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大學性教育問題調查

發佈時間: 2016-12-03 17:23:06 | 來源: 新華社 | 責任編輯: 牛志鑫

原標題:何時不再“談性色變”?——大學性教育問題調查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不久前,中國傳媒大學與疾控部門合作,在校醫院廁所安放免費的艾滋病檢測盒,再次引發人們對我國大學性教育的關注。大學性教育現狀如何?有哪些地方亟待完善?記者進行了調查。

  性教育課程覆蓋面小缺乏體系

  從2006年起,段義在北京佑安醫院愛心家園開始從事預防性病艾滋病的志願者工作。每週他都走進高校校園,開展宣講活動。一週前他走進北京的一所醫學院校,用遊戲和討論的形式對200多名大學生開展互動式的性健康教育。

  “10年下來,我們的聽眾至少有兩三萬大學生。這10年間,還是有一些變化的。現在至少是歡迎去做科普的,10年前都拒絕我們進校園。那時許多校領導説,‘我們學校都是大學生,哪有感染性病的機會!’”

  段義説,儘管校領導的觀唸有些改變,但走了很多高校,感覺學校對大學生的性教育做得仍很少。

  長期從事性健康教育工作的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性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張玫玫告訴記者,目前國內已有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首都師範大學等數十所高校設有性教育選修課,但學校總數不多,開課的課時不同,效果也不同。有的學校能保證每週一次課,而有的只有邀請校外專家不定期開設講座。課程內容也不一樣,有的學校僅偏重於生理解剖和醫學等專業知識。但實際上,性教育的內容很豐富,包括心理、審美、社會、安全等多個方面,對於較單一的課程內容,很多學生反映“不解渴”。

  “我們雖然有些不好意思,但都很想了解性方面的知識,希望少些枯燥的理論,多些實用資訊和有針對性的指導,”選修了性教育課程的北大中文系學生小張説:“網上選這門課的同學很多,名額很快就選光了。”

  面對大學生們的需求,高校性教育選修課的覆蓋面卻顯得“杯水車薪”。很多高校一堂課最多容納二三百人,只能覆蓋每個年級的十分之一左右學生。

  此外,缺乏必要的課程體系也是一個突出問題。多位性教育課程教師表示,國內尚沒有性教育課程的指導大綱或意見,在課堂上講什麼、如何講,完全靠自己把握。大學生了解的相關資訊很多,他們在課堂上常常提出一些諸如“怎樣看待同性戀群體”等敏感問題,有時老師們很難回答。

  大學性教育問題根源在中小學

  張玫玫認為,表面看,很多學生的性心理出現問題發生在大學,但其根源是在中小學階段。除了學校和社會,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更是至關重要。因為父母是孩子交往、特別是異性交往的第一個成人對象,孩子從父母那裏學習做男人和女人的特質。

  受中國傳統文化觀念的影響,許多家長羞于談性,認為“性”沒有太多的東西需要教育,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懂了。

  一些家長對記者説:“我的孩子很純潔,學校開展性教育會不會把孩子教壞了?”他們把性視為骯髒的東西,在生活中對孩子絕口不提與性有關的話題。因為平時缺少性教育,一旦孩子出現性心理和行為異常時,很多家長就非常吃驚,難以接受,一些人對孩子打罵,認為孩子“學壞”了,影響到孩子們的健康成長。

  張玫玫告訴記者,很多小學生從四年級開始就偷看“黃色網站”,以此來了解性知識,滿足自己對性的好奇心。初中生、高中生看“黃色網站”的更多,而他們通過這些非正規渠道了解到的性知識常常是錯誤的,而且容易陷入誤區,産生許多性心理和行為問題。

  據了解,目前各地中小學校普遍缺乏性教育專業師資,很少有學校系統性地開展性教育。許多“生理衛生”課程教師掌握性教育專業素養不足,擔心開展性教育把握不準,造成不好影響,主要還是從心理健康角度,對學生遇到的早戀等青春期問題進行輔導和教育。對於課程中的一些敏感章節,很多老師讓學生自習。

  多方施策促進性教育普及

  多位專家表示,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加快針對大中小學生群體的性教育普及已刻不容緩。

  張玫玫認為,在中小學階段,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就應將相關知識教給孩子們,讓他們在性成熟前了解性知識、正視性的存在,這樣才能讓他們遇到性問題時正確面對,學會保護自己。

  她建議加強對學校性教育的頂層設計:國家層面出臺青少年性教育指導意見和工作措施,並加大專業教師的培訓力度,加強相關教材編寫,為性教育有效開展提供人力和課程資源保障。

  張玫玫還建議,學生性教育中家庭不可或缺,應對家長進行培訓,豐富家長的性教育知識,提高家長性教育水準。通過家校配合,共同做好青少年性教育工作。

  中國傳媒大學校醫院院長馬少剛、志願者段義等人提出,一些媒體宣傳的性知識有很多錯誤,與實際脫節,而大學生獲取的性知識很大部分就是從媒體上了解到的。建議媒體擔負起社會責任,傳播正確的性知識,為學生們的身心健康營造良好的環境。(記者李江濤 毛偉豪)

文章來源: 新華社
 
分享到: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