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敬華,男,漢族,1947年3月生,中共黨員,紅軍後代,瀘州市古藺縣太平鎮長征街社區退休幹部,瀘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産“赤水河船工號子”和古藺縣非物質文化遺産“老玩意兒”主要傳承人。
自1995年開始,胡敬華長期為太平古鎮居民群眾、過往遊客義務表演“赤水河船工號子”“老玩意兒”節目和講紅軍故事,在幫助他人的過程致力於太平古鎮紅色文化傳承和保護。
他用28載、一萬多個日夜的堅守,宣傳紅色文化,守護古鎮居民,幫助來往遊客……
胡敬華參加“德耀酒城·學先進模範·樹文明新風”先進模範事跡巡講活動
一條板凳踐初心 28載講述紅軍故事
“古藺縣太平鎮的太平渡渡口,是紅軍二渡和四渡赤水的重要渡口。紅軍紀律嚴明、秋毫無犯,讓太平鎮百姓從最初的害怕變為衷心擁護。二渡赤水時,當地船工主動把船劃到渡口,老百姓也把自家的門板拆下送到赤水河邊,幫助紅軍搭浮橋順利過河”一位白髮蒼蒼、有著長長白鬍鬚的老人,在一個帶著古色、佈置簡樸、挂著一圈老舊的竹制縴繩、有著磨得發亮的四方桌和長凳的小院,為過往遊客講述著紅軍故事,他就是胡敬華。
胡敬華講紅色故事的小院
“這張磨得發亮的四方桌已經用了70多年了,是我的父親留下的,我自己改造來為過往遊客講紅軍故事……”寒來暑往,胡敬華就在這張磨得發亮的四方桌後面向大家講故事,從父親胡道財中槍彈講起,接著就是黃陂鎮青年投軍、湘江血戰的殘酷、飛渡烏江的悲壯……從父親講到江明萬老紅軍,講到自己十六歲進船隊後經歷的社會變遷,講到自己對黨的感情,一講就是28載。
胡敬華是紅軍戰士後代,他的父親在一渡赤水時負傷,最後留在太平鎮。胡敬華的家在太平古鎮邊緣離四渡赤水紀念碑最近的地方,是古鎮旅遊要道的必經之地。“古藺縣太平鎮是國家歷史文化名鎮,也是紅軍長征四渡赤水二渡、四渡重要渡口。很多遊客對發生在古鎮的故事非常好奇,但無從了解,胡敬華老人經過一番思考,決定在古鎮義務為大家講紅色故事。剛開始時,家人、親朋好友都覺得他是一時興起,堅持不了多久。”太平鎮長征街社區黨支部書記陳楊梅説道。
胡敬華在太平渡為川北醫學院學生講紅軍故事
胡敬華通過走訪年邁老人,查閱存書等各種途徑收集發生在太平古鎮的紅色故事,最終客觀、真實地完善了《三塊銀元傳家》等紅色故事20余個。他28年如一日,為22萬餘人義務宣傳長征精神,持續唱響“赤水河船工號子”,胡敬華身上展現出的信念堅定、艱苦奮鬥的精神,打破了一聲聲質疑。
胡敬華父親留下的銀元
“一頭蒼白的頭髮、洪亮的聲音、講到父親時偶爾閃動的淚花,讓我腦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現出那一個個年輕的紅軍戰士在戰火中衝鋒、在雪地裏匍匐的景象,很感激先烈們付出的一切,當下的我們更應珍惜,為建設我們的國家付出更多的努力。”遊客劉先生聽了胡敬華的講述後,感動地説道。
2017年,胡敬華被四渡赤水幹部學院聘請為講師,無償為培訓班學員講述紅色故事。如今,76歲的胡敬華忙碌的身影仍時常出現在四渡赤水幹部學院、太平古鎮各個角落、自家院子裏。常有人問:“您都這麼大年紀了,還要講多久?”“父親為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只要我還講得動,我就會把我父親的故事繼續講下去,把太平渡的船工號子繼續唱下去,把長征精神繼續發揚下去。”胡敬華這樣回答。
現在,培養“赤水河船工號子”和無償講紅軍故事的下一代傳承人在胡敬華生活中變得尤為重要。胡敬華表示,接下來,他將成立胡敬華工作室,組建由紅軍後人、專家學者、百姓名嘴等為骨幹的紅色文化傳承團隊,為紅色文化的傳承和詮釋注入新的發展力,讓紅色文化在新的歷史階段綻放出新的光輝。
胡敬華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
一生堅守耀初心 28載守護紅色文物
“我的父親原籍江西,他跟隨紅軍部隊輾轉到古藺,因為在一渡赤水時負傷,最後留在了古藺縣太平鎮。我生在這裡、長在這裡,對這裡有著深入骨髓的感情。”胡敬華介紹太平古鎮時對遊客説道。
太平古鎮是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鎮上的紅軍臨時醫院、總指揮部舊址、紅軍銀行等建築都具有十分突出的歷史和文化價值。1995年,胡敬華從古藺縣太平農機具廠退休後,到太平鎮勝利街社區(現太平鎮長征街社區)擔任居委會主任。擔任居委會主任期間,胡敬華非常重視太平古鎮和太平渡遺址的保護,他發現很多古鎮居民想要保護但不知道怎麼保護,常常出現私拉電線,改建不當等行為。這一現象讓胡敬華焦慮不安。
太平古鎮
“一些居民很重視保護問題,一些不那麼重視,就想著改建,這就是一個矛盾,胡敬華面臨的問題也變成了兩個,一個是解決怎麼保護的困惑,一個是怎麼做通想要改建居民的思想。”景區的工作人員説道。
於是就出現了一個景象:不管天晴還是下雨,胡敬華都挨家挨戶走訪古鎮居民,詢問古鎮居民對古鎮保護的意見、困難,小心翼翼地用筆電記下。做這些事情,需要很大的毅力,最難的是居民的思想問題。比如有一戶居民思想很難做通,堅持要改建,胡敬華費了很大的力氣解決這個難題。“我就是個普普通通的人,也沒有什麼高明的方法,就每天都去他家裏坐坐,講一點紅色故事,講講國家的政策,每天都去坐幾分鐘。”胡敬華説道,也就是這樣的“笨辦法”做通了許多古鎮居民的思想工作。
後來他又親自走訪到毗鄰的貴州省習水縣土城鎮參觀學習保護經驗。胡敬華根據收集的群眾意見,先後向政府提出對古鎮景區進行維護的建議40余條。他的努力沒有白費,隨著太平古鎮創成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榮獲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等榮譽,來到這裡的遊客也越來越多,聽胡敬華講故事的人也越來越多,各級黨委、政府對太平古鎮的保護開發力度也越來越大,居民的家園建設得越來越好了,胡敬華也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太平渡口
一腔熱血映初心 28載傳承紅色文化
“喲哦,當年嗨,工農紅軍,嗨喲嗨,嗨喲嗨,四渡嗨,赤水喲,嗨喲嗨,嗨喲嗨,赤水河是光榮的河,赤水河是勝利的河……”這是胡敬華常給遊客表演的“赤水河船工號子”。“赤水河船工號子”和“老玩意兒” 是一種歷史古老、流傳廣泛的音樂形式,為廣大基層群眾喜愛。但是,隨著木船運輸和職業船工退出歷史舞臺,“赤水河船工號子”和“老玩意兒”面臨傳承人缺失、後繼乏人的艱難窘境。
“太平鎮的許多居民都喜愛聽‘赤水河船工號子’和‘老玩意兒’,還有很多慕名而來的研究者,但是會唱的人大部分都年邁,年輕人也沒有學習的意識,胡敬華在船隊待過,聲音洪亮,是公認的喊號王,又是個熱心人,於是就有很多居民請他挑起這個傳承和傳唱的重擔。”太平鎮一名幹部介紹道。
面對居民的請求,也為了讓這些寶貴的紅色文化遺産傳承下來,胡敬華響應了社區居民呼應,他明白要想“赤水河船工號子”和“老玩意兒”能被更好地傳承,首先就要創新,讓更多的年輕人聽得懂、學得會、喜歡上。於是,通過數年摸索,他大刀闊斧地進行改良傳承,將紅色文化同傳承數百年的“赤水河船工號子”“老玩意兒”結合起來,在保持腔調曲調不變的前提下,把發生在太平古鎮的紅色故事融入進去,把照耀中國歷史的紅軍長征精神融入進去,把實用勞動唱腔逐漸轉變為民間表演藝術。至此,胡敬華找到了一條讓紅色文化和傳統文化共同發展的道路,讓更多的年輕人投入到傳承和學習中。
胡敬華在太平古鎮景區表演“赤水河船工號子”
隨即,胡敬華便組織社區居民開展“赤水河船工號子”和“老玩意兒”義務表演,通過這種方式讓來到古鎮的遊客收穫更多文化體驗,也讓更多人了解太平古鎮的紅色文化。在胡敬華一行人的長期努力下,古鎮舊語換紅色新聲,紅歌在太平古鎮裏引起強烈迴響,給太平古鎮增添了一抹亮色。
“2020年,我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並於2021年3月正式加入了中國共産黨。”雖然因病瘦了20多斤,但胡敬華的聲音依然鏗鏘有力,“我要起到一名‘中國好人’、共産黨員的榜樣作用,把紅色故事講生動,船工號子喊起來,榜樣精神傳出去!”
在一個位置,講一段故事28載,讓更多人接受精神洗禮,一頭白髮終不悔,胡敬華以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古稀共産黨員的新時代責任擔當。(古藺縣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