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健康有“醫”靠——前鋒區大力推進“健康前鋒”建設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3-11-30 20:31:51 編輯:陳蓉 點擊:
健康是人民幸福之本、社會發展之基。人民健康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標誌。近年來,前鋒區堅持新時代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牢牢把握衛生健康工作新形勢新要求,以“健康前鋒”建設為目標,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有效落實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積極對接川渝優勢醫療資源成立專科聯盟,精準服務人民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持續推動全區衛生健康事業高品質發展。
銀齡健康工程 健康服務送到府
“張大爺,最近感覺哪不舒服?心情怎麼樣?”近日,代市中心衛生院工作人員來到代市鎮岳廟村7組張運武家中,到府進行免費健康服務,詢問老人的健康狀況並詳細記錄。今年70歲的張運武是失能老人,行動不便,身體不舒服,想外出就醫是一件麻煩事,還好有家庭醫生定期到府為他服務,讓他足不出戶便可享受健康服務。

像張運武這樣的失能老人在前鋒區還有577人,他們都享受著家庭醫生的健康服務。這項服務是前鋒區衛生健康局實施“銀齡健康工程”的一部分,針對65歲以上的失能老人,由龍塘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代市中心衛生院、觀閣中心衛生院等7個醫療機構組成的家庭醫生團隊,為轄區內失能老年人提供“三個一”免費健康管理服務,即開展一次到府健康管理,提供一套到府健康服務,開通一條健康諮詢熱線。
“銀齡健康工程是一項綜合性工程,主要是為老年人提供預防保健、方便就醫等服務,推進醫養結合創新發展。”前鋒區衛生健康監督執法大隊大隊長葉啟凡説。

為推動實施“健康前鋒”建設,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全面加強老年人健康服務工作,不斷滿足老年人健康服務需求,今年前鋒區衛生健康局相繼出臺了《廣安市前鋒區2023年銀齡健康工程實施方案》《關於認定廣安市前鋒區第三批老年友善醫療機構名單的通知》《關於開展2023年廣安市前鋒區失能老年人健康敲門行動的通知》等文件,通過建立“老年人心理關愛行動”實施機構,對老年人進行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和評估,以及將轄區內12家基層醫療機構認定為老齡友善機構,為老年人提供更加細緻貼心的服務,讓就醫流程更規範、老年人就醫更方便,推動醫療服務能力不斷提升。

醫療健康合作 優質醫療惠民生
“寶貝,張大嘴巴,讓阿姨看一看你的牙齒。”近日,在前鋒區婦幼保健院口腔科門口,牙科義診活動正在進行,來自重慶市婦幼保健院的專家和前鋒區婦幼保健院口腔科的醫務人員正在耐心細緻地為群眾做檢查,並認真解答他們提出的疑問。

為進一步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滿足基層群眾的就醫需求,今年以來,前鋒區依託川渝地區優質醫療資源,通過成立專科聯盟、實施遠端醫療等創新手段,持續推動人才技術交流互動,不斷提升全區醫療服務水準,讓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到川渝兩地“大醫院”的優質服務。

在前鋒,川渝地區醫療人才技術交流已成為常態。今年9月,前鋒區婦幼保健院成為重慶市婦幼保健院的醫聯體單位並授牌“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婦女兒童醫院前鋒醫院”,與該院結成了幫扶關係。短短幾個月時間,雙方加強交流合作,重慶市婦幼保健院為前鋒區婦幼保健院援助了一批醫療設備,其中有一套價值50余萬元的遠端診療設備,可以將放射、B超、檢驗等檢查結果即時上傳至重慶市婦幼保健院閱片中心,實現即時會診;協助前鋒區婦幼保健院籌建開設了兒童保健中心、口腔科等特色科室;派出專家到前鋒區婦幼保健院坐診。

“自從建立醫聯體單位之後,優質資源不斷下沉,重慶的專家經常到醫院開展教學查房、大型義診、疑難病例討論等活動,推動醫院醫務人員業務能力不斷提升。”前鋒區婦幼保健院副院長胡紹麗介紹。
借助川渝合作醫聯體建設機遇,前鋒區還積極推進檢查檢驗結果互認、雙向轉診等工作,進一步完善醫療健康合作機制,通過引入川渝兩地優質醫療資源的“活水”,釋放前鋒區更多醫療資源活力。

醫療力量下沉 走村串戶暖人心
每天早上,龍塘街道立石村衛生室鄉村醫生李君廣都會挎上藥箱,開啟一天的巡診工作。在龍塘街道,很多人都熟悉這位身邊的鄉村醫生。村民偶有感冒發燒,很多時候是李君廣為他們就近治療的。
李君廣擔任鄉村醫生已有23年,其間大部分時間是在走村串戶中度過,無論春夏秋冬、白天黑夜,他隨時準備著為患者提供診療服務。而像李君廣這樣承擔起醫療衛生毛細血管功能的鄉村醫生,前鋒區共有205人。他們不僅負責自己服務範圍內村民疾病的初級診治,還包括普及疾病預防知識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

目前,全區共有村衛生室175個,205名合格鄉村醫生均在核定執業地點和執業範圍內執業。為了將醫療力量最大程度下沉到基層,前鋒區對區、鎮、村三級醫療資源進行統籌,組建了51支“全科醫生+鄉村醫生、護士+公共衛生人員”的家庭醫生服務團隊,團隊成員共327人。這支隊伍負責為轄區常住居民開展基本醫療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成為連接城鄉醫療的中間載體。
砥礪前行,未來可期。前鋒區將牢固樹立“健康前鋒”的理念,通過提升服務能力、激發發展活力、增加覆蓋範圍等方式,切實方便患者就近看病、減輕就醫負擔,不斷提升區域整體醫療服務水準,為維護群眾健康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丁彥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