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中國科技周開啟“科技之光”注入更多樂趣溫度

發佈時間: 2017-05-25 11:06:43 | 來源: 新華社 | 責任編輯: 牛志鑫

原標題:中國科技周開啟“科技之光” “高精尖”注入更多樂趣溫度

雨滴發電薄膜,“蛟龍”機械臂,航太發射,火星漫步……20日啟動的第17屆全國科技活動週期間,4000余項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在各地展開。置身其中,公眾仿佛進入一場場夢幻般充滿奇思妙想的“多彩之旅”。

“科技強國 創新圓夢”,正是今年的主題。從2001年起,每年5月的第三周被定為“全國科技活動周”。讓“高精尖”不再“高冷”,給科技注入樂趣和溫度,今年17歲的科技活動周綻放出更為親和、迷人的獨特魅力。

“高精尖”明星“吸粉” 實驗室“女神”揭秘

在科技活動周主場北京民族文化宮,當天35攝氏度的高溫也沒有擋住“科技迷”們的腳步。“科技重大創新成就”展區裏,我國深空深海、生命科學、資訊技術等領域的41項科技成果集中亮相。

太空艙內怎麼操作機械手臂?一台互動式空間應用機械臂正在運轉中。在“地面操控間”僅需動動滑鼠、轉動操控桿就可以讓“太空艙”內機械臂安放培養皿、抓取藥品。這一設備借助3D顯示、力反饋等技術,讓科學家在地面即可完成空間生物實驗和太空艙外維修工作。

還有“可植入式自驅動能源系統”“雨滴薄膜發電”等代表未來發展方向的新奇科技項目,能看、能摸、能操作,這樣的機會可不多。一時間,展館內的“高精尖”們“吸粉”無數。

3000余個科研機構、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也在科技活動週期間向公眾開放。這讓許多“科技迷”走近這些心目中的“神秘女神”,一睹其真容。超導、磁學、表面物理,這些坐落在中科院物理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一一揭開神秘面紗。高壓“熱冰”、超導磁懸浮、自我生長的人工晶體,分別迎來參觀者們近距離的目光。

稀有、罕見的材料,實實在在地展現在眼前;抽象的科學概念,被淺顯的語言具象化;複雜的機理過程,以互動的溝通方式破解。如沐春風,如獲甘霖,科學的奧秘不斷激發著參觀者的求知欲。

“這些精心設置的項目為觀眾展示了科學的奇妙,讓大家知道科學並非高高在上、難以觸及,而是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中科院物理所綜合處處長魏紅祥説。

童趣、樂趣、興趣 科普開啟“築夢之旅”

科技活動周上,許多展項新奇有趣,充分運用科技元素,帶給人們的是夢幻般的體驗,讓許多參觀者沉浸其中。

在航太科技成果互動體驗區,通過模擬火箭發射場景,參觀者能體驗到航太員飛天的感受。12歲的小朋友楊柴松剛剛“圓了”自己的“飛天夢”,他説:“高科技實在太厲害了,我想成為一名真正的航太員。”

“未來是太空時代,航太技術會越來越應用於大眾,需要一大批青少年了解太空。”北京神州傳媒總經理唐向華説,“我們希望能為青少年打開一扇窗戶,激發他們的興趣。”

22日的一場大雨,也沒能澆滅許多父母帶孩子參觀科技活動周的熱情。在“科普樂園”中,5歲的小姑娘施茹丹興致盎然。她擺弄科技模型,跟“阿U”兔機器人對話……忙得不亦樂乎。

“從孩子3歲起,我每年都會帶她來科技周。這裡到處是知識,又充滿了樂趣,孩子能夠自由快樂地感受科學,建立起對科學的興趣。”施茹丹的媽媽説。

許多成年人也仿佛一夕之間回到童年,變成了“好奇寶寶”,不斷追問著“為什麼”,對許多體驗項目更是躍躍欲試。出現在電視劇《歡樂頌》裏安迪家的“智慧植物種植櫃”,收穫了許多女士的關注。在“冰雪奇緣”的虛擬現實(VR)模擬滑雪器前,時不時傳出驚呼聲、歡笑聲……

智慧醫療機器人“小i”則成為許多老年人的最愛。參觀者連續拋出“使用手機會不會增加癌症的風險?”“哪些人屬於腫瘤高危人群?”等問題,小i從容不迫,一一解答。73歲的林先生對小i的表現非常滿意。“我每次參加科技周,就是希望看到最新的成果。”林先生説,這已經是他第八次參觀科技活動周,每一次,他在領略科技飛速發展的同時,也感受到科技活動周變得更加親切、更具感染力。

同沐“科技之光” 共盼長久不衰

在全國各地,科技盡情綻放魅力。在上海,1000多項科技活動帶來一場盛大的“嘉年華”;科技列車將開進西藏,80多名專家將走進雪域高原,開展科技服務、義診諮詢、專家講座等活動;北京天文館、自然博物館等,將化身8個流動科技館,在贛西進行科普巡展。

在陜西寧陜,“科普大篷車”為3000多名中小學生,帶來了一場難得的“科普盛宴”。3D印表機、機器人、科學實驗讓孩子們大開眼界。

在四川成都,人們在活動現場帶上VR眼鏡,“穿梭”于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金沙遺址博物館等27個科普基地。

在廣東廣州,一個個科學魔術和科普劇表演讓現場小朋友歡呼聲不斷……

據統計,歷次全國科技活動周累計參與公眾已超過13億人次。豐富多彩的活動,奇異夢幻的體驗,讓人們捨不得説再見。許多參觀者表示,這場“科技盛宴”帶來的感覺是“滴滴香濃,意猶未盡”,期待今後能有更多科普活動,為人們帶來更多美好體驗。(記者 姜辰蓉、董瑞豐、鄧華寧)

 

文章來源: 新華社
 
分享到: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