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破解“三重困境”要靠金融創新

發佈時間: 2017-03-21 11:24:32 | 來源:  經濟日報 | 責任編輯: 牛志鑫

如何破解政府很給力、金融機構很委屈、企業很困難局面——
破解“三重困境”要靠金融創新

“中國政府監管部門和金融機構為服務實體經濟下了很大功夫,但我們還陷於‘三重困境’。”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7年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張承惠點明瞭當前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面臨的處境。

張承惠所説的“三重困境”指的是政府很給力、金融機構很委屈、企業很困難。張承惠認為,破解“三重困境”要靠金融創新。

“當前的問題是金融創新不足,而不是金融創新過度。”中國企業傢俱樂部理事長馬蔚華同樣強調了金融創新的重要性。他認為,一個健康的經濟體,金融和實體經濟應該是相輔相成的,實體經濟是金融的基礎,而金融是實體經濟的助推器。

目前,不少資金借道一些金融創新産品,推高金融市場杠桿或者進入股市、樓市等,使某些金融創新與“脫實向虛”聯繫了起來。

“也不能因為出現了‘脫實向虛’,就懼怕或拒絕金融創新。”馬蔚華認為,的確,國際金融危機和金融創新有關,但總的來看,華爾街所代表的金融創新力量創造的財富大於破壞的財富。他認為,中國當前更要進行金融創新,與此同時,金融創新還要政策的引導和監管,防範可能出現的風險。

美國年利達律師事務所主席羅伯特·艾略特也認為,金融創新勢在必行,如果不去創新,帶來的風險可能更大,“金融創新需要改革現有框架,讓金融體系效率進一步提升,同時進一步降低成本”。

中國在金融創新方面已經有所突破。從去年起,在全國選擇了5個省區、10家銀行進行投貸聯動試點,把股權投資和銀行貸款融資相聯動,實現對企業的全週期創新創業支援。

中國銀監會副主席王兆星表示,在試點過程中,銀監會一方面促使銀行加大對創新的支援力度,另一方面也時刻防範可能形成的金融風險,“創新本身具有巨大的不確定性,也沒有穩定的現金流和可以抵押的資産,還缺乏正常的資産負債表。因此,必須建立有效的風險防控機制”。

接下來,中國如何加快金融創新步伐,以便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與會嘉賓圍繞這一問題紛紛出謀劃策。

張承惠認為,金融創新要抓住三點:一是要把準實體經濟的“脈”;二是金融機構要抓住機遇,推進全方位的金融創新;三是要進行制度創新。

“要弄清實體經濟究竟需要什麼樣的融資服務。”張承惠認為,金融服務要由“高大上”轉向“專精細”,對應企業多樣化的需求,為其提供靈活多樣的融資服務。此外,實體經濟面臨的市場風險越來越大,金融機構還需要思考,怎麼幫助實體經濟有效地管理風險。

當前,我國正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轉型升級的步伐正在加快。對於金融機構來説,也需要抓住機遇進行轉型。張承惠強調,金融機構的創新不僅是産品創新,還有流程創新、技術創新、服務創新等,需要進行全方位的創新。從制度創新來講,要進行監管體制的創新、國有資産管理體制的創新和財稅支援制度的創新。

“對銀行的監管者來説,如何鼓勵其更好服務中小企業,同時又有效地防範風險,是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王兆星強調,對銀行來説,必須要了解你的客戶,了解你客戶的業務。我們鼓勵技術創新,也鼓勵提高對小企業服務的效率。同時,始終不要忘了把對小企業客戶資訊的掌握和信用的分析,作為發放貸款和防範風險最重要的基礎。(記者 陳果靜)

文章來源:  經濟日報
 
分享到: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