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輩祖輩用心烹制的一桌家常菜,讓整個家裏彌散著熱乎的菜香,而全家人的手機整整齊齊疊在茶几上,不會有鈴音頻繁、指尖騰挪,也沒人急匆匆吃完飯趕著去回信,有的只是家人的歡快暢聊。關掉手機一小時,用心陪家人吃頓年夜飯。
“臘月三十過大年,大盤餃子慶團圓”。大年初一的餃子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舖子傳出算盤聲和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説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小時候,父母總是想著法子喂不愛吃飯的你,你吃飽了,他們才安心地嚼起早起涼透的飯菜。在你熟悉又陌生的家裏的廚房,為他們做一頓飯吧。好吃也好,難吃也罷,于他們,那應該是世上最美味的佳肴……
正月初一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到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著一習俗,除夕前掃除乾淨,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盛廢水,當日不外潑。新年裏也不可以打碎傢具,打碎了是破産的預兆,得趕快説聲“歲(碎)歲平安”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
全家福是中國人過年裏非常重要的一個元素,在舊時,每當節日,闔家團圓之際,家家戶戶都會來到照相館拍一張全家福,夾在相冊子裏,不論何時翻出,都能觸手生溫,這是每一個家庭成員寶貴的記憶。許多傳統的年俗已經隨著時代的進步,在現代人的生活節奏驅使下漸淡,小編倡導新年俗:拍張全家福,而嚴格説來,應該是重拾全家福。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並且在娘家吃午飯,但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在過去,一家人也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
不用惦記傳統而繁瑣的新年禮俗,找一個心儀安逸的近郊,或帶上一家老小,或和朋友,自由自在行走,過一個“洋氣”的春節,度過悠閒安逸的家庭日。近年來,已經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出遊過春節,出遊賦予傳統春節新的內涵。
大年初三又稱赤狗日,與“赤口”同音,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傳説這天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不過這個習俗早已過時,因為現在人們難得春節團聚,對此已經淡化許多。
俗話説“遠親不如近鄰”,反映了鄰居之間互相幫助依靠的社會現象。倡導將“鄰里拜年”納為新年俗,增強鄰里間的情誼,使鋼筋水泥的城市充滿人情味。
大年初四是祭財神的日子,過去,老闆想將某人“炒魷魚”,這天就不請他來拜神,對方也就心知肚明,自個收拾走人。還有傳説説,灶王爺這天要來查戶口,因此也不宜遠出。
除了走親訪友、“宅”在家裏等“保留節目”外,如今越來越多的人也選擇以運動這樣既文明又健康的方式來度過春節。平日裏難得相聚的親朋好友,相約于操場、羽毛球館、健身房過一個動感健康的春節。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要“趕五窮”,包括“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裏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説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將出去。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
小編倡導在這一天,舉行儀式,緬懷和感恩為社會發展做出貢獻和犧牲的人,感恩自然的造福,感恩幫助過我們的人們。以莊重的儀式維繫傳統文化傳承的紐帶,對社會發展也具有積極的意義。
年初六,商店酒樓才正式開張營業,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亞於除夕的境況。傳説這一天最受歡迎的是當年滿12歲的男孩,因為12是6的二倍,這叫六六大順。這一天,每家每戶要把節日積存的垃圾扔出去,這叫送窮鬼。
也許你每月都會和你的愛人朋友去看一兩部電影,而你的父母卻從未進過影院。比起大吃大喝,帶上自己的父母去影院看一部優質的電影,這是一種划算的文化消費,既有利於家人團聚,看完之後也極易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如今也有越來越的大片選擇在春節映,這是市場需要使然,可以肯定的是,春節觀影正在成為一種新風尚。
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據記載,由初一開始,上天創造萬物的次序是“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這天人們喜歡吃及第粥,所謂及第,是希望科考狀元高中。人日要尊敬每一個人,連官府也不能在這一天處決罪犯,家長也不能在這一天教訓孩子。
“糖瓜祭灶,新年來到!”昨日是臘月二十三,春節的前奏——小年。羊年春節,成都精彩紛呈的新春活動也逐個拉開序幕。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86-10-88828000 京IPC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2011]0252-08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