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創新與社會責任融合 推進“健康中國”

發佈時間: 2016-12-03 16:44:59 | 來源: 新華網 | 責任編輯: 牛志鑫

在全面推進健康中國的時代背景下,促進百姓健康是最重要的社會責任之一。在12月2日舉辦的新華網2016中國社會責任公益盛典“社會責任與創新”健康分論壇上,與會專家表示,醫院是人民健康的守門人,要堅持在醫療技術、管理模式上進行創新,應對百姓不斷變化的健康需求,發揮醫療機構應有的社會責任。

    “社會責任與創新”健康分論壇邀請到了中華醫學會科普分會主任委員王立祥擔任嘉賓主持,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06醫院院長顧建文、中華醫學會科普部主任唐芹、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總醫院副院長黃美良、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副院長劉東國、北京小湯山醫院副院長梁英、北京和睦家醫院院長助理孫迪等北京知名醫院“掌門人”及著名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在科技創新和人民健康處於國家發展全局的重要位置的形勢下,如何通過醫療技術創新、醫療服務模式創新提高全民健康水準,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等話題。

    健康之路存在盲區 醫療創新要“互通有無”

    隨著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戰略舉措深刻影響著中國發展的各個領域。而創新能力是驅動醫藥、健康産業發展的核心動力之一,只有立足科技創新,不斷尋求模式創新,才能應對健康新形勢。醫院作為醫療健康領域的最核心要素的之一,承擔著守衛人民健康的重大責任,醫學技術領域和運營管理模式新突破也往往從重點三甲醫院開始。

    顧建文表示,在健康方面為老百姓服務是醫院方的永恒話題,但是越來越多的病人涌向醫院,説明我們的生活模式未必健康。“健康科普和健康宣教十分重要,要圍繞著健康中國的大目標,為人們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據顧建文介紹,306醫院開設了科普公眾號,醫務人員專研老百姓關注的話題,推送科普文章,獲得很好反響,讓百姓了解了很多以前沒有意識到的健康問題。

    顧建文認為,健康存在盲區,不僅是老百姓對疾病、健康生活方式有盲區,甚至是不同醫學領域的專家之間也存在知識盲點。為了補充欠缺的領域,306醫院建立了午餐會制度。“專家根據其所涉及專業和特殊的技術做簡短交流,相當於給業內專家進行知識盲點的補充。”顧建文説。

    顧建文介紹了結合多種技術、領域進行創新的案例。今年4月,306醫院航太影象中心與知名音樂學院專家、北航的機器人專家共同合作,成功地為一名大提琴手做顱內腫瘤手術。患者術後10天康復,為醫院員工進行了演出。

    對於306醫院的一系列創新嘗試,王立祥表示,實際上是將醫療服務模式、醫療管理模式、醫學技術創新相結合,在工作的方式方法上進行多角度創新,不斷解決新的醫療健康問題。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總醫院副院長黃美良表示,在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要求和氛圍中,任何一家醫療機構、科研單位,都在積極地以不同形式、不同力度進行突破創新。

    據黃美良介紹,空軍總醫院的很多特色項目都與中醫分不開,例如皮膚科、正骨科等,都採用中西醫結合走出自己的特色,開展創新。

    踐行醫療機構基本社會責任 以創新不斷滿足百姓健康所需

    日前發佈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發佈,規劃了我國未來15年將建設的健康中國藍圖和行動綱領,明確提出要在2030年實現健康服務能力大幅提升、健康産業規模顯著擴大的目標。“健康中國2030”給老百姓帶來切實利益的同時,也給健康領域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意味著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

    與會專家表示,守護公眾健康是醫療機構發揮社會責任的最基本體現。劉東國介紹了北京中醫醫院推出的專病門診模式:由高年資或知名中醫帶隊,選擇有中醫優勢的病種,利用名老中醫的學術傳承思想體系,配合院內特有的製劑參與療程。

    “專病門診模式,實際上即是按病所醫,找專長的醫生看病。這樣做既能方便患者就診,也能保證患者的臨床療效,在一定程度上讓患者得到最好的診療。”劉東國表示,不論是技術的創新,還是醫療管理模式、服務模式的創新,都是為了滿足老百姓就醫需求,創新永遠在路上。“在新的醫改形式下,特別是分級診療制度落實情況下,為了配合醫改,我們還要繼續探索醫療診療模式、服務模式的創新。作為公立醫療機構,繼續承擔公益性的這種社會責任。”劉東國説。

    對此,王立祥表示,專病門診的模式在中醫精準醫療和精準醫學方面是很好的探索,值得分享、推廣。“創新改變世界,責任成就健康。”王立祥這樣總結創新與社會責任的關係

    黃美良認為,責任和創新是互相融為一體的。“責任是必須的,是基礎。創新一定會帶動自己的機構、醫院更好更快地發展,同時責任也會提升醫院的聲譽,給醫院帶來更好的社會效應。”黃美良説。

    創新是系統工程 全社會聯動改變生活方式

    隨著人口老齡化、慢病、腫瘤威脅等形勢日益嚴峻,國人的疾病譜和健康譜都發生著深刻變化,原有的醫療、健康模式不再適應當下需求。在今年召開的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提出要樹立大衛生、大健康的觀念,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國民健康需求和國家政策的轉變都對醫療健康産業提出新的要求。

    “實際上,很多老百姓,包括一些醫務人員對康復的認識都是不足的。”北京小湯山醫院副院長梁英錶示,近年來慢性病、非傳染性疾病爆發,而這些都與生活方式有關,現在很多慢性病也是生活方式疾病。這就警示我們要在整個醫療架構中加強疾病預防。

    梁英打了這樣一個比方:慢病的發生就像一棵樹,我們的基因像一棵種子,這顆種子長得好不好,一定是和周圍的環境、生活方式互動之後影響了表達,最後導致生病。

    “老百姓都知道‘管住嘴,邁開腿’,但到底要要怎麼吃才合適,很多老百姓還是困惑。健康管理的理念引進我國也有二十幾年了,但是效果一直不是很好,一方面是因為改變生活方式太困難,另一方面我們沒有適宜的技術方法來突破。”梁英錶示,在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上,創新形式方法、形式就顯得十分重要。創新需要全社會聯動,生活方式的改變,不僅僅是醫療部門、醫務人員的責任,也是全社會的責任。

    中華醫學會科普部主任唐芹認為,在移動網際網路和融媒體時代,任何行業都不是單獨作戰,跨領域、多學科是未來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創新也不例外。“創新是一項由政府引導、全民參與全社會聯動的一個社會系統工程。從這個角度來看,創新確實是全社會的責任。”唐芹表示。

文章來源: 新華網
 
分享到: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