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峨眉山縣域面積三分之一的中高山區鄉鎮,長期以來走的是“資源掠奪型”發展路徑,“資源詛咒”致使面臨“礦停鎮衰”困境,發展方式艱難轉型之下,集體經濟底子很薄。近年來,一些村集體在基層黨組織領導下,立足稟賦優勢,成功跑出“加速度”、闖出“新錢景”。
特色産業增收型。山區農業産業發展要義在於“特色”兩字,應當根據山地垂直地域分異規律,綜合耕作習慣、土壤墑情、局部氣候等因素,合理謀劃産業佈局。在海拔1000m以上的山地區域,種植多年生中藥材、耐寒反季蔬菜等經濟作物,在1000m以下的山地緩坡和河谷平壩區域,主要種植糧油經濟作物以及水果、茶葉、花卉等採摘、觀賞作物。以“南山菊語”産業品牌為例,通過把“南山”和“菊花”千年名句意景變成實景,形成集種植、觀賞、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産業鏈條,村集體經濟成功發展壯大。
農旅融合發展型。山區最寶貴的發展要素是優美的自然生態,避暑遊、生態遊、田園觀光遊等鄉村“微度假”越來越受到遊客的青睞。通過把農村分散的資源聚集化、模糊的産權明晰化、集體資源市場化,打包出租景觀資源,引進具有渠道優勢、資金優勢、專業背景市場主體,成立旅遊開發公司應對市場挑戰,讓鄉村生態資源稟賦成功轉化。與此同時,旅遊帶來了大量的客流量,田園變公園、農房變客房、産品變商品、勞作變體驗的休閒業態正在變為現實。
閒置資源盤活型。一方面,採取“以租代管”的管理模式,把閒置的硬化場地、辦公設施出租出去,經過升級打造成臨時停車場、辦公場所,讓“沉睡”的資産成功醒過來,實現價值性轉化的同時,享受了資源的保值提質收益。另一方面,通過統籌閒散房屋、勞動力等資源,為村內工礦企業提供短期食宿、垃圾清潔、秩序維護等“保姆式”管理服務,成功探索出“物業經濟”方式,村集體和村民實現雙增收。(張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