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口河區:“金”雁回巢,為鄉村振興保駕護航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2-10-25 18:14:01 編輯:王衛東 點擊:
為破解小涼山彝族地區農村人才“空心化”問題,近年來,金口河區實施“優秀農民工”回引工程,吸引一大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優秀農民工歸鄉建業、回報桑梓,將這支農村“緊缺型人才”通過多措並舉“育”,成為鄉村振興戰略有力支撐。
金雁歸巢,惠澤鄉里
“我從‘余田壩’走出去,多年之後又回到這裡繼續追夢創業,在帶領鄉親父老致富奔康的同時完成了一個個人生‘小目標’。”這是金河鎮吉星村致富帶頭人余廷學回村創業時的感言。
回到金口河這個“土旮旮”,余廷學從“高管”變身“領頭雁”,投資1000萬元,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形式,大力發展高山老鷹茶、道地中藥材等特色農産品,把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跑出了家鄉發展“加速度”,把“土旮旮”努力變成“金窩窩”。
在金口河,做出與余廷學類似決定的,還有很多,金河鎮90後返鄉農民工胡家興,也放棄了都市月薪上萬的崗位,毅然決然帶著一身種養殖技術和幾十萬的啟動資金回到民心村發展高山蔬菜種植,帶領鄉親闖出了一條“致富之路”。
對於這些在外發展多年,有技術、有資金、有人脈、有思路的“創造型人才”,金口河通過建立崗位、特長、訴求、結對、回引“五張清單”,以“回引人才+結對幫帶”的形式,用組織上的真情與良策打通了“金雁返鄉”的屏障與顧慮,帶動金口河發展出了高山藍莓、烏天麻、老鷹茶等一批規模小、項目多、形式活的“回歸經濟”與“草根經濟”。
多策齊發,人心共留
“金雁”如何紮根?針對這一問題,金口河在“優秀農民工”回引工程中下足了功夫,讓眼界開闊、資金充裕、回歸鄉里的“金雁”逐漸化身“頭雁”。
多措並舉“育”。在成都等農民工集中地區,每半年舉辦一次優秀農民工“雙向懇談會”,解讀分析省市區委關於返鄉創業的重大利好政策;每年舉辦一次“金口工匠創業論壇”,組織一批優秀農民工開展回鄉考察,交流創業經驗、開展創業輔導,為創業“牽線搭橋”。
優化環境“留”。通過舉辦鄉村振興重大戰略部署培訓班,組織一批優秀返鄉農民工赴上虞、沙灣、峨邊等地開闊眼界,交流集體經濟發展經驗。借助“農村家庭能人”培育契機,聯合區司法局、區人社局、供銷社,針對“四得”標準精準提能。同時,依託“榮譽村民”“紅心領航”,讓“金雁”積極融入基層治理,將關心關愛落到了實處,打通了“金雁”返鄉的後顧之憂。截至目前,金口河共回引360余名優秀返鄉農民工,其中120余名納入了村級後備力量予以管理和培養。
雙向融入,帶動治理
如何把“創造型人才”變為“組織型人才”?讓闊別家鄉已久的優秀返鄉農民工融入鄉村環境,與當地民生民情民生産生化學反應?金口河聚焦如何更好融入,積極破題,通過“聯村包戶進萬家”“村民壩壩會”,充分尊重農民發展意願,不斷打通群眾心中的路。
村道升級,明明是好事卻為何障礙重重?這是永和鎮黎明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鄒英明從承包工程的大老闆回鄉擔任村主任時面臨的第一道難題。在算清村上的“治理賬”之後,鄒英明決定對村道進行升級,但是因為土地佔用問題遭到了很多村民的抵制。“怕佔了土地之後不好好修路,就吃虧,”鄒英明説。面對這一難題,鄒英明通過村上爭取、鎮上籌資、各方“化緣”的方式保障項目運作,一家一戶挨著做思想工作,最終修通了長達16.5公里的産業路,打通了黎明村發展羊肚菌種植、生豬養殖産業的“大動脈”。
黎明村之所以能發生巨大改變,“組織型人才”鄒英明毫無疑問是關鍵。金口河正是從彝族聚居地實際出發,通過鴿鴿講堂、“德古”等方式打通彝漢群眾的“心路”,蹚出了一條新路子,進一步增強了基層組織的生機與活力,為“後繼有人”提供源頭活水。(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