改變人與人合作的方式,通過一種技術的手段,使得人和人的交流交易的方式改變。同時對我們的思維模式也會發生很大的改變,這是一個趨勢。我覺得不管是網際網路的企業,不管是高新技術的企業,還是傳統的企業,這一點都尤為重要。像我們這個行業是傳統行業,但我們對於“網際網路+”全面的擁抱。比如做零售體系裏,過去零售體系是線下的體驗,現在所有的零售體系已經開始顛覆,都在做線上和線下,這種方式是所有企業都不能避免的,我們認為大家都需要去擁抱,而且現在做企業的時候,共用的思維方式,我們都在改變,而且目前企業互相抱團,包括企業和所有的各個方面的因素,共用的思維方式改變,我覺得也通過思維模式的改變是非常重要的一點。應該是網際網路的方式和思維都應該是所有去擁抱的方式。


主持人:下面有請ofo小黃車聯合創始人于信先生,他報告的題目是“網際網路+單車,改變最後一公里出行”。大家歡迎!


于信(ofo小黃車聯合創始人):親愛的老師、同學,大家下午好,我是ofo小黃車的創始人,很高興能夠來到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跟大家做一個簡短的分享。因為ofo參加了去年的“網際網路+”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獲得了第三名的成績,作為這個大賽的新生參與者,在今年又回到這個地方,能夠跟大家分享一些經驗,我覺得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

今天報告會的主題是協同育人報告會,我昨天晚上才第一次看到同事幫我準備的PPT,似乎跟協同育人的關係不是特別大。我爭取儘量跳脫出PPT,多講一些故事,能夠讓大家聽的輕鬆一些。ofo小黃車將在9月25號到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做2018年度的校園宣講會,如果即將要找工作的同學或者身邊即將有找工作的同學,可以幫我們宣傳宣傳,到時候來聽這場宣講會。我是直接負責宣講會的合夥人之一,因為25號我臨時有個任務要到美國出差,所以非常遺憾,在宣講會上我們的大數據總監、軟體産品總監都會親自到這邊來,給大家做公司的介紹,如果是找工作不容錯過。廣告時間到此結束。

首先要提的是ofo小黃車發展得益於國家的“網際網路+”戰略和創新創業環境,去年我們在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參加了第二屆創新創業大賽,去年這個時候公司只有200個人,今年經過一年時間的發展,現在公司全部全職員工加起來超過3300人,一年擴大了16倍左右,還不算是地面一線幫我們運營調度車輛的師傅,如果算上他們大概是兩萬人左右。應該説現在對於創業公司,對於大學生創業來説是一個最好的大環境。我們今年4月份也給教育部的陳部長寫過一封信,出乎意料的陳部長給我們回了一封信,在收到回信的時候我們大受鼓舞,陳部長在信中提到國家非常支援年輕人的創業,希望我們能夠繼續努力。這封信也給我們非常大的激勵。因為在2017年4月,陳部長回信的這段時間,我們在市場上也面臨非常激烈的競爭,公司迅速的擴張,也面臨一定的管理壓力。在4月份的時候公司1200人左右,到今天是3300人,可能也就不到半年的時間增加了2000多人。

我們五個聯合創始人在2014年的時候ofo公司成立,我們五個人都是自行車愛好者,應該説成立這家公司源於對自行車的喜愛,中間的是我們CEO旁邊四個人跟他們的認識方式都不一樣。最左邊的是公司負責整個硬體研發和物流供應鏈方面,他是西安人,他跟CEO是室友。左邊第二位是考古文博學院的,他經常説如果我不創業就去挖墓了,感謝創業挽救了我。他們兩個在本科剛剛入學的第一個禮拜就加入了自行車協會,第一週週末自行車協會組織所有的新社團團員到北京郊區鳳凰嶺的地方騎行拉練,第一天晚上一行30多個人所有人的帳篷都非常好,唯獨只有他們兩個人的帳篷漏雨,於是他們兩個人背靠背坐在草地上一晚上,第二天早上從帳篷裏出來就變成了非常親朋的朋友。右邊的第一位是我,右邊第二位是我們另外一個創始人。

剛才李教授提到了一種人,在別人都考100分的時候我只有考7分,我一直不是一個特別好的學生,也不是一個合格的北大學生。我高考才考了570多分,為什麼上了北大呢?是因為我有兩個特長,一是短跑特長,100米短跑跑11秒以內,第二個特長是二胡特長,我是搞民樂的。憑藉著這兩個特長,考文藝特長生報了三個學校,北大、人大和北航,最後只有北大給了我一個優惠的條件,線下50分錄取。當時我這樣都沒有十足的把握。因為北京那時候是考前報志願,我當時想萬一我的考分夠了,但我的志願上沒有寫北大就很後悔,為了不讓自己做後悔的事情,我依然決然第一志願填了北大,第二志願空著沒有填,第一志願填著在廣西北海的一所學校,這個學校現在已經都沒有了。當然最後我很幸運比北大的錄取分數線高了3分。那時候北大招辦的老師給我打電話説你得分數不錯夠線了,現在有四個專業,考古專業、哲學專業、社會學習、資訊管理系,我説前三個我都不感興趣,我只對後面感興趣,雖然我也不知道資訊管理系是做什麼的。電話裏老師説你別激動不是讓你選,是我們這四個專業沒有招滿,你要是服從調劑,在這四個專業裏面調劑我就錄你,否則你就去第二志願吧。我説第二志願我沒有填,我就服從調劑吧。所以我非常感謝這個老師,最後隨了我的心願把我分配到了這個專業。

我本科屬於不好好學習的類型,本科絕大部分時間都貢獻給了學生會工作,從我入學第一天開始到宿舍了,有一個大二的學長第一天晚上到我宿舍來,説你們自我介紹一下,他説我是學生會的,你們誰想跟我幹學生會,我們班16個男生中只有我一個人舉手了,所以大學四年我都在北大的學生會裏面服務。當然有得有失,失去的是一部分學習的時間,得到的是我認識了後來的創業合夥人。本科過去了,在本科即將上研究生的時候,我原來是一個抱有一定政治抱負的青年,在北大做學生會多少會有一些夢想從政,參加國考當公務員這樣的想法,身邊的人都是這樣的。從政總不能説一個本科生就去從政,以後晉陞的時候別人是碩士博士,根本就沒有自己什麼事了。於是就決定考研,那時候我們有集中保研的方式,一種是學術直保,這種我根本不敢想,因為我當時非常穩定的排在倒數第二的成績。第二是支教保研,你到西部貧困地區支教一年可以保送研究生。還有是當兩年輔導員保研。當時我覺得支教保研很酷,於是報名進行支教,當時一堆考試下來考試了第28名,而只錄取27名,我沒有考上很失落,出成績那天下午在學校體育館的臺階上坐了一下午,覺得人生前途無望了。後來説不行我就試試學術保研吧,憑著我倒數第二名的成績,我很感謝我本科的班主任,他跟我説于信你沒有問題,學校給你推薦資格,你可以去其他學院裏考試,只要你考上了有別的學院願意接收你,就可以保研到那個院係。於是我就報了三個學院,資訊管理系、政府關係學院、教育學院,報教育學院所有人的起點是一樣的。後來發現這次考試不是只有北大的人去考,別的學校的人也可以去考,和我一起考試的都是北京師範大學、首都師範大學的人跟我一起考試,我説這怎麼辦?於是考試之前頭一天晚上在網上找了十篇教授的論文,花一晚上看完。第二天去考試,很幸運當時考試三道題是有連貫性的,一是所在教育機構存在的問題,二是産生這樣問題的原因是什麼,三是你覺得應該怎麼解決?我説這是我昨天看到的論文裏面寫到的,於是我就寫了一個記得貴院的某某教授寫過什麼,我就把那篇論文默寫了一遍。後來我去進行面試,老師説你就是于信,你是筆試的第一名。我於是上到了教育學院,讀的是高等教育管理的碩士。

這些聽起來無論是資訊管理系還是高等教育管理這樣的專業,跟我後來的創業經歷都沒有太大的關係,北大里面教會的是處事的方式、交友的平臺。

我們公司在2014年成立的時候,只有左面的那三個人,我是第四個加入的。這是2015年ofo小黃車在北大校園上線共用單車服務。這有個點子是五月份,為什麼呢?是因為公司沒有錢了,很多同學知道在做共用單車之前ofo是做騎遊的,比如20個人一人給我5000塊錢,我帶大家去青海湖騎行一圈,每個用戶負責給錢就可以了,吃住行都不用管,我們平臺來負責。這個事也融了一百萬人民幣,後來就不行了。大家回憶一下2015年上半年在座有炒股的同學或者老師記得,當時是股市的大牛市,在資本非常好的階段公司融不到錢。於是2015年4月份公司遇到了從成立以來到現在為止最大的危機,賬上只有400塊錢。沒有辦法必須要轉型,2015年5月份我們想著轉型做共用單車。我加入以後三個禮拜聽到了戴維和在青海薛寧的一個電話,説我們賬上沒有錢了,這是我剛剛加入三個禮拜,我當時心裏巴涼的,如果你提早告訴我這些可能今天就沒有我在這裡分享了。

經歷了轉型,沒有錢是一部分,沒有錢是外因,因為沒錢逼迫公司要轉型。當然還有內因,我們的轉型也不是一拍腦子就想起來的,經過了幾天幾夜的思考和討論,來做共用單車的事情。我後來反思包括在2015年上半年融資的時候,我們交給投資人的第一輪是要融1500萬人民幣,出讓10%的股權。後來慢慢降低標準融300萬,但無論怎麼樣都融不到錢。那時候為什麼要融資?就是因為公司沒有錢了,另外也覺得身邊人都融了A輪或者B輪,而我們融不到錢覺得太沒有面子。後來進一步反思,為什麼會因為面子去融資?這肯定是不健康的事情。融資應該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應該是雙向選擇的過程,包括在ofo做共用單車以後的幾輪融資。2015年上半年股市經歷了一個大的牛市以後,在5.18慘案,整個股市二級市場跌停,開始長達三個月的熊市,不停的跌,整個二級市場的潰敗影響了一級市場資金,2015年下半年整個資本市場是非常不好的。

而ofo也就是從這個時候才剛剛出生,在這樣的嚴冬裏面拿到了幾輪融資。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我們不能為了融資而融資,要真正發現你所做的這件事情能夠解決什麼樣的社會問題?是不是有鋼需?是不是真正的社會痛點?如果真的是你不需要為了面子去融資,也不需要拿著看起來連你自己都不信的商業計劃書去找所有的投資人,去一遍一遍的重復講。

現在ofo經過兩年多的時間,把我們的業務推進到了九個國家,180個城市,有800萬輛共用單車,用戶是將近1.5億的用戶,每天有2500萬次的出行服務。今年一月份的時候,我們開了一個內部的年會,2017年要實現4個億的目標,日訂單達到1000萬單。那時候ofo的訂單是不到100萬單。後來在春節的時候我們幾個人聚在一起,我們定的1000萬單的目標想一想有沒有可能提前實現?而且不是提前量個月,不是提前一個季度,比如提前半年有沒有可能實現?後來我們制定了幾個策略,一是快速的連接更多的城市,快速的鋪車,快速的佔領市場。今年3月17號的時候,日訂單率先過了1000萬單,提出這個目標的時間只過了兩個月零10天。那個時候我們做了一個調查,ofo是第四家日訂單超過千萬的網際網路平臺,前面是淘寶、滴滴和美團。淘寶用了八年的時間,淘寶現在平均日訂單是6000多萬單,但是峰值訂單是6.57億單。滴滴用了三年半的時間,ofo用了一年7個月的時間。而美團過1000萬單是2017年的3月19日,用了三年的時間。

我們最終要解決的是真正的社會痛點,做了兩年的城市出行服務,確實能夠看到共用單車在城市的出行範圍內能夠解決一些問題。比如我們和交通科學研究院,以及其他的政府研究機構,聯合發佈了一些數據。以北方為例,地鐵+共用單車的模式已經成為最高效的模式,同樣的距離步行+地鐵需要50分鐘的時間,而共用單車+地鐵只需要30分鐘的時間,效率提高了15%以上。高德地圖發佈的上半年城市擁堵指數報告裏,20個ofo運營的城市,其中有19個擁堵指數呈明顯下降的趨勢,北京下降了4.5%。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兩家公司聯合對外發佈,國內燃油銷量在2017年4月份同比下降7%,環比下降9%。他們認為下降是共用單車的興起造成的,看到這些報告我們覺得會有一點點的開心,能夠真正為社會帶來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大家知道ofo在最早期的時候飽受垢病的事情就是智慧車鎖,負責智慧車鎖的人就是我,我以高等教育出身的人負責智慧車鎖,可想而知不是做的特別好,做了八個月的時間沒有好的結果,但把應該踩的坑都踩了一遍。作為大學生創業,每個人創業的時候都沒有從學校畢業,除了ofo以外我沒有任何一份工作經歷。我們為什麼能夠堅持做到現在?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一個快速的學習、快速的自我調整一種能力和一種態度。比如説車鎖的事情,其實我們很早就意識到了車鎖的重要性,比如做智慧車鎖的研發,雖然我沒有做出來,但是認為這個是非常重要的。當這個事情變得越來越重要了,必須要有的時候,公司把我替換掉了,讓我去做業務了。招了更專業、更有能力的人,比如福特汽車、樂視、華為等大企業,招了很多硬體工程師專心開發智慧所的産品,現在的ofo智慧鎖在行業裏面是處在領先地位的。這個開鎖率應該是在96.9%,是高於其他競爭對手的産品。雖然去年參賽的時候ofo拿了第三名,看起來是完全格格不入的公司,前面四家都是做硬體的産品,而ofo是做平臺的,但我們一直認為我們是科技驅動、數據驅動的公司,非常重視數據、重視科技的發展。有的專家説共用單車是窄帶網際網路最好的展示場景,我們也積極的推進這個事情。現在我們的NBIoT的車鎖已經實現了批産,在後臺的起點大數據平臺,能夠精準的告訴用戶停在哪兒,反過來也會隨時的告訴我們的運維人員哪缺車了?通過數據的反饋讓運營更加智慧化。起點數據平臺應用的原理跟谷歌的是同樣的原理。

展望未來,我們城市是綠色的城市、智慧的城市,ofo是一家非常年輕的公司,做到現在才兩年多的時間,但是我們從共用單車開始,希望解決的是整個大的智慧出行的場景和領域,四月份時候梳理出來的價值觀,希望能夠做一家源自中國真正能夠影響世界的網際網路公司。如果在座的各位有興趣歡迎大家加入ofo。

我今天的演講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主持人:請大家進行交流。


提問:第一個問題,眾所週知ofo在第一輪融了4.5億美金,ofo一年之內融這麼多次資是好還是壞呢?如果想做E輪,未來得發展業務方向還是圍繞共用單車,還是有新的方向。


于信:我們在媒體端發佈的E輪融資是7億美元,已經發佈了。所以在過去兩年時間裏總的融資金額超過10輪,總金額是13.5億美元。我拆解一下你的問題,一是怎麼做到的,二是好不好?怎麼做到的?融資不是為了面子,不是為了融資而融資,更多的是為了業務的發展,如果你真正找到發展方向非常好、前景非常大的領域,甚至是一個很小的點,可能是不愁融資的。現在ofo不謙虛的説一句,如果想融還可以融的更多,出於多方面的考慮所以看到了現在媒體上這樣的數據。最關鍵是你做的事情,是不是真正有發展前景的,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公司只有沒有錢的情況下會死,融錢肯定是越多越好,有更多的錢就能保證你公司晚一天死。融這麼多錢更多的是所謂的創始團隊或者自己公司的人,是不是對公司還有實際的控制,這一點請放心,我們一直對公司有非常強的控制力。


提問:大學生畢業以後開始創業,沒有任何的經驗,也沒有運營過一個公司,你們在創辦公司並且發展的這麼快,五個合夥人的分工是怎麼樣的?有沒有碰到自己的能力不足影響到公司的整個運營?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


于信:我們的分工變了很多次,我曾經負責智慧的研發做的不是特別好,2016年5月份除了戴維以外的四個合夥人都下到大區去,我到了廣州,每個人負責一個大區的業務運營,實際去管業務。在華南大區當時還在做高校,幾乎所有的高校都是我去談的,去進行資源投放。後來10月份我負責了海外業務的拓展,當然也比較辛苦,我今年上半年總共飛行里程超過30萬公里,圍著地球飛來飛去。分工一直在變。但畢業之後開始創業,有沒有自己能力跟不上的時候,影響公司的時候,我換一個方式回答你,公司的成長速度要遠遠大於每一個人的成長速度,我們每一個人非常有危機感,生怕哪一天自己跟不上掉隊了,企業文化裏面有一條,對所有的人才抱有非常開放的態度,比如市場行銷工作沒有任何人有經驗,但是業內有幹了很多年的老手,非常願意把他接納到公司來,跟我們一起來把這個事情做好。這也是一種處理的方式。


提問:在最開始聽到共用單車出現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問題這應該是對國民素質很大的挑戰,所以我非常好奇,最開始ofo小黃車每年的損耗率大概是什麼樣的?這兩年有什麼樣的變化?貴公司在當時對這種情況有多少心理準備?


于信:最開始創業的時候説到一句話,你不能指著國民素質的提高到一個合理的水準再去開始這次創業,到那個時候要麼是別人已經做了,要麼你已經餓死了。這個是玩笑話,最開始破壞丟失情況肯定會存在,但從整個趨勢上來看是逐漸下降的,而且從現在的比例上看,被破壞和丟失的車輛比例不超過平臺上800萬輛車的1%,比例也是在一直下降的。這是有一定原因的,因為我們的車輛數字曲線是指數曲線,上升速度非常快,前面的車壞了丟了佔少數。但總體上來講,這兩年體現在車輛上面的所謂的國民素質,我並不認為是國民素質,只是體現在共用單車上的國民素質越來越好,越來越多的人通過我們的教育,通過國家相關政府的一些幫助,越來越多的人愛護這些共用單車,知道共用單車是真正能夠帶來方便的,給更多的人帶來方便,我不應該去破壞它,總的趨勢是向好的,也非常開心能夠看到這樣的事情。總體趨勢從第一天到現在應該都是能夠在預期的範圍內。


提問:ofo現在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亂停亂放,現在托運ofo的工作人員達到了一萬多人,這個數量是比較大的,我在北京看到一個托運人員,ofo車上鎖的車停放在規定的位置,他用很暴力的方法拖過去的。你對這個亂停亂放有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


于信:停放的問題,一方面是技術層面可以指導用戶、規範用戶甚至約束用戶停在合理合法的區域。我們在新加坡、美國、英國等地開始試行,國外的一些區域從最開始停車這個事情就比國內正式,在國外開始試行。二是要在後臺的數據系統能夠更精確更及時的告訴一線運維的人員什麼時候把堆積的車輛運走到真正需求比較旺盛、供給充足的區域裏。


提問:你説的我非常贊成,在西電能不能多投一些小黃,這是很多同學都非常關心的問題。


于信:沒有問題,我待會兒打電話。


主持人:我們再次以熱烈的掌聲對各位專家表示感謝!


文章來源:中國雙創

相關閱讀

 
分享到: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