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鄰里和諧的幸福家園——華鎣市建成廣安市首個小區“鄰里家”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2-03-31 11:00:54 編輯:陳蓉 點擊:
安置小區普遍存在“秩序管理差、環境衛生差、治安狀況差、服務水準差”等問題,是城市治理的痛點和難點。
為進一步補齊城市基層治理短板,華鎣市率先在雙河街道杜家坪社區汪杜路小區建成小區“鄰里家”,探索黨建引領安置小區“鄰里微治理”有效路徑,致力為安置小區治理做出新樣板,這也是廣安市首個小區“鄰里家”。
“紅色陣地”引領小區自治
“我們社區由村改居而建,汪杜路小區又是我們社區拆遷安置戶數最多的小區,以前杜家坪社區被稱為‘問題社區’,主要的矛盾就集中在這個小區。”3月25日,杜家坪社區黨總支書記歐天屏坦言,“汪杜路小區的問題解決好了,社區的工作就好做了。”
據歐天屏介紹,居民搬進小區以後,在綠化帶圈綠地種菜、養雞以及佔道放物等一些傳統的生活習慣一時難以改變,同時居民不理解物業管理跟他們的關係,尤其是年齡較大的居民更是沒有物業管理的概念,汪杜路小區也成為附近聞名的“臟亂差”小區。
為增強居民的認同度,杜家坪社區以社區黨建為核心,利用汪杜路小區內約400平方米的公用住房建起了集黨群服務、協商議事、休閒娛樂三大功能于一體的公共活動空間——“鄰里家”。
“鄰里家”緊緊圍繞“家”字做文章,積極拓展居民議事平臺功能,運用開放空間討論會、協商議事會等方式,引導居民關注公共事務、參與家園共建。同時,杜家坪社區在小區建立黨組織,任命有威望的黨員擔任小區黨組織負責人,並以樓棟為單位劃分黨小組,以黨建激活社區治理和服務群眾的“神經末梢”。
“小區黨組織成立後,我們支部的幾名同志就在想,怎麼才能讓小區居民感受到支部建立後的變化,讓居民信任我們。”小區黨支部書記趙德全介紹説,“我們從幫助小區居民解決突出問題入手,由小區黨支部牽頭,召集居民代表、黨員骨幹、物管人員搭建協商平臺,通過定期協商與專題協商相結合的方式,逐步解決了小區垃圾轉運、安防系統、亂搭亂建、亂停亂放等一系列問題。”
小區黨組織成立後,小區的居民也有了可靠的“主心骨”。在黨組織的帶領下,汪杜路小區建立臨時業主委員會,聘請工人實行自主物業管理,小區居民通過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構建了“小區黨組織+臨時業主委員會+自主物業服務+小區業主”的治理體系,逐步實現了小區有人管事、有人理事、有人辦事的體系,小區力量實現了從“分散”到“凝聚”的轉變。
“小區居民平時有事就到‘鄰里家’成為居民們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鄰里家’也成為小區居民的‘紅色陣地’。”歐天屏説。
“紅色驛站”打造共用“家園”
汪杜路小區的常住居民大都是“一老一小”,“鄰里家”建立之後,把服務這兩個年齡段的居民作為一項重點工作。
通過社區兜底、駐區單位或社會組織捐贈方式,“鄰里家”配齊了棋牌、圖書閱覽、紅色電影院等公共服務設施,同時引入社會組織,為小區居民提供養老、法治等專業服務,讓小區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社區服務。
“其中效果最好的,當數法治服務了。”談到“鄰里家”開展的“微服務”,歐天屏告訴筆者,小區居民信訪不信法,這是以前社區風氣不正問題的癥結所在。為此,杜家坪社區積極發揮華鎣市人民法院駐地就在該社區的優勢,多次邀請法院選派法官到“鄰里家”為居民講法、以案説法、巡迴審判等,提高居民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
近年來,杜家坪社區通過組織多形式高頻次的法律法規宣傳活動,信法不信訪成了大多數社區居民的共識。比如去年底人民醫院遷建工程短短一兩個月時間就基本完成了徵地拆遷工作,為重點項目建設掃清了障礙。
“‘鄰里家’沒建成前,小區的老年人沒有去處,要麼到茶館裏打牌,要麼就坐到樹下襬龍門陣,現在大家沒事就往這裡跑,休閒娛樂想幹啥就幹啥。孫子放了學還可以在閱覽室看書、做作業,真的就是我們小區居民的溫馨家園喲!”該小區席永中老人對“鄰里家”讚不絕口。
“社區變化真正大,我們今天把她誇,不管你們信不信,事實説話……”為反映小區的變化,小區居民甘秀專門創作了三句半《社區新變化》,也成為小區各種文藝活動的保留曲目。
同時,杜家坪社區還積極發動汪杜路小區居民,將家中的針線包、鉗子、扳手等小物品,免費提供給“鄰里家”,居民如有需要就隨用隨取。
“‘鄰里家’提供的‘微服務’能更好地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也是我們社區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總結汪杜路小區“鄰里家”給社區帶來的變化時,歐天屏坦言,“雖説小區是‘小單元’,但承載的是‘大社會’。社會發展的力量來自於群眾,社會治理最根本的,還是要走到群眾中去,為群眾排憂解難,只要贏得群眾的支援和擁護,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滕鵬 周松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