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新思想新實踐:南京民生普惠升級

發佈時間: 2016-12-23 11:05:36 | 來源: 光明日報 | 責任編輯: 牛志鑫

張海勤是一名設計師,去年在南京安了家,“全面的生活保障與舒適的居住環境對我們這樣的白領特別有吸引力”。數據顯示,南京每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1700平方米,居民綜合閱讀率92.3%;社區“10分鐘體育健身圈”實現全覆蓋,每人平均公共體育設施面積達2.94平方米;每年舉辦各級各類群體活動達2000多項次,直接惠及100多萬群眾;每年免費為3萬多名市民進行體檢,市民體質合格率保持在91%以上。

在秦淮區秦虹街道悅秦居家養老服務中心,80歲的居民侯頌讚告訴記者,養老服務中心幾乎把街道上千名老人的飲食起居全包了,“有老師帶著學唱歌跳舞,中午花上幾塊錢就能吃上熱乎豐盛的飯菜”。近年來,南京推行社會養老與入戶養老,將養老院開進社區,只要年過60歲的老人,都可以享受到免費服務。

“經濟在不斷進步,民生工作也要及時升級。”南京市市長繆瑞林告訴記者,今年上半年南京GDP為4876.08億元,全國排名11;每人平均GDP5.92萬元,位居全國第5,“到了這個階段,要體現出民生普惠性。它不再只是一小部分人享有,而是全民覆蓋。”

讓小康家庭有更多獲得感

“這簡直像天上掉餡餅。”攥著新房鑰匙,今年54歲的胡介義合不攏嘴。胡介義和妻子一直沒有能力買大房子,一家人擠在小小的房子裏。後來社區工作人員提醒説可以去申請保障房,抱著試試看的態度,他提交了申請並通過了審核,一家人住上了寬敞明亮的三居室。

優質教育資源覆蓋超80%,杜絕高額“擇校費”,孩子在家門口就有好學校上;全面實現城市中低收入群體住房的應保盡保,外來務工人員、新就業大學生和每人平均收入低於3074元的家庭均可申請保障房;大力推動“醫聯體”,讓大醫院的專家進入社區醫院坐堂問診,重大疾病醫藥費報銷80%……一樁樁民生實事,鋪下了安全網。

“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這是南京對於城市建設的獨到理解。這裡所獨有的“同進”氣質使得一個個惠民政策如春筍般涌現,讓小康家庭享有了更多的獲得感。這是一座追求人性化發展的都市,給人們一張梯子以便向上攀爬實現自我,又編織了一張網來保障人人都享有追求幸福的權利。

讓困難群體有尊嚴

這個學期,陳小傑走進校園時多了幾分自豪。他就讀的紫東實驗學校是南京市第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致力於解決農民工子弟的上學問題。學校由幾所農村學校合併而成,合併之初,校舍僅有幾排平房。近年來,南京市重點打造新優質初中,學校進行了全面改造,並和名校科利華中學結了對子,師資水準大幅提升。

為困難群眾雪中送炭、不斷提升保障水準,是近年來南京民生工作的最大亮點:每年為兩萬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減免學費和發放生活補助5000萬元;將困難居民醫保範圍內自付部分救助比例提高至85%,取消門診大病及住院救助封頂線,確保14.3萬名最困難群眾病有所醫;幫助6.5萬就業困難人員重新上崗,轉移農村勞動力就業30萬人次。

浸潤了煙火氣、笑談聲,便捷舒適的百姓日子,才是一個城市的尊嚴。在南京,看不到擁擠不堪的群租房與膠囊公寓、看不到一天三頓只啃饅頭的新就業大學生、看不到在集裝箱與地鐵站安身的農民工。

這是南京的尊嚴,也是南京人“穩穩的幸福”。


前不久,四川成都市拆掉老樓,在寸土寸金的一環路內側投入22億元啟動城市音樂廳建設。未來,這裡將成為融演藝、版權交易、音樂製作等為一體的音樂産業發展區。

依託陸續建成開放的大型公共文化設施和不斷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成都正成為西部重要的文創中心,推動城市吸引更多的文化元素和創新人才。

在成都市錦江區雙桂路街道牛沙路社區,市民文化活動中心的圖書室、電子閱覽室、陶藝空間、書畫室、琴房、手工室和未成年人活動室等構築起完整的人人共用的教育空間。文化活動中心建成後,通過政府購買公共服務,近萬名市民受益於各類文化項目。

3年前,成都成為首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城市。成都通過制度化建設,實現了市縣鄉村四級公共文化陣地設施全覆蓋,形成“15分鐘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圈”,公共文化陣地常年免費開放,為城鄉群眾提供了基本文化權益保障。

過去5年,成都用於發展民辦博物館的經費超過5000萬元,全市登記註冊非國有博物館數量過百家。今年5月,成都在國家標準的基礎上,制定了更高的服務標準,涵蓋基本公共文化設施、服務項目和內容、經費人員保障等3大類21項78個指標內容。今年6月成都博物館新館開放,短短4個多月,接待人數超過百萬人次。文化館新館、圖書館新館、美術館、大劇院、巴金博物館、成都美術館等文化設施正相繼建設開放。

成都正從“辦文化”轉向“管文化”,文化事業單位法人自主權全面落實,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到公共文化服務産品供給中。

在成都金牛區,一座隱于城市喧囂的小樓被改造成集“創意、設計、藝術”于一體的眾創空間——436文化創意機構。機構總經理楊芳説,這裡集聚了雕塑、繪畫、3D列印、工業設計等方面的近20支文創隊伍。

如今,像436文化創意機構這樣的孵化器在成都大量興起。為推動文創産業發展,成都早在兩年前就發佈了《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産業融合發展行動計劃》,目標劍指西部文創中心。

從2014年起每年舉辦的成都創意設計周已成為聚集創意設計智慧和資源、推動文創産業發展的重要平臺。與此同時,成都不斷探索社會資本進入文博創意産業的渠道,一大批業界“大咖”入駐成都,集聚創意人才超過30萬人。

成都擬投資287億元,依託東華門遺址,規劃建設中央公園“成都中心”,爭取成為全國大遺址保護利用示範工程。同時,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文化遺産保護利用,重點推進浣花溪詩歌文化核心區、武侯三國文化核心區、少城近代文化核心區等城市歷史文化核心區建設。

每隔一年,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産節就會在成都啟幕。其間,上百萬遊客和群眾參與,數千萬人通過網路點擊圍觀。已成功舉辦了5屆的非遺節,正逐漸成為國際最高規格的非遺品牌盛會之一。成都也以這樣的方式融入世界。

成都市文廣新局局長師江説,文化發展帶給城市更強的對外張力。每年,成都都會在世界各地的30余個友好城市掀起“大熊貓旋風”,川劇、川菜、川茶等文化也不斷傳遞著城市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狀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美食之都”的稱號。與此同時,更多的外國文化走進來,中德創新産業園、中韓創新創業園、中法成都生態園等入駐成都。

6年前,成都成為全國首個版權示範城市。去年,由國家版權局掛牌成立了成都國際版權交易中心,通過對版權的全面保護,加快與世界文化和創意産業的交流互動。成都同時注重版權經濟人才培養,成為繼北京後,全國第二個啟動版權經濟人才雙證培訓的城市。

■短評

發展文化需自覺

發展文化需要高度的自覺和高度的使命感。成都市確定了建設西部文創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的目標,這既是成都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也是成都的使命擔當。實現文化的繁榮,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除擔當的勇氣外,更需要紮實的發展舉措。成都圍繞目標,形成了音樂詩歌之都、非遺之都、博物館之都等城市文化品牌,同時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産業,抓文化創新,擴大文化對外交流,形成了文化的張力,強勁推動城市發展。

文章來源: 光明日報
 
分享到: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