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明,男,1971年7月生,湖南茶陵人,法學博士,教授,中國共産黨黨員,現任深圳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
1990年參加工作,1987年起先後在湖南省攸縣中等師範學校、湖南師範大學、武漢大學攻讀並於2009年獲得博士學位。2007年晉陞副研究員,2011年晉陞教授。1998年7月至今在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工作。歷任辦公室秘書、招生辦主任、教務處副處長兼招生辦主任、辦公室主任、副校長、校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長期從事法學及高等教育學研究。主持廣東省社科基金項目等多項科研課題,出版專著《中國政策性擔保公司法律制度研究》,公開發表學術論文近40篇,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兼任教育部職業院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兼創新創業分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大學生心理諮詢專業委員會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深圳創新思想庫特聘研究員等學術職務。
記者:當前全球經濟形勢下,“雙創”的提出和開展,對於中國經濟的整體發展有怎樣的促進作用?
陳秋明:1、“雙創”的開展,可以有力地推動社會生産力發展和經濟轉型發展,成為新的驅動引擎。
2015年《國務院關於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明確指出,隨著我國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強化,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粗放式發展方式難以為繼,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需要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支援各類市場主體不斷開辦新企業、開發新産品、開拓新市場,培育新興産業,讓千千萬萬個市場細胞活躍起來,必將匯聚成發展的巨大動能,形成小企業“鋪天蓋地”、大企業“頂天立地”的發展格局,打造新引擎、形成新動力,實現創新驅動發展。“雙創”將會對未來幾年、十幾年中國經濟建設發展産生重大影響。也正因為如此,高校的“雙創”教育就顯得更為重要,受到各級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全社會的廣泛關注。
2、“雙創”的開展,可以有效地拉動就業。
“雙創”教育的開展,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引領學生轉變就業觀念。最近中國就業促進會進行的一項調查表明,以網路創業為例,全國個人網店和企業網店中,大學生創辦的網店各佔 59.7%和71.6%,其中,在校大學生創辦的網店帶動就業人數約30 萬人;畢業5 年及以內大學生創辦的網店帶動就業人數約231 萬人;畢業6年及以上大學生創辦的網店帶動就業人數約357 萬人。大學生網路創業就業總規模約為618萬人,佔全國網路創業就業人員的六成。
近年來,大學生返鄉創業趨勢有所提升,他們創業更加注重創辦技術密集型的企業,且更加善於運用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智慧終端等新技術。《中國大學生就業創業發展報告(2015—2016)》顯示,2016 屆全國高校畢業生凈就業率達到 90.58%,創業率為 2.93%。
3、“雙創”的開展,有利於社會資源的配置更加合理。
從行業發展的角度,創新型人才的涌現,創業企業的成功和加入,或多或少地會影響現有行業的經營格局,促進競爭,鼓勵優勝劣汰,有利於資源向模式新、經營好、效率高的企業流入,有利於有限的社會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從而産出相對較高的社會效益,增加社會福利,有利於促進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4、“雙創”的開展,有利於促進科技進步和知識向資本的轉化。
一個國家知識密集型企業所佔比重的大小,往往可以反映這個國家科技實力與綜合國力的強弱。知識密集型企業能為社會帶來相對較高的附加值,同時創造較大的社會財富。而在目前中國經濟形勢下,創業企業往往都是由具有較高知識水準的創業者創辦的。知識和管理已經成為重要的資本參與企業的分配,在創業企業裏這方面體現的尤為明顯。國家在這方面也給予了傾斜的政策(如允許高科技創業企業中無形資産的比重最高可達到40%,遠遠高於普通企業20%的標準)。國家的政策支援更有利於創業者積極性的發揮,有利於促進創業企業的成功。因此創業的成功有利於知識向資本的轉化,資本借助於知識的支援,又能發揮強大的作用,進而有利於中國整體産業水準的發展。
記者:在“雙創”人才培養方面,應該注重哪些內容?
陳秋明:1、高校開展“創業教育”的重心在“教育”。高校創業教育的目的在於啟蒙學生創業意識,培育學生創業精神,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我們不追求有多少在校大學生實現了創業,我們只冀望在學生的心中種下創業理想的種子,當遇到合適的土壤和其他外部條件時,種子就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我們的目標也不是要培養幾個多麼偉大的企業家,而是希望若干年後,深職院的校友中能夠涌現出千千萬萬的中小企業主。
2、高校的創業教育不能搞一刀切,而要因材施教,實行分層培養。高校學生中真正能夠實現創業夢想的還是少數,因此,高校創業教育的過程是一個從普及開始,到分層篩選,再到擇優培養的過程。為此,深職院的探索實踐是形成分層次、多維度的“四位一體”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創新創業啟蒙教育”課程作為必修課程面向全體學生開設,每年8000人修讀;“創新創業預科教育”課程依託各專業面向有創新創業興趣的學生開設,提升專業技能和項目管理能力,每年開設132門課程;“創新創業職業教育”課程面向有初步創業成果或即將進行創業實踐的學生開設,每年7門課程、120多人修讀,課程按照“721”的原則進行設計,即70%為實踐學習,由學生組成團隊,根據自己所選擇的項目動手實幹,20%是分享交流,建立師徒機制,由創業導師面對面對學生團隊進行個性化指導,10%為課堂理論學習,根據共性問題集中進行專業理論培訓;“創新創業實踐教育”課程面向已擁有創業項目需要進行企業化經營的學生開設,每年引入50家企業參與。
3、高校創業教育必須注重創業實踐教育。創業教育不能完全在課堂內進行,只有通過創業實踐(實踐教學),才可能培養出真正的創業型企業家。深職院大學生創意創業園運作7年來,堅持孵化項目“獨立法人化”,100%工商註冊;“創業專業化”,100%與專業學習相結合。7期累計171個項目入園,孵化出園項目117個,孵化存活率達到60%以上。通過大學生創意創業園項目孵化的帶動,學生創新創業的實戰能力顯著提升。每年近380名畢業生選擇自主創業,註冊成立120多家小微企業,帶動近1000人就業。根據麥可思調查顯示,深職院近四屆畢業生自主創業平均比例為4.87%,比全國高校近四年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平均比例1.23%高出3.64個百分點。
4、高校創業教育必須強化創業基本能力的輔導和幫扶。高校的學生創業園是創業教育的游泳池,只有在游泳池裏學會了游泳的基本技能,才有可能到波濤洶湧的商海去搏擊。學會游泳需要輔導和幫扶。
記者:“草根”創業是怎樣的概念?草根創業對於平衡地區經濟發展有哪些促進作用?草根創業難點在哪?幫助他們克服困難有哪些好的建議?
陳秋明:“草根”創業區別於以往創業觀念中精英人才和高端項目的標簽化特徵,更強調大眾性、普遍性和民生性,更鼓勵一般群體的普通創業項目。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發展差異巨大。不管是大學生,還是勞務工,在掌握一定技能、具備一定經驗、基礎與思路,在政策支援下或返鄉、或在廣大農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區進行創業,將産生特殊的集聚效應,帶動當地吸納東部轉移的産業,提高當地經濟水準和民生水準。通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使廣袤鄉鎮百業興旺,促就業、增收入,有利於打開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同發展新局面。
草根創業往往遇到的一個難點就是沒有資格主動參與社會分工,成為社會分工的被動適應者。這一被動適應往往就是草根創業失敗的開端。因為市場競爭本質上是社會分工的競爭,處於不利的産業鏈位置,怎麼可能有好的收穫呢?如何搶佔到最有利的社會分工,尋找産業鏈的最佳位置,最直接也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充當産業鏈的補充者,不少大企業不願意從事一些低附加值環節的業務,這就是草根創業的一大機遇,可以成為産業鏈上的一個補充者、輔助者、配套者。因此,草根創業最好不要單幹,而是與大型産業鏈協同,構成一個緊密型、戰略型、互補型、價值型、創新型産業鏈。
草根創業的還有一個難點就是跨界資源整合能力,也就是尋找到不同行業之間、産業之間、企業之間的融合點、結合點、嫁接點,自己充當他們的仲介,架起一座橋梁。這一設計看似很難,其實根本不難的,因為現代社會的分工越來越深、越來越細,草根創業者的任務就是深化社會分工的深度和細度,尋找不同社會分工之間的連接點與互補點,就可以成為跨界資源整合的平臺。
草根創業往往還面臨著企業成長的煩惱,有的剛創業時還可以,但5 年、10 年依然在原地打轉,企業長不大,成為“盆景式”的小企業。為什麼呢?根本原因之一是草根創業者自身的綜合素質有待提高,包括思想觀念、心胸視野、經營管理方法等,需要通過學習和引進克服自身的局限性,從這個角度來説,社會呼喚創新創業教育,職業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大有可為。作為職業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緊迫感,來大力推動創新創業教育。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過去,規模經濟十分吃香,“網際網路 +”時代,大規模的流水線生産過時了,碎片化消費成為一種時尚,定制化消費也正在到來,個性化消費正在流行,草根創業者有一個機遇:學習經濟,也就是知識經濟,發揮新知識的經濟創造功能,可以尋找到新的盈利模式。學習經濟可以提升企業的內生力,在發現消費最深層次的需求方面有特異功能。這是知識經濟時代的一個新特點,因為智慧是稀缺的,建立在智慧基礎上的創意、創新與創造,往往就具備了發現新消費領域的特殊功能,也就尋找到新的盈利模式,讓消費者願意給自己買單,也就尋找到最佳的創業土壤。
記者:怎麼看待大學生創業?大學生創業的優勢與不足有哪些?高校應該怎樣面對大學生創業這一課題?能為大學生創業做哪些鋪墊?
陳秋明:大學生創業問題受到社會各界的密切關注,是因為他們屬於高知識群體,且經過多年的教育,背負著社會和家庭的種種期望。美國心理測驗專家約翰·勃勞恩説:“創業的技巧雖然是學來的,但是具有某素質的人佔了先天的優勢。”可以説,自主創業對人的素質要求是相當高的。令人欣慰的是,最近一項對全國範圍內大學生創業情況進行的調查顯示[1],與前幾年相比,大學生創業産生了一種新趨勢:理性和務實。調查還發現,近年來大學生普遍走出了好高鶩遠,眼高手低,不切實際的創業誤區,創業動機日趨多元化,認為創業是“一種挑戰”、“積累財富與經驗”、“做自己喜歡的事”、“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的動機比例在上升,不再像頭幾年那樣動輒就是為“改變人生”、“實現自我價值”而創業。總之,我們應該理性看待創業需要,理性看待創業過程,還要理性看待創業結果。
大學生群體的創業優勢首先就在於他們年輕有活力,朝氣蓬勃,不畏困難,對未來充滿希望;其次,他們經過學校的專業教育,理論知識紮實,敢想敢做,決策果斷,執行力強;第三,他們富有開拓精神,敢於接受挑戰;此外,他們很多擁有一技之長,希望通過創業實踐證明自己的能力。這些都是創業所需要的重要素質、基礎和能力以及精神動力。當然,也正因為他們年輕、沒有社會經驗,所以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他們身上還存在容易衝動、急躁,善於紙上談兵、缺乏實踐經驗,抗挫折能力不足,市場意識有待強化,自身能力尚有短板(如商業模式選擇、盈虧平衡控制、目標管理及團隊建設等)等不足。
創業是職業生涯規劃的一種高級形態,高校的創業教育目的不是為了畢業時涌現出多少創業者,而是回歸教育的本質,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創業的能力與素質,為學生未來多元化的發展提供可能性。
為了幫助更多的學生成為“雙創”型人才,近年來深職院的“鋪墊”探索是:
1.推進“專業+”育人改革:建立跨專業交叉培養的複合式專業。學科專業交叉是創新的源泉。深職院不僅在專業設置上和人才培養方案上突出人才培養的複合型,而且從2012年開始又推行“專業+”育人改革,以整體性的制度設計,建立“主幹專業+拓展專業”的複合式專業,跨專業交叉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每名同學入學後均須自主選擇一個“拓展專業”,三年制專科總學分120分(主幹專業105 +拓展專業15),學生修滿學分方可畢業。“主幹專業+拓展專業”一體化的教學設計,其目的是突出複合能力的培養,在進行專業核心能力的培養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職業變遷能力、社會普適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學校鼓勵學生選擇與主幹專業跨度大的拓展專業,例如文科藝術專業與理工科專業複合。2012級至2016級學生中,已有37000余人參加拓展專業學習,有15000多名同學已取得拓展專業證書。
2.實施“課程+”改革:健全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除了前面介紹的“四位一體”創新創業課程體系,我校還大力推進創新型項目化課程。以真實科研項目為基礎開設創新型項目課程,吸納學生直接參與項目實施過程,學習創造性思維原理、創新方法、專利知識、智慧財産權保護等內容,幫助學生實現從純粹的學習者向學習者、探索者相統一的角色轉換。2010年以來學校共開設了《移動網站前端技術應用》、《智慧電網與複雜系統》、《汽車排放車載測試技術》、《物流供應鏈系統設計》、《文創産品設計》等358門創新型項目課程,每門課程3個學分(60學時),參加教師382人,參加學生4525人。
3.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教育機會。
孕育平臺:創業學院和學生創新創業社團。一是成立創業學院,以“企業家能力素質”和“創業項目”為主要選拔標準,面向二年級在校生招生,打造創業教育培訓平臺。目前已招生13個班,培養超過400人。二是扶持創新型社團,打造創新交流實踐平臺。全校正式註冊各類學生創新社團達到155個,擁有會員12500多人,佔學生總人數的50%。三是發展創業社團,打造創業交流實踐平臺。學生社團創業者協會現有會員600多人,開展豐富多彩的創業活動。
深化平臺:創客中心。利用深圳創建“創客之都”的優勢和契機,組建創客中心,以工程化為導向,幫助創客把創意變成産品,加入全球創客網路組織及知識共用網路。深圳市政府投資600萬元,按照麻省理工學院比特與原子研究中心標準,在深職院建設深圳FabLab(微觀裝配實驗室),每年支援15-20個創客項目入駐孵化,成為立足校園、面向社會的跨界合作平臺,為大學生創客提供從創意、到設計、到製造的專業支援和全過程服務,使得微觀裝配實驗室真正成為“創客夢工廠”。
孵化平臺:學生創意創業園。對創新創業能力拔尖突出、擁有比較成熟項目的學生,學校通過“大學生創意創業園”進行産業孵化,委託第三方服務機構提供工商註冊、貸款申請、經營會診、工作坊等全程服務,提升市場化運作的實戰能力。
産業平臺:社會孵化器。學校深化與政府、行業、企業的聯動合作,完善協同育人體系:與中華職業教育社、商務印書館等聯合組建中國職業教育運作機制協同創新中心、南方職業教育研究院,相關二級學院、企業、行業與科研院所聯合組建了6個分中心,探索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運作機制。全國國際商務英語考試中心、全國書刊印刷技術委員會和包裝印刷技術委員會秘書處等一批行業權威機構落戶學校,建成23個市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和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先後與中國科技開發院、數字矽谷、中孵國際、深圳T6文化創意産業園、深圳大學城創意園等公共孵化機構建立合作關係,共建創新創意創業人才培養基地;與中國聯通、寶中旅、百麗、中環運、備洋(中國)、紙有創意、鵬文惠華、雅麗製品、深圳市鐘錶研究院以及中國地圖出版集團等單位簽訂了協同創新合作框架協議,聯合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活動;主動融入深圳市“大沙河創新走廊”的規劃建設,以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配合地方高新技術産業發展,多形式、多層次、多角度的合作支援地方總部研發基地和戰略性新興産業基地建設。
展示平臺:四會兩賽三聯盟。深化産教融合,匯聚社會各方資源建立高端交易展示平臺,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資金、技術、智慧、業務”支援。一是文博會,學校作為深圳文博會的分會場,為學生提供文化創意類作品的交易展示平臺。二是高交會,學校年均30余個項目參展,其中學生主導或參與的項目佔40%。三是由我校發起成立深圳大學生創新創業交流會(創交會),首屆創交會吸引到來自海內外30所高校110多支創業團隊、48家知名創投機構參展。四是國際創客周大會,學生創客團隊深度參與。“兩賽”是指以“創業計劃大賽”和“科技創新大賽”為代表,包括“交換空間”建築設計大賽、“創意集市”、“技能大比武”、“科技文化節”、“旅遊美食節”等18項品牌活動為主的創業競賽。“三聯盟”即創交會聯盟、深圳國際大學生創客聯盟和全國高職院校創客聯盟,分別承擔著打造“永不落幕的創新創業交流會”、匯聚深港青年創客群體以及全國高職創新創業團隊,交流資訊,共同提高的任務。
[1]《創業家》雜誌聯合數字100市場研究公司,以樣本庫線上調查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