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鋒區建區以來,城鎮化率由28.18%提高到40.09%,城市路網和城市配套設施不斷拓展,實現了從農村小鎮向現代城市的華麗轉變。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治理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近年來,前鋒區大力實施“規劃引領、基礎配套、功能完善、城市提質、惠民棚改”五大工程,著力加快新區拓展、功能配套、品質提升,以實現城市治理的精細化,為群眾解決關心關注的熱點問題,穩步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做好綠化養護 點亮城市生態“綠”
在大佛寺街道大佛路段,園林管護人員正在對路旁的綠植進行補栽、修枝等。行道樹是城市裏的一道亮麗風景,可遮陰蔽陽、固碳釋氧。連日來,為不斷改善人居環境,有序推進城市綠化美化,前鋒區相關部門正對道路兩側枯死行道樹進行清理補栽,加強對補栽苗木的養護管理,確保秋冬季補植補栽成活率,同時做好行道樹和綠地內苗木越冬工作。
按照“花草樹木有型、城市處處是景”總要求,前鋒區大力推進綠地建設、精品打造、立體綠化等行動,扮靚城市顏值,提升人居環境。利用城市邊緣地、空隙地及綠化效果較差區域,完成原人民醫院旁等城市留白區綠化工程5處,土地調型538畝,栽植櫻花4.4萬餘株、紅繼木3100株、金禾女貞3.6萬株,增加城市綠地面積約800畝。拓展思維,採用更新織補理念和“見縫插綠”方式,在屋頂花園、酒店房頂增加綠地面積780平方米,在學府三期、碧桂園等建築增加立體墻面攀爬植物約700平方米,在鑫鴻天璽等新建樓盤露天陽臺增加彩葉植物約1000平方米,城市綠化空間進一步拓展,城市園林綠化“多樣化”基本實現。
同時,強化園林綠化養護。常態開展綠地修剪、施肥、除草及病蟲害防治,定期對行道樹、節點景觀修枝塑形,有效提升綠化景觀效果。今年以來,清除雜草約80萬平方米,修剪草坪約15萬平方米,樹木修枝整形4180株,草坪及行道樹施肥約10噸,全面開展病蟲害查殺8次,重點苗木用藥查殺紫薇蚜蟲10次。投入專項管護資金10萬元,有效開展名木古樹管理。針對高溫乾旱天氣導致城區苗木及草坪枯死情況,前鋒區整合海綿城市建設資金和專項資金約600萬元,更新香樟、桂花等苗木500余株,努力打造讓市民群眾滿意的綠化景觀效果。
改造老舊小區 營造宜居環境
在大佛寺街道中城社區清江山水小區,小區內車輛有序停放在停車區,小朋友們在新安裝的遊樂設施上玩耍,原本淩亂的線路都被重新規範牽搭。
“老舊小區改造以後,我們樓下有了很多的健身設施、遊樂玩具,房子墻面也進行了重新粉刷,整個小區看起來更加乾淨整潔了。”小區居民劉知平説。
為切實改善居民居住條件,在進行清江山水小區改造時,前鋒區將建行小區、苗苗幼兒園後院、三合小區等小區整合為一個大小區,採用拆墻並院、文化交融、共同管理等方式,將單獨的小區改造為組團連片式小區,新增停車位、兒童活動區、羽毛球場地,通過新建排水管網,因地制宜設置海綿設施,在解決小區積水、面源污染、居民需求等問題的同時,也大大改善了居住環境。讓“老居民”享受到“新生活”,老舊小區的改造,可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質,讓群眾更有獲得感。
目前,2021年實施的大佛片區老舊小區改造項目一期7個老舊小區預計2023年12月底全面完工;2022年實施的大佛片區老舊小區改造項目二期14個老舊小區現已完工9個,其餘5個小區預計2024年2月全面完工;2023年實施的大佛片區老舊小區改造項目三期9個老舊小區,現已全面開工建設,目前已完成總工程量的30%,預計2024年6月全面完工。
接下來,前鋒區將持續推進老舊小區改造,著力提升人居環境,不斷提升群眾滿意度。
深化社區治理 用心傾聽解民憂
日前,大佛寺街道幸福社區居務助理雷莉和同事一起前往盛世國際小區,就群眾反映的居民樓外墻瓷磚脫落問題進行核實處理。
在巡查現場,雷莉和同事逐一查看該小區單元樓棟外立面瓷磚脫落情況,並對脫落瓷磚的類型、位置、數量以及有無造成人身傷害或財産損失等情況一一詳細記錄。同時向小區物業了解相關情況,收集居民意見建議,對問題進行梳理匯總後上報處理。
“接下來,大佛寺街道將定期對居民住宅小區開展安全巡查,通過加大安全宣傳教育力度,提升居民的安全意識,同時強化安全監管舉措,為轄區居民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大佛寺街道城建環衛服務中心主任葉正兵説道。
社區是基層治理的末梢。大佛寺街道幸福社區深化社區治理實踐,只是前鋒區各地社會治理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前鋒區聚焦疏通民生領域難點、堵點,解決群眾身邊的“急難愁盼”問題,深入一線聽民聲、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辦好群眾身邊的每一件“關鍵小事”。
前鋒區採取“五社聯動”試點創新推進社區治理。圍繞豐富社區服務供給主線,摸排形成居民需求清單76項,引進社會組織4家,實施服務項目36個,惠及群眾5000余人。整合各類資金1200余萬元,成功打造基層治理示範街道1個、“智慧科技型”“社會組織參與型”“便民服務型”等特色示範社區4個,並在積分管理、智慧服務、場景體驗、共建共治等社區治理方面形成示範帶動效應。
積極開展基層群眾自治試點,健全“三會協商”治理機制,發揮居民議事會、紅白理事會、居民監督委員會作用,構建基層群眾自治新格局。建立“積分銀行+微心願”“志願服務+能人評選”雙積分等激勵制度,共建共治共用格局加快形成,城市社區服務能力不斷增強,基層社會治理持續深化,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呂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