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一路向北

發佈時間: 2017-03-02 16:22:28 | 來源: 《中國大學生就業》 | 責任編輯: 牛志鑫

誰的青春不迷茫

 有人説,中國大學生上大學前都有目標,那就是考上大學。進大學後都沒有目標了。

天津財經大學商學院講師程江對此認為,大學生如何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問題,確實是當代大學生面臨的一個十分重要和急需解決的問題。上大學之前,不光學生,家長甚至整個社會,在方向上都高度一致——考上一所好大學。考上大學後,家長和學生在經歷了長期的壓力後都松了一口氣。但這是卻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樹立新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很多學生因為失去目標而開始虛度年華,令人痛心。

“我們用十二年抓分數,一天定終生。於是,我們看到一個調查數據:90%的大學生不了解自己的專業。在各地大學講課時,我不止一次聽到同學説:老師,我知道自己不喜歡什麼,但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一位重點中學校長不無感慨的表示。

詭異的是,學校開設了職業生涯規劃必修課選修課,可是,大學生們似乎不是很感興趣,有的到了大三大四甚至連就業指導中心的門在哪都不知道。

在生涯專家舒伯的生涯發展階段理論中,15歲至24歲是探索階段,這個階段發展的任務是:使職業偏好逐漸具體化、特定化並實現職業偏好。這階段共包括三個時期:一是15歲至17歲的試探期,考慮需要、興趣、能力及機會,作暫時的決定,並在幻想、討論、課業及工作中加以嘗試;二是18歲至21歲的過渡期,進入就業市場或專業訓練,更重視現實,並力圖實現自我觀念,將一般性的選擇轉為特定的選擇;三是22歲至24歲的試驗並稍作承諾期,生涯初步確定井試驗其成為長期職業生活的可能性,若不適合則可能再經歷上述各時期以確定方向。遺憾的是,在舒伯所描述的職業試探期也就是高中階段,我們所有的時間都被上課、作業和考試佔據,週末和寒暑假也不例外,我們沒有開展試探,沒有機會也沒有能力做出一般性選擇,自然也就不能在過渡期也就是大學階段將其轉化專為特定的選擇。

更嚴重的問題是,按照發展心理學家埃裏克森人格的社會心理髮展理論,中學階段正是青春期,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同一性而克服同一性混亂。這一階段的核心問題是自我意識的確定和自我角色的形成。每個人都需要回答:我是誰?我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由於所有時間精力都用在學業上,沒有對人生進行深度思考的時間,沒有家長和老師的有效引導,沒有參與職業體驗的閱歷,導致青春期自我同一性發展停滯,大家帶著困惑進入大學,也把解決問題的希望和責任留給了大學。一次講座上,一位23歲的直博生問主講嘉賓: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遺憾的是,大學考核教師更多看論文數量與品質、課題多少與大小,學生生涯發展與人格健全似乎只是就業指導中心、心理諮詢中心幾個人的事情。日前聆聽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院長錢穎一教授演講,他高調呼籲“大學為學生”的辦學理念,我相信絕不是無病呻吟空穴來風,而是切中時弊振聾發聵之聲。他認為:教書育人、研究探索、服務社會、服務國家都是大學使命的組成部分。中國教育界的現實情況是,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下,在急功近利的大環境中,教師和研究、服務國家和社會更容易獲得優先考慮,而學生和育人更容易被忽視。加上高校擴招、校區擴建,不少大學本科低年級或者本科四年全部在新校區,遠離教師家庭生活主要區域,教師有事才到學校,同學課後難以找到老師。有大學畢業生坦言,大學裏輔導員都沒見過幾次。

從中學到大學,生涯規劃這一重要但似乎不那麼急迫的第二象限任務就一次次被更緊迫的任務替代,被邊緣化。

跳出教育看教育,這個問題還帶有時代的烙印。計劃經濟時代所有人都只有一個方向:服從分配。在市場經濟時代,我們找不到方向的很重要原因是有太多的誘惑太多的選擇。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浮躁的時代,一夜暴富功成名就吸引我們的眼球增加我們的焦慮讓我們更加找不到北。

大學生找不到方向,誰之過?你我都有責任。教師,教的不是書,而是人。老師有責任幫助學生找到人生的意義和方向。傳道授業解惑,這本來就是我們的工作。但是,同學,這首先是你自己的事。你如果自己不想站起來,沒人能夠幫到你。

 找啊找啊找朋友

 光大銀行電子銀行部副總經理熊福林先生曾經擔任過所在企業人力資源負責人,大學生如何在多次嘗試中找到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他的建議是在確保完成學習任務的前提下,找一些機會去了解社會,嘗試找到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具體方法有:偶像法,關係法,實踐法。偶像法就是找到自己所學專業或非專業領域的偶像,能夠設法去了解其工作性質和工作內容,看看與自己的興趣、特長是否相吻合,是否能像自己的偶像一樣在該方向做出成績和貢獻。關係法就是通過自己親朋戚友的一些關係,找到可以近距離觀察或實習的機會,以尋求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實踐法就是利用各種機會,在合適的時間找到實踐的單位及崗位,並全心投入其中,以嘗試找到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

同時他提醒:一個大學生要明白在大學學習期間,主要任務是學習,可以在社會上做一些實習和兼職,但千萬不能做“兼職學生”。認真完成學業,同時讓自己的心靈得到成長,努力把自己培養成一個人才,今後的職業發展,就不必過分擔心。同學切記:只要自己是人才,不怕世界沒舞臺。

筆者聆聽北京大學陳春花教授演講時鼓勵大學生多嘗試身邊的各種機會。她説,不做怎麼知道行不行?作為無線電專業的學生,她在大學期間創立原創詩社、出版雜誌;大學畢業時為了留校改行去教哲學8年,在得到學校和同學認可後她又嘗試去教管理,當EMBA學生挑戰她只會説不會做時,她嘗試去做管理:擔任一家大型企業總裁。在成功實現預期目標後她再次華麗轉身,回到學校做一名專職教師。不斷的嘗試讓她走出了自己的路。在她看來,電子專業讓她思維嚴謹縝密,哲學專業讓她具有高度和寬度能夠辯證地看問題,這一切為她去研究和從事管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她有句話:做不好還做不壞?去做就好了。

其實尋找方向還有一個捷徑,就是去蹭課,可以去蹭別的專業別的學院的課,也可以去蹭外校的課。正如所在學校圖書館裏的每本書都是學生的書,學校裏每一個老師、每一個專業都是自己的資源。同學切記:你首先是某某大學的學生,不是某某學院某某專業的學生。另外,外校的課堂也是你的課堂。筆者曾多次去北大清華蹭課,也遇到不少外校同學去蹭課。當初喬布斯因為在大學學不到東西不願浪費父母積蓄退學後並沒有離開學校而是去藝術系蹭課,日後成功開發出蘋果電腦精美字體的靈感即源於此。成都肯貝爾職業經理人學校校長熊洪凱先生大學學的是工科,他找到旁邊重慶大學全部的課程表,到處蹭課。後來偶然聽了《市場行銷》迷上了這一專業,買了很多這方面的書,一邊蹭課,一邊打工實踐。日後成為一名優秀的行銷經理人。

英特爾中國有限公司企業事務部經理秦莉女士本科學的是電子電腦,工作後考上管理學研究生。她説,大學生面臨著人生中職業的第一個關口,難免會有一些徬徨不知所措的情況。我建議同學們不妨從增加自己的職業經歷,找到自己的興趣點來入手。大學校園中有各種各樣的工作坊、社團活動、實習機會等等,建議大學生多多參與這樣的活動,通過不同的渠道了解職場,也許只是管中窺豹,但是這樣的機會,將幫助你增加對不同職業的認識,同時也會建立一些人脈關係,為未來的求職和職業發展打下基礎;除了參與“實戰”來積累經驗外,強烈建議同學們多讀書,尤其是人物傳記,這也是一扇了解未知世界的窗戶。人生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男怕入錯行”這樣的情況在當下並不是一語成籖的定式。我身邊的朋友中,有本科讀生物學的大律師,有英語專業的電腦工程師,還有光電子的人力資源培訓師……多去嘗試,多去經歷,不要怕冷眼和失敗……直到找到自己最愛的行業,找到自己的興趣點,這樣的人生旅途才不至於無聊乏味。

原北京市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任佔忠主任提出目標適應力理論。他認為,目標包括志、向、點三部分。志就是你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浙江大學校園裏面有一塊石碑,銘刻著80年前竺可楨校長在開學典禮上的一段話:諸位在校,有兩個問題應該自己問問,第一,到浙大來做什麼?第二,將來畢業後要做什麼樣的人?其實我們每位大學生都應該問自己這兩個問題。是做一個為所謂成功不擇手段的人,還是一個有原則受人尊重的人;是做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還是立足本職崗位服務社會的人。

向就是發展方向。筆者建構了一個紅黑黃三色模型:紅就是當公務員,如果前面的志想清楚了,那當公務員就不是混日子,而是如何利用體制內的力量去服務民生;黑就是去大學或科研院所搞研究,志在為人類貢獻新的知識或者探索未知世界;黃就是到企業或者創業,志在利用所學直接為社會創造價值同時實現自我價值。

點就是起點。如果想當公務員,那你就得開始準備考公務員;如果是搞研究,那你得做好考研考博的準備;如果是到企業,那你最好利用寒暑假和平時多到相關行業去兼職或實習,積累相關工作經歷。

 一江春水向東流

 即使在大學時代找到的職業方向,並不意味著一勞永逸。在這個計劃不如變化快的時代,在此問題上我們完全可以更開放更從容。駕馭變化,與變化同行,抓住變化帶來的機遇。

上海創業專修學院董事長彭家輝先生是一名物理學碩士,曾夢想赴美深造成為物理學家。但金融危機爆發使他不能指望美國大學獎學金,面對生活在農村的年邁父母,他覺得應該承擔更大的家庭責任,放棄讀博開始創業。治學帶給他的嚴謹、韌性、責任心、品質感讓他度過了艱難的創業初期,實現了階段性成功,讓他有機會幫助自己和別人實現更多的夢想。

國家電網宜興市供電公司黨委書記朱慶連提醒我們:一心想找到自己的方向,很容易迷失在選擇方向的過程中,永遠也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就我的經歷而言,起始是方向選擇了我,只是想找份工作養活自己,工作兩年之後有了對自己未來的思考,我選擇的發展方向是做一個搞技術的專家,只是想做精技術。一個偶然的機會自己走上了行政管理的崗位,慢慢自己也適應了這個方向,當時有一個想法就是千萬不要做黨務管理。後來又是一個偶然的機會自己走上了黨務管理的崗位,慢慢自己又適應了這個方向。但在這個過程中我有一個方向始終沒變,就是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做精做細做出效果做出感覺做到極致做到大家的認可做出自己的價值做出自己的追求。如果現在讓我思考我的方向就是不選擇方向,而是選擇一份價值,任何方向我都會去適應,關鍵是要創造價值。其實人做任何事都是方向,做任何事用的理念,思維和方法都是一樣的,不管什麼方向都能創造價值的。順勢而為就是我對方向選擇的建議,在這個方向上找到自己的價值,並努力讓這個價值最大化。

國外有間隔年,大學畢業後不急著工作,去做公益或者去遠行,讓自己與這個世界有更親密的接觸,更從容地面對這個世界。對於有一定經濟條件的同學,這也不失為一個選擇。

當你向著或近或遠的一個目標前行,走著走著,更大的視野、更豐富的風景會出現在地平線上。也許,正如文章是寫出來的,不是想出來的,方向是走出來的,不是找出來的。(北京家和業諮詢有限公司生涯規劃顧問 張曉農

 

文章來源: 《中國大學生就業》
 
分享到: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