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發佈時間: 2017-01-09 18:04:05 | 來源: 人民網 | 責任編輯: 牛志鑫

12月20日閉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推行綠色生産方式,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我國農業已到了一個非常時期,供給側出現了許多問題,具體表現在,一方面是糧食過剩,另外一方面卻是優質的農産品數量嚴重短缺。如何進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形成真正有效的農産品供給?牛鼻子就是通過綠色化的生産,提升農産品的品質品質, 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國的農産品生産要從單純追求數量增産的溫飽型生産方式,過渡到對品質、安全、健康與生態環保等要求比較多的小康型農業生産方式,以滿足我國消費者日益增長的需要。這不僅僅需要在農業結構上進行調整,還需要生産方式的轉換,更需要從源頭到流通對整個産業鏈進行重塑。

一、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六大措施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以下六大措施來保證:

第一,要把農業結構調好、調順、調優。怎麼才能把農業結構的調好、調順、調優呢?要注意大農業與小農業的協調。

從大農業來講,有食物供給、資源環境的供給,生態的供給,但是不能把所有的土地都用來生産實物。像北京郊區的很多土地都種上樹了,這就是農業的多功能性:一是滿足食物需求,二是也提供良好生態環境、資源環境,這就是大農業。

從小農業來説,有種植業,養殖業,有肉蛋奶,也有其他的蔬菜水果。過去我國的農業比較強調種植業,但以後應該從一個更廣闊的角度來看待問題,要肉蛋奶,甚至漁業協調發展。因為人類吃了很多蛋白、魚之後,對糧食的消耗就少多了。這些結構的調,就是要改變過去一頭獨大的種植業佔核心比重。未來像玉米,國家計劃要調減五千萬畝,可以通過發展優質牧草來做飼料,因為玉米的供求已經發生了失衡。

要適應市場需求,優化産品結構,把提高農産品品質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國現在整個農業的結構是滿足溫飽水準的,也就是我國的農業生産基本上是以最大量生産作為目標的,但是現在中國已經有3億人進入小康階段了。小康階段人對食物的需求變了,對優質的、安全的、環境友好型的農業生産、農産品品質更加的關心,所以怎麼生産滿足這些人的需求?要把農産品的品質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這一點就特別的重要。

第二,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優化經營結構,把促進規模經營與脫貧攻堅和帶動一般農戶增收結合起來。我們知道整個中國原來説有18億畝耕地,現在新的普查有20億畝,但是我國有兩億多小農戶,平均每戶不到10畝地,這個規模很小。另外還有2.7億人到城市打工,所以怎麼來解決好中國的土地規模經營問題。像農村就是在農忙的時候忙一點,但是農閒的時候,比如每年10月份農民把麥子種好之後,到第二年收麥子之前,基本上大半年時間沒有什麼事幹了,這是一個很大的損失。現在還好,農民有很多外出打工的機會,所以通過農業的規模經營,一方面規模經營可以生産一些優質的東西、標準化的東西;另外能夠滿足城市市場的需要。我國過去小農戶生産的農産品規模太小,農民在家裏面靠種這點地收入很低,所以以後怎麼能夠把規模增加起來,今年國家已經出臺了土地三權分置文件,也就是為未來的農業土地的流轉打下比較好的基礎。

第三,立足比較優勢,優化區域結構,重點建設好優質生産功能區,重要農産品生産保護區,特色農産品優勢區。一般情況下農業發展有一個規律,一些地區可能就專門適合於某一種産品,所以在這個地方把某一類産品生産好。比如像大米,在東北只能種一季,因為它生産一季,東北黑土地,土質比較好,所以東北的大米特別受歡迎,這幾年東北的大米價格很好,而且産量也不錯,這就是特色的、優質的農産品。像新疆生産的棉花,因為它的光照特別長,它的棉花纖維很長,所以新疆的棉花很受歡迎。還有新疆的葡萄幹、大棗,這幾年發展很快,因為它的光照很充足。這都是優勢農産品,你不能在新疆什麼都搞,把幾個優勢的、有特色的、需求很大的發展起來。國家強調的就是農業優質區,比如山東壽光蔬菜,成為國家蔬菜産區,這些是農業發展的規律要求。

農業發展規律是從最初的日本提出的一村一品開始,到現在的一鎮一業、一鄉一業,甚至一縣一業,都是通過提高農業的規模效益,提高特色,提高優勢産業帶,通過規模優勢為農業的提質增效打下一個很好的基礎。

糧食生産功能區,我國的糧食主要集中在河南、黑龍江,這是兩個糧食生産大省,其他也有,但是相對少一點。要通過農産品生産保護區,特色農産品優質供養區,提升品質。

第四,加快科技創新,增強農業發展動能,調整農業科技創新方向和重點,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因為農業提質增效必須要靠創新,創新才能夠促進,通過新品種、新的栽培技術,新的一些方法,使農産品生産大幅度的增加。

比如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過去的西瓜只有一種,現在西瓜各種各樣的,你要大的有大的西瓜,要小的有小的西瓜,要籽的有籽的西瓜,要無籽的有無籽的西瓜,還有往上長的西瓜,地上爬的西瓜,各種各樣的西瓜都有,這就是科技育種的力量。這樣育種的力量,因為新的育種技術,在舊的基礎上通過一種創新來發展新的技術。就像過去的打電話到現在用的智慧手機,也是一個科技的變化。同樣的道理,農業也是在技術創新的推動下完成的,這些技術創新要通過不斷的引進技術,要不斷的激勵科技人員的積極性。我國的農業科技人員基本上是在國有的研究機構,體制活力不足,國家這幾年出臺了很多政策,要提高他們的積極性,讓科技成果和一線的生産緊密結合起來。 農業的提質增效必須要靠科技,科技促進生産力的提升。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把這些科技成果跟一線生産力相結合,也是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內容。

第五,促進融合發展、優化産業結構,著眼提高農業全産業鏈收益,努力做強一産,做優二産,做活三産。中國從前年開始提的一二三産業的融合,在日韓實際上90年代已經提出來了,東亞小農的規模都很小,過去主要集中在生産上,但是從田頭到餐桌實際上鏈很長,在這個鏈裏面生産是最弱的,所以在整個産業鏈中收益率也是最低的。

比如蔬菜,很可能種菜的農民只拿到整個産業鏈收益的20%不到,也可能只15%左右,甚至更低,為了提高農民收入,現在提出來要全産業鏈,農民不但進行生産,通過農民聯合起來搞合作社,既搞加工,又搞流通,也搞銷售,品牌,這樣來打造一個全産業鏈,從田頭到餐桌都是一個合作社內部做的話,80%的利潤都可以留在農村內部了;第二對消費者也是一個好事,過去消費者不知道農産品是誰生産的,生産者不知道消費者是誰,這樣來説導致了巨大的食品安全問題,因為食品安全出現了問題之後,不知道誰生産的。國家怎麼打造的從田頭到餐桌。比如銷售的人知道誰生産的,這樣産品品質就能夠得到保證,消費者如果吃你這個食品出現問題了,也可以進行追訴。

如何進行一二三産業融合,去年發改委和農業部都有相對應的文件出臺了,這也是我們國家未來發展的一個核心,也可以叫做全産業鏈,也可以叫三産融合,或者叫産業化,都可以,反正整體來講,就是希望通過做全産業鏈,做大品牌,然後來提高農民增收,對生産者、消費者都是有益的。

第六,推行綠色生産方式,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把該退的堅決退下來,把超載的果斷減下來,把該治理的切實治理到位,把農業節水作為方向性、戰略性大事來抓。

綠色生産方式應該有很多的含義,過去可能生産的時候用了太多的化肥農藥,也可能在一些不適合農業生産的農田繼續生産,或者有一些已經生態環境特別不好的。 中央提出藏糧于技、藏糧于地,希望能夠把該退的堅決退下來,不適合於生産的,或者生産有負作用的必須要退下來。尤其像華北這些地方,節水農業要放在戰略上來抓,華北這些地下水超採特別嚴重,井越打越深,所以經常出現廢棄井小孩掉進去了,出現了問題,怎麼提高節水的技術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二、農業供給側改革關鍵在於完善體制創新機制

為了保證結構性改革,關鍵在於完善體制創新機制,深化農村改革,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全面激活市場、激活要素。我們提出了“三改革、兩創新”。

第一,推進糧食等重要農産品價格機制形成和收儲制度改革。我們大家都知道,現在糧食出現三量齊增,就是現在的糧食庫存還是很大的壓力,怎麼來解決這個問題,就是通過農産品價格形成機制的改革和收儲機制的改革,這應該是過去前幾年一直在試點,在新疆棉花的試點的推進,在東北進行大豆的改革,小麥和水稻的改革還沒有大幅度的推開。農産品價格的改革主要的背景就是全球的糧價跌了70%,凸現出我們國家的糧價比國際上高太多了,後來大量的便宜糧食進口進來,導致我們國家整個糧食庫存高漲,在這種情況下,只能通過市場機制的改革,通過去庫存,比如可以把這些庫存的玉米轉化為生物燃料乙醇,通過這些機制的改革,使我們國家的農産品的價格以後讓市場發揮主導的作用。但是這個改革的陣痛很大,因為現在又出現了比如玉米的價格跌到6、7毛,甚至5、6毛錢,5、6毛錢如果是農民自己種地還有一些收益,如果是種糧大戶,因為他每畝地還要付別人的租金,種糧大戶就處在虧損狀態了。最近看到一些調研報告,東北一些種糧大戶租別人地的開始紛紛的退地,這個現象對國家新型經營主體的培育是一個挑戰。怎麼才能在農産品結構價格改革中能夠避免這些陣痛,讓這些生産經營者不至於出現問題,在農産品價格改革確實還是需要很長時間的探索。

第二,深化農村産權制度改革。深化農村産權制度的改革也是這幾年中央強調的。比如貴州的六盤水,提出三變,通過資源變資産,農民變股民,資金變股金,使農民分散的資源利用起來,這是很好的改革。農村目前擁有很大的資源,僅宅基地就2.5億畝,如果把這些農村的宅基地盤活的話,對提升農民的財産性收入也有一個很大的進步,所以農村産權改革中央已經出臺了相應的文件,希望各個基層能夠根據本地的條件進行創新。

第三,改革財政支農投入使用機制。過去的財政投入主要就是碎片化,或者是條條框框太多,或者是上面是千根線,下面是一根針,所以撒胡椒面比較嚴重,有一些地方已經進行了一些創新,比如貴州,貧困地區希望把這些財政資金打包使用,通過財政資金,讓一些貧困村集體,或者貧困的農民也能夠有一些持股,把財政資金轉為他們的股金,來吸收社會資本進行投資,這也屬於一種創新。

還有兩個創新,一個是加快農村金融創新。因為現在農民享受貸款待遇的還是特別少,像城市居民買房子都可以拿到貸款,但是農村居民的建房基本上大部分都沒有貸款,種糧大戶搞農業經營更沒有貸款。近年國家進行的經營承包權的抵押,宅基地的抵押,農村生産性建設用地的抵押權的文件試點已經展開了,未來通過這些政策在全國試點的增加,通過農村金融的發展,讓大量的農村能夠享受到貸款的待遇。

確實農村金融的鋪開也有很大的問題,因為現在土地經營權的抵押,因為經營權是一種負債,銀行部門的抵押很謹慎,萬一農民還不上之後,銀行無法進行變現,因為村莊的土地是細碎的,村莊的土地想轉租出去,目前市場很不完善,可能很難轉手出去。

宅基地也是一樣,如果農民宅基地付不了款,怎麼才能夠變現?現在國家規定宅基地只能在本村的內部來流轉,本村內部的每戶都有宅基地,所以村莊內部可能流轉不了,宅基地抵押風險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各個地方現在通過地方政府建立一些擔保基金,萬一齣現了各種違約還款政府通過這樣的擔保基金來彌補這個缺口,這個做法在違約率比較低的情況下還是有一定的價值,但是如果違約率高,這可能也有一些風險。

第二個創新是健全農村創業創新新機制,去年國務院出臺了一個引導農民創業創新兩創的文件,引導農民工回鄉創業,這個有很大的潛力,目前我國現在大概統計有300多萬農民回鄉創業了,這些人在城市已經打工了之後有一些見識,知道城市的需要,他們回到自己的家鄉,根據本地的情況,發展電子商務,對農村來説潛力很大,把很多成本大大的節約下來。

原來我研究的一些超級村莊,就是很多上億元的村莊,你會發現他的創始人早期基本都是城市打過工的人,有經營能力,回到家鄉去的之後,就把家鄉建設起來了,所以我想國務院這個文件,也是通過國家性的政策鼓勵這些人回鄉創業,對我們國家農業農村有一個巨大的發展,所以從這方面講,這三個改革和兩個創新是很有價值的。

最後,在方向性問題上不能出偏,不能犯顛覆性的錯誤,這就是未來也結構性改革方向不能出錯,首先國家強調在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進行供給側結構改革,不能遇到供給側結構改革調結構,把糧食都建大棚了,建溫室了,搞旅遊觀光農業了,這顯然不行,那些農業是要在非耕地上,在確保耕地的基礎上,在這個大框架下再去做這些東西。另外要搞規模生産了,就把農民的地拿過來了,這樣會出現農村不穩定問題。所以糧食生産的能力不能降低,就是整個國家的糧食生産能力還要繼續提升,在量的基礎上質提升,不能把量搞下來,把質提上去了,雙升。所以整個國家的農業供給側改革是一些原則性的方向不能夠犯。

2016年國家三農工作的穩步推進,尤其是扶貧工作1000萬脫貧,提前目標實現,三千萬畝的結構調整也進展的很順利,因為提出的5年要調整5000萬畝,現在一年可能有時候就幾千萬畝了,在這個基礎上,中央的2017年的主要工作目標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這個改革主體是從過去單純量的基礎上要向質的方向變化,為了保證那個變化,實際上對調整的方向、調整的結構、調整的手段進行的各種各樣的詳細的佈置,在這個基礎上,農業發展預計對未來業態和新産業産生重要的影響。

文章來源: 人民網
 
分享到: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