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2月,四川省委網信辦正式印發《四川省第三批數字鄉村建設典型案例選編(2023)》,從綜合建設、基礎設施、智慧農業、新業態、基層治理、數字文化、資訊惠民、生態環境八個方面,共篩選出55個數字鄉村建設優秀案例。其中,“宜賓市興文縣:構建現代農業模式 助力數字鄉村建設”入選智慧農業類典型案例。
興文縣地處四川盆地南緣和川渝滇黔黃金節點,幅員面積1380平方公里,是四川最大的苗族聚居縣,是全國首批數字鄉村試點縣。面對特定的區位條件以及縣域資源,當地在推動農業轉型、改革農事服務模式方面具體有何做法?取得了哪些成效?近日,筆者對興文縣的做法與成果進行了解。
近年來,興文縣深入落實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建設工作要求,立足農業科學化、高效化、數字化發展需求,依託現代智慧農業産業園區,利用自動化、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等技術,打造現代農業服務基地,創新構建“網際網路+農事服務+電商銷售”現代農業服務模式,形成統一育苗、統一耕種、統一管理、統一收割、統一加工、統一售賣的“六統一”現代農業服務體系。
在興文縣智慧農業運營中心,筆者看到管理平臺隨時更新著土壤墑情、溫濕度等業務數據。
“我們可以通過智慧農業管理平臺,遠端監控育秧育苗的情況,實時掌握業務過程中的各種數據,同時我們開發了手機應用端,只要有網路,在家裏也能及時了解秧苗培育情況。”該中心相關負責人告訴筆者,興文縣“五中心”依託智慧農業數據運營管理平臺,充分整合大米加工、農機服務等業務,有效推動農業生産向規模化、科技化、品牌化發展,助力數字鄉村發展。
在興文縣五中心,筆者看到“瀘硒、水瀘壩、僰海”等品牌大米陳列于大米加工中心一樓。
“我們統一開展水稻烘乾和大米精加工作業,改變了傳統的稻穀晾曬模式,解決了水稻烘乾倉儲問題。加工區域配置稻穀烘乾機6台,日烘乾稻穀100余噸,日加工大米50噸,日包裝5000袋大米;倉儲能力約120噸。”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道,大米加工中心利用自動化、物聯網等現代化技術,全程採用智慧化管理,可精準監控加工過程,實時收集數據,確保大米品相、口感高品質,助力樹立品牌形象。
在專訪過程中,該負責人向筆者特別介紹了“五中心”的育秧育苗中心和全程機械化服務。
“我們通過引進先進設備搭建智慧化管理服務平臺,建成了育秧育苗中心和全程機械化服務。”該負責人介紹,在育秧育苗方面,育秧育苗中心一批次育秧時間約為12-15天,結合興文實際,可培育水稻秧苗3-4批次,覆蓋約4000畝農田秧苗需求。在非育秧季節,還可培育菜苗、中藥材苗、速生蔬菜等經濟作物,提高設備利用率。
在農機服務方面,全程機械化服務中心按照“覆蓋全面、服務全程、運轉高效、綜合配套、保障有力”的新型農機社會化服務理念,開展機耕、機播、機收、農機維修、病蟲害統防統治等社會化服務,有專業維修工人4人,機手6人,簽約服務對象28家。同時開發配套農機服務應用APP,實現“線上下單、線下服務”,為農戶一站式地解決了生産過程中需要的服務和面臨的困難,實現高效的農耕作業機械化服務。
興文縣利用資訊化平臺,多渠道助農增收。一是通過搭建智慧農業應用平臺,邀請電商企業入駐,擴大農産品銷售渠道,利用交易渠道的銷售數據,借助智慧農業數據運營中心對農特産品的熱銷地區、銷量走勢、市場需求情況進行分析,為市場供需調整提供決策依據。二是將利用成熟電商平臺,將興文縣農特産品進行網售和網紅直播代銷,2022年,全縣農産品網路零售額近1.5億元。成功孵化“蜀南培培”“小紅花生活館”等本土網路帶貨大V,打造“瀘硒、水瀘壩、僰海”等大米品牌。三是與縣內外大型超市、米麵大型直銷商建立長期合作關係,與北大荒集團簽訂糧食收購、存儲銷售協議,穩定糧食銷售渠道,助力農民增收、保障糧食安全可溯源。
據介紹,興文縣投資1000萬餘元建成興文縣“五中心”,佔地面積約25畝,有效整合農業服務資源,有效推動農業生産向規模化、科技化、品牌化發展,助力數字鄉村發展。( 興文縣網路資訊安全和大數據發展服務中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