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紡專:致力地方非遺傳承創新 推動國際文化交流互鑒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2-12-16 15:53:54 編輯:徐揚 點擊:
“明天過後,展覽就要換地方了,趁著下午沒課,趕緊再來學習學習。”12月15日,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藝術設計與創意學院2021級的李佳和同學結伴來到學校圖書館一樓大廳,再次仔細觀摩正在這裡舉行的古蜀之光——三星堆“一帶一路”國際設計大賽優秀作品展。自11月30日開始,這裡就展覽著從國內外設計者668件(套)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的60余件獲獎優秀作品。李佳説,這是她半個月裏第4次來觀摩學習了,“每次都有新的感悟。”
古蜀之光——三星堆“一帶一路”國際設計大賽是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省教育廳指導,成都紡專國家“雙高”專業群、“一帶一路”國際藝術教育聯盟和成都蜀錦織繡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大賽以“探古·融新”為設計主題,倡導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行業産業、融入民眾生活,以三星堆非遺文化元素與現代多維設計理念的結合為創意核心,為非遺傳承、創意創新注入新動力、探尋新途徑。大賽自2022年1月啟動以來,吸引了眾多國內外高校師生、社會設計機構和個人設計師參賽,共收到紡織品類作品106件、視覺設計類作品306件、産品設計類作品256件。
12月12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2022四川彝族刺繡傳承與應用創新設計研修培訓班也在成都紡專開班,主要來自四川涼山的20余位學員將在這裡接受為期一個月的彝繡刺繡技藝、服裝設計、非遺衍生品開發、市場行銷、實地考察交流等課程培訓。這是自2015年成為首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執行院校以來,學校舉辦的第16期相關培訓。執行該項目7年來,學校已累計培訓非遺傳承人600余人。
近年來,成都紡專以“特色鮮明、地方需要、國內一流、國際可比”為標準,致力地方非遺傳承創新,推動國際文化交流互鑒,努力建設服務人民美好生活、引領四川時尚發展、支撐地方産業創新的輕紡特色鮮明的高水準職業技術大學。
構建四川紡織非遺技藝保護與傳承地圖
作為一所地處天府之國四川的紡織服裝類職業院校,學校早在2008年,就開始依託專業優勢,對區域紡織服裝類傳統技藝和文化進行深度挖掘與梳理,建立校本“紡織非遺技藝與文化保護名錄”,形成四川紡織非遺技藝保護與傳承地圖。
以誕生於成都平原的蜀錦蜀繡為中心,以中國傳統服飾製作技藝為主線,以文化裝飾品和家用紡織品製作技藝為補充,將區域內漢、藏、羌、彝等主要居住民族的紡織類非遺技藝進行挖掘和整理,形成以成都地區為代表的蜀錦蜀繡技藝;向北以廣元為代表的麻柳刺繡技藝;西北的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羌族刺繡技藝、藏族挑花刺繡技藝;向西以甘孜藏族自治州色達縣為代表的藏族牛羊毛編織技藝,以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昭覺縣等為代表的毛紡織技藝、搟氈技藝和彝繡技藝,以德昌縣為代表的傈僳族火草織布技藝;向南以自貢為代表的扎染技藝,以宜賓珙縣為代表的蠟染技藝等。
該校本地圖的構建,全面挖掘、梳理了四川紡織非遺技藝與文化的內容與內涵,清晰了學校在地方紡織非遺傳承創新方面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點。
打造服務紡織非遺技藝傳承與發展教育體系
在構建四川紡織非遺技藝保護與傳承地圖的基礎上,學校發揮專業優勢和辦學資源優勢,通過“搭平臺、設機構”“建模式、通路徑”“塑文化、創品牌”,促進四川紡織非遺的保護與開發研究,推動四川紡織非遺振興發展。
搭建非遺傳承創新平臺,設置非遺研究與傳承機構。學校攜手成都市郫都區、甘孜州色達縣等地方政府,聯合四川大學、四川蜀錦研究所等10余家單位,成立成都市蜀繡産業技術創新聯盟、蜀錦織造技藝聯盟、色達藏羌技藝展示館,搭建起政府主導、行業指導、學校主體、企業參與的“四聯動”非遺技藝傳承創新平臺,實現政、校、行、企四方資源共用、人員互通、項目共建、人才共育。在此基礎上,學校整合資源,跨學院、跨部門建立蜀錦蜀繡傳承創新研究中心,引進四川省非遺技藝大師,建立蜀繡、蜀錦、彝族服飾等5個紡織服裝技藝大師工作室和10余個“蜀繡”“扎染蠟染”等技藝工坊,並構建一支“大師+教授”“能工巧匠+骨幹教師”的非遺研究與傳承創新教師團隊,開展非遺技藝挖掘整理、保護研究、標準制定、人才培養和技術服務等傳承創新工作。通過10餘年如一日的持續努力,學校逐漸將非遺技藝創新平臺和蜀錦蜀繡傳承創新研究中心打造成了四川非遺産品設計開發的“矽谷”和技藝傳承人群培養的“搖籃”。
創新非遺傳承人培養模式,打通時尚、文化與技藝相融合的教育路徑。學校開設刺繡設計與工藝專業,並按照校內傳承教育為主、社會培訓為輔、共性目標與個性目標分層定位的方針,構建“一主線二平臺三針對五融合”紡織非遺人才培養模式,即:以紡織非遺傳承教育為主線,以校內外實訓基地、大師工作室為實踐平臺,針對學生、社會人員、非遺傳承人三類不同人群,通過傳承教學、傳播服務、産品製作、技藝創新、項目研究等相融合的方式,實施紡織非遺傳承集中培養、學苗培養與創新人才培養的分層分類教學。同時,將非遺技藝創新與文化創意融入紡織服裝類專業教學中,建立“崗位基礎+人文素質”“專業核心能力+工匠精神”“職業素質+創新能力”三模組的非遺文化特色課程體系。實施中,將文創産品、時尚産品、家紡家居品設計與蜀錦蜀繡傳統文化、傳統技藝融為一體,將“非遺+時尚”文化育人理念貫穿于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各環節。
塑造特色校園文化,創建非遺傳承品牌。學校秉承“大德鑄魂、文化培根、匠心傳承、創新驅動”理念,挖掘整理嫘祖“衣被天下”大德文化,建立四川紡織非遺展覽館、西南少數民族服飾館、色達非遺文化展覽館,創制嫘祖故事圖,創編《織》《錦記》等大型舞臺劇,營造了濃厚的紡織非遺特色校園文化氛圍。學校自2015年開始舉辦一年一次的“一帶一路”國際文化藝術周,吸引“一帶一路”沿線眾多國家、特別是東南亞國家的大學師生前來體驗中國傳統技藝,現已成為四川省教育廳人文交流品牌項目;學校還在東南亞建立“嫘祖學院”“嫘祖工坊”,將中國傳統扎染、刺繡等技藝帶出國門,有力推廣傳播中國紡織非遺文化。2019年,學校被確定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夏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