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鄭亨日:全力打造鴨綠江經濟帶

發佈時間: 2017-03-16 15:03:27 | 來源: 中國雙創 | 責任編輯: 牛志鑫


          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
        鄭亨日,男,1966年10月生,朝鮮族,中共黨員。曾任長白縣委副書記、縣長,現任白山市政府副秘書長。

 
        中國網:在當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形勢下,您認為鴨綠江的開發建設我們政府將在原來的基礎上如何創新呢?
        鄭亨日:2017年,白山市提出,要高標準規劃建設西起白山市渾江區三道溝,經江源區、臨江市、長白縣至撫松縣松江河鎮,總長500公里的鴨綠江開發開放經濟帶,全力將鴨綠江經濟帶全力打造成國家和全省重要戰略對接帶、産業綠色轉型發展帶、中朝鴨綠江國際旅遊風情帶。舉全市之力構建綠色轉型振興平臺、改革開放創新平臺、興邊富民固防平臺,以開放促發展、促振興。
        中國網:白山市打造鴨綠江有哪些的優勢呢?
        鄭亨日:白山市具備打造鴨綠江開發開放經濟帶的發展基礎與環境,具有五點突出優勢:
        一、區位優勢
        白山市處於長吉圖經濟區、白通丹經濟帶、哈長城市群、瀋陽經濟區等主要經濟帶(區)相互銜接樞紐區的地位,有長白縣和臨江市兩個通關口岸,與朝鮮邊貿往來密切。可實現空海港鐵聯運、內貿外運,可謂吉林乃至東北三省打通日本海通道。將為加強中、朝、韓、日、俄五國國際經貿往來提供更為便利的條件。
        二、資源優勢
        白山市境內自然資源豐饒,素有“長白林海”、“雪域王國”、“人參之鄉”和“立體資源寶庫”等美譽。
        三、政策疊加優勢
        白山先後被國家列為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市、迴圈經濟試點市、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試點城市、資源衰退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綜合實驗區和主體功能區規劃重點生態功能區。
        四、特色産業優勢
        白山市堅持“生態立市、産業強市、特色興市”,已經形成了礦産新材料、礦泉水、醫藥健康、旅遊現代服務業五大産業,各類名企、戰略投資者紛紛入駐白山。下一步,白山市將圍繞五大産業打造亞洲硅藻土之都、中國鎂谷和東北重要礦産新材料基地;打造國際礦泉城;打造中國人參城、長白山北藥生産基地和休閒養生之都;打造國際旅遊休閒度假目的地,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打造長白山區域物流樞紐和現代服務業中心。
        五、基礎設施優勢
        白山市有長白縣和臨江市兩個通關口岸,“十二五”期間,臨江、長白口岸進出口貨值43922.4萬美元,呈逐年上升趨勢。境內全線貫通二級公路,有近500公里沿鴨綠江邊境公路。聯入鶴崗至大連高速公路網路,可直通遼寧沿海經濟帶。
        中國網:打造鴨綠江開發開放經濟帶需要哪些支援呢?
        鄭亨日:打造鴨綠江開發開放經濟帶需要各部委的政策資金支援。主要是政策和資金的支援和對外通道建設政策的支援。
        中國網:吉林省作為抗日戰爭的主戰場,是抗聯精神的發源地,也是受日寇殖民時間最長、抗戰時間最長、鬥爭條件最艱苦的省份,建立中國靖宇東北抗聯教育基地有哪些重大意義呢?
        鄭亨日:建立中國靖宇東北抗聯教育基地,對我國是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的,主要體現在:
        一、有利於豐富東北抗戰14年的史實。可以進一步確立中國共産黨從“九一八”到“七七事變”長達6年之久的抗戰領導核心地位;進一步加強對東北抗戰史的研究和挖掘,豐富中國共産黨抗戰史實和世界反法西斯東方主戰場的研究成果;進一步整理東北抗戰基礎資料,弘揚東北抗聯精神,系統全面展示中國共産黨14年抗戰成果,以事實批駁歪曲歷史、否認和美化侵略戰爭的錯誤言論,以事實證明中國共産黨始終走在抗戰第一線的偉大貢獻。
        二、有利於打造黨性教育的吉林品牌。建設中國靖宇東北抗聯教育基地具有深遠的政治意義和社會效益,進一步將革命歷史、革命傳統和革命精神根植于廣大群眾心中,進一步增強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幹部“四個意識”,堅定攻堅克難的信心,激發加快發展的精神動力,從而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危機感、責任感,全身心地投入到全省綠色轉型全面振興偉大事業中,贏得全社會的信任和支援。
        三、有利於推動全省加快發展振興。建設中國靖宇東北抗聯教育基地會對激活潛力、用足優勢、調優結構等各方面起到重要的裂變效應。可以拉動經濟增長的強大引擎,加快釋放生態産業優勢,輻射帶動整個吉林省的旅遊業爆髮式增長。可以推動綠色發展的有力支撐,從根本上破解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利用轉化的矛盾,使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為推動全省生態資源整體開發利用,實現綠色轉型、綠色崛起,建設全國綠色發展示範區提供可靠保障。可以成為帶動文化強省的重要推力,通過深入發掘、恢復抗聯歷史事跡和文化遺跡,還原抗聯文化底色,開發配套文藝項目和文化産品,以精神文明和文化底蘊建設紅色吉林、推介紅色吉林、發展紅色吉林。
 
文章來源: 中國雙創
 
分享到: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