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貢獻中國智慧 助力全球發展——專訪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主任李偉

發佈時間:2017-08-29 09:48:54 | 來源:新華社 | 責任編輯:牛志鑫

題:貢獻中國智慧 助力全球發展——專訪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主任李偉

新華社記者陳煒偉

近日,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在北京啟動運作。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賀信中説,希望中心為研究交流發展理念、促進國際發展合作、推動全球落實可持續發展議程作出積極貢獻。

國際知識中心致力於改善發展知識有效供給和交流互鑒、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這一全新機構將如何總結提煉中國發展道路和經驗?如何助力全球發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兼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主任李偉就此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的專訪。

履行大國責任

發展是永恒的主題。2015年9月26日,我國在聯合國發展峰會上宣佈“中國將設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同各國一道研究和交流適合各自國情的發展理論和發展實踐”。根據中國政府的安排,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承擔了國際知識中心的籌建任務。

“這是中國推動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新機構,更是促進全球發展問題研究和交流的新事業。”李偉説,20世紀中葉以來,全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但全球仍有7億多人口生活在絕對貧困之中。這些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中美、南亞等國家和地區,許多國家至今仍未找到適合其國情的發展理論和發展道路。

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李偉説,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對人類社會發展提出新的、更加宏偉的目標。同時,全球也面臨一系列更加複雜的風險和挑戰,如民粹主義、恐怖主義、逆全球化、地區衝突、氣候變化以及發展不平衡等。人類社會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需要發展的新理論、新智慧。

面對新目標、新形勢、新挑戰,世界期待傾聽中國聲音。“國際知識中心的成立,正是中國順應時代要求、回應國際關切、履行大國責任的重要體現。”李偉説。

8月21日,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正式掛牌,開啟了溝通互鑒、共謀發展的新篇章。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對中心的正式啟動和《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進展報告》的發佈發來賀信,認為這兩項進展證明了中國政府在實現中國和全球可持續發展中的巨大努力和堅定承諾。

貢獻中國智慧

中國發展成就舉世矚目,中國發展經驗備受關注。

李偉披露了這樣一組研究數據:在改革開放近40年的時間裏,中國每人平均GDP從1978年的153美元,增長到2016年的8123美元;7億多人口擺脫貧困,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70%;在1990年處於低人類發展水準組別的47個國家中,中國目前是唯一進入高人類發展水準組別的國家。

“世界很多國家期待對中國發展實踐的系統化研究和理論化提煉,期待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方案。”李偉説。

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國際知識中心將如何作為?

李偉介紹,國際知識中心是發展理論和發展實踐的研究平臺。在理論研究方面,將設立經濟建設、政府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個分領域的工作組和一個綜合研究組。

在實踐研究方面,國際知識中心將開展多方面的案例研究,當前主要考慮三個方面:一是基於中國以點帶面的發展實踐,根據重點城市、重點園區、重點企業的線索,優先選擇園區發展經驗作為典型案例。二是從維持社會安定有序,到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角度,優先開展政府如何培育市場方面的案例研究。三是圍繞基礎設施建設和人力資本培育兩類投資性項目,優先選擇投資回報率比較高的案例,如兒童早期發展與兒童營養及健康項目。

“要通過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相結合,形成關於發展道路和發展理論的系統總結,併為中國和其他國家的發展提供借鑒和參考。”李偉説。

助力全球發展

人類社會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如何共同應對更加複雜的挑戰、實現更加宏偉的目標,是不可回避的難題,也是國際知識中心開拓創新、貢獻智慧和力量的重要方向。

國際知識中心將成為共建共用開放的國際化機構。李偉表示,將加強與全球夥伴的交流與合作,共同推進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國際知識中心的願景,是在3年左右成為全球發展知識網路的重要成員和有關發展知識供給的有效渠道。一方面,要將國際知識中心打造成統籌協調國內外發展研究資源的平臺。另一方面,要把國際知識中心打造成各國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等國際發展問題的交流平臺。

古特雷斯説,希望中心與多個聯合國機構的夥伴關係能夠促進知識分享,特別希望中心與南南合作辦公室的夥伴關係有助於擴大經驗交流和發揮思想引領作用。

李偉表示,中心將不辜負國家和國際社會的殷切期望,努力成為全球發展知識網路中的重要成員和知識供給的有效渠道,為促進國際發展合作、推動全球落實可持續發展議程作出積極貢獻。


文章來源:新華社

相關閱讀

 
分享到: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