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宏都拉斯建交,讓“一帶一路”更遠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3-04-04 23:29:55 編輯:徐揚 點擊:
據新華社消息,2023年3月26日,中國同宏都拉斯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宏都拉斯共和國關於建立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兩國政府決定自公報簽署之日起相互承認並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
以數千年大歷史觀之,對外開放一直是中華民族的主流和趨勢。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以“天下大同”的寬廣胸懷,自信而又大度地開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譜寫了“駝鈴古道絲綢路,胡馬猶聞唐漢風”的絲路長歌。中華民族以開放的姿態繼續走向未來,有著深遠的歷史淵源、深厚的文化根基。
秦漢時期是對外交往的初始階段,張騫通西域之後,中國同西亞和歐洲的通商關係開始發展起來,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相繼開通。東漢時,班超出使西域曾派部下甘英前往大秦。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訪問洛陽,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的首次直接交往。
到了隋唐,對外交往逐漸活躍。日本多次派“遣唐使”來華學習唐朝文化,唐朝鑒真東渡傳播文化;新羅派使節和大批留學生到唐朝學習中國文化,倣照唐朝建立了政治制度,採用科舉制。雙方貿易往來頻繁,新羅物産居唐朝進口首位。唐朝時中國同天竺交往頻繁,貞觀初年,玄奘西遊天竺,著成《大唐西域記》。  
宋元兩朝,對外交往則進入頻繁時期,海外貿易發達。對外交往東達朝鮮、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一些國家,南宋的外貿所得,在財政收入中佔重要地位。元朝時大都是聞名世界的商業大都市。義大利人馬可•波羅來華居住十多年,著有《馬可•波羅遊記》。
明朝之後,對外交往由開放走向閉關。前期國力強盛,明成祖開始派遣鄭和先後七次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地區。明朝後期至清朝前期,由於封建制度日趨沒落和西方殖民者的入侵,統治者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只開廣州一處作為對外通商口岸。
歷史證明,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對外開放在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積極推動作用。
現階段,中國外交緊扣服務民族復興、促進人類進步這條主線,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恪守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展同各國的友好合作,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係,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引領人類進步潮流。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其貫穿亞歐非大陸,陸上依託國際大通道,海上以重點港口為節點。其貫穿亞歐非大陸,陸上依託國際大通道,海上以重點港口為節點。“一帶一路”最主要的意義在於,能夠在後金融危機時代,將中國的産能優勢、技術、資金優勢、經驗與模式優勢轉化為市場與合作優勢,實行全方位開放的一大創新。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共同分享中國改革發展紅利。讓國家的經濟發展能繼續保持強勁勢頭,同時帶動沿路各國的經濟發展,以達到雙贏的目的。
當今世界,開放融通的潮流滾滾向前。各國經濟社會發展日益相互聯繫、相互影響,推進互聯互通、加快融合發展成為促進共同繁榮發展的必然選擇。宏都拉斯此次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是順應大勢、呵護民心的正確選擇,此舉也必將證明:新時代的中國共産黨人汲取歷史經驗,站在時代前沿,繼承與弘揚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對外開放的優秀品質,在不斷走向世界的過程中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成都市龍泉七中 陳錄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