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創新打造養老健康産業鏈

發佈時間: 2016-12-30 15:25:51 | 來源: 大眾證券報 | 責任編輯: 牛志鑫

    個人稅優健康保險、醫保康大病保險、企業團體年金、長期護理保險、健康管理……談起公司養老健康保險的發展創新,東吳人壽總裁徐建平如數家珍:“未來最大的産業就是養老健康,以健康管理為紐帶,上下游延伸、橫向拓展,就是一條産業鏈。”

  稅優險保費規模行業第一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2月7日,東吳人壽稅優健康保險累計承保13335人,承保保費3199.96萬元,每人平均保費為2400元。保單件數佔全國27.7%,保費規模佔全國40.6%,暫居行業第一。

  徐建平介紹説,稅優險A1款以保監會示範條款為藍本,實現了四個方面的創新突破。一是累計賠付限額由80萬元提升至100萬元。二是適當放寬自費報銷範圍,增加17種惡性腫瘤靶向藥;三是個人萬能賬戶保底收益由2.5%提高至3%;四是拓展售後服務,從關注事後理賠服務,擴展到包括事前、事中的全面健康管理服務。東吳人壽的稅優險客戶可以享受到預約體檢、專家會診、保健講座等系列健康服務。目前,東吳人壽正在開發針對稅優客戶的分紅型終身壽險等專屬産品。

  放大保障 創新“醫保康”

  統計數據顯示,自2013年1月1日東吳人壽開始承辦蘇州市區“醫保康”項目以來,截至2016年9月累計在蘇州地區參與承辦5個項目,覆蓋約680萬參保群眾,年保費規模約2.19億元;近四年來,累計承保保費6.11億元,累計賠付232580人次。其中2015年“醫保康”保費1.61億元,賠付55893人次,賠付支出1.25億元。

  徐建平説,醫保康平穩運作四年以來,有效減輕了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自負醫療費用負擔,特別是對大病特困群體減負作用明顯。以參保人儲某為例,2015年度醫保康救助獲得最高結報總額達到53.58萬元,現金負擔率從救助前的 81.70%下降到25.91%。

  探索企業養老“蘇州模式”

  統計數據顯示,自2013年東吳人壽設立企業團體年金設立以來,截至2016年9月30日,蘇州市屬9家國有控股集團、6家單列企業以及70家下屬企業已建立企業團體年金制度,目前參保職工1.04萬人,累計繳費3.02億元。最近3年企業團體年金賬戶投資收益率分別為5.73%,6.28%和5.73%。

  徐建平介紹説,蘇州國有企業經營狀況整體良好,企業管理層及職工參加團體補充養老保險的積極性都很高,有建立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制度的條件和需求。東吳人壽借鑒企業年金“投資與託管分離、設立專用賬戶、第三方監督”的運營模式,結合傳統養老保險産品“確定收益、安全高效”的優勢,設計出獨具特色的企業團體年金保險。企業團體年金方案設置成企業繳費與個人繳費功能,繳費方式參照國家企業年金管理辦法的相關標準,確保了今後與個稅遞延養老産品的銜接。此外,個人繳費部分權益完全歸屬企業職工個人,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企業員工的權益。企業團體年金的實施,為市屬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提供了堅強保障。

  醫養結合護航居家養老

  統計數據顯示,蘇州市60歲以上人口重度失能率約2.3%,目前重度失能老人已達3.8萬人,十三五末重度失能將超過4.6萬人。今年6月,蘇州市成為全國首批15個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城市之一。

  “東吳人壽自創立以來,相繼開展了醫保康、企業團體年金、稅優健康險等有助於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保險業務。為了方便醫保康經辦管理,東吳人壽組建了一支近70人的專業服務團隊,其中1/3的人員為臨床醫學相關專業,服務人員派駐到社保中心櫃面,與人社部門合署辦公。這為參與蘇州市長護試點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礎。”徐建平解釋説,東吳人壽將在蘇州等地開展護理站建設,協助政府把服務能力與長期護理制度相銜接,把好政策落實到位,同時滿足失能人員的個性化服務需求。東吳人壽將以護理站為契機,以務實的姿態積極投身養老健康産業鏈,探索醫養融合和居家養老新路徑。

  拓展健康管理

  中國醫療模式正由“重疾病治療”向“重疾病預防”轉變,在這個趨勢中,健康管理服務是最重要的環節之一。

  徐建平認為,健康風險管理服務將保險産品從金融服務産品轉向了綜合服務産品,實現了跨界經營的定位。健康管理可以為保險公司實現服務有形化提供手段,從而差異化産品,提高産品吸引力和客戶滿意度。

  目前,東吳人壽健康管理資訊平臺正抓緊建設中。徐建平表示,百姓對健康生活(愛基,凈值,資訊)和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東吳人壽的奮鬥目標。東吳人壽要做一家有溫度的保險企業,做百姓健康生活的管家和專家,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文章來源: 大眾證券報
 
分享到: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