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沃野繪出振興新篇 自貢市富順縣獲“四川省鄉村振興先進縣”的背後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2-01-27 11:52:46 編輯:廖俊霖 點擊:
“以鄉村振興鞏固農業大縣地位,助推縣域高品質發展”,這是自貢市委賦予富順的使命。一直以來,自貢市富順縣以實際行動和成效堅決扛起使命責任:榮獲全國農村創新創業典型縣、全省“三農”工作先進縣、全省農村改革先進縣等國省級榮譽獎項;作為全省唯一區縣在2021年全國農村宅基地管理交流培訓會上作經驗交流。1月26日,富順縣再次不負眾望,在四川省委農村工作會議上,捧回“四川省鄉村振興先進縣”的榮譽。
新時代賦予新使命,新任務需要新擔當。近年來,富順縣全面落實黨中央和四川省委、自貢市委決策部署,堅持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堅決把創建省級鄉村振興先進縣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緊扣市委賦予富順的新使命找準著力點、關鍵點、突破點,努力探索出一條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富順路徑。一幅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圖景全面展開。
鞏固成果 促進有效銜接
自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以來,富順縣按照中央和四川省委、自貢市委的決策部署,堅持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推動鄉村振興緊密結合起來,做好政策、産業、機制、工作等多方面銜接,確保脫貧村和脫貧(監測)人口在鄉村振興中不掉隊。
該縣嚴格落實鞏固機制,建立結對幫扶和資金整合雙“54321”機制,實現所有脫貧戶和監測戶全覆蓋結對幫扶,整合9.5億元資金投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落實縣本級銜接資金3360萬元,有效解決“人、錢”問題;建立駐村幹部和行業部門幫扶力量共同監測聯繫的防返貧致貧“雙監測”機制,完善“三保障”及飲水安全、兜底保障機制,築牢返貧致貧防線。2021年新增監測對象102戶317人,無返貧致貧現象發生。
同時,出臺了《富順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實施意見》,制定財政、金融、土地、人才等鞏固有效銜接政策文件24個;落實教育、醫保、住房保障、就業穩定等系列銜接政策,構建有效銜接“1+N”政策體系。編制《富順縣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十四五”規劃》,銜接資金用於改善農村生産生活條件和發展産業比例達57.52%。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富順縣多管齊下拓寬增收渠道,全方位保障脫貧戶穩定增收,努力增強脫貧村、脫貧戶自身造血功能。投入各級資金1.3億元,實施産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148個,採取“園區+村集體+脫貧戶”等多種利益聯結模式,將91.2%的脫貧戶(監測戶)綁定在産業鏈上;支援脫貧戶務工就業,投入銜接資金1330萬元,開發過渡公益性崗位1750個,全縣脫貧勞動力就業20733人,較2020年增加164人。
産業升級 築牢發展之基
打造苗仙湖、龍貫山等5個10萬畝現代農業園區,培育獅市馬安等12個核心區,富順柑橘園區創建為省五星級現代農業園區;
精心培育農業特色品牌,創建全國“一村一品”示範鎮2個,培育“三品一標”29個,申報“富順再生稻”種植技術規程、“富順再生稻米”團體標準,獲評全省農産品品質安全監管示範縣……
近年來,富順縣著力提升現代農業品質,加快推進“三農”現代化進程,讓全縣農民生活更加富裕、更有奔頭。
每到稻穀豐收的季節,富順稻粱現代農業園區代寺鎮核心區涌動的“金黃綢緞”好像要綿延到天際,與藍天白雲交相輝映宛如大地上的調色板。沉甸甸的金黃稻子低低垂下,陣陣稻香沁人心脾。在這裡,已建成道路41公里,核心區標準化種植水稻+再生稻2萬畝,高粱0.4萬畝,帶動全鎮水稻、高粱種植面積分別達3.6、1.5萬畝。
産業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和關鍵。為築牢産業之基,富順縣圍繞全省“10+3”現代農業體系,立足産業優勢和特色,科學佈局“4+3”産業體系。
2020年,富順縣與隆平高科合作共建水稻專家大院和再生稻研發中心,中稻+再生稻單産突破1100公斤,獲袁隆平院士親筆題寫“富順,再生稻之鄉”;與五糧液、郎酒等知名企業建立“訂單合作”,建成高粱基地15萬畝,2021年糧食總産量達55.9萬噸,連續11年榮獲全省糧食生産豐收杯;與海升等龍頭企業建立利益聯結,全縣共建成柑橘基地24.4萬畝,年産量達12.9萬噸;引進德康、正邦等集團公司,建成全省規模第三的蓮池萬頭種豬場,全縣年供給仔豬40萬頭以上,2021年全縣出欄生豬61.76萬頭、同比增長13.79%。
富順縣還深入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將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與鄉村振興戰略結合,將鄉村振興豐收畫卷越繪越美。該縣全力做好耕地保護,全域推進土地撂荒整治。2021年整治撂荒地4848畝、復耕復種糧食3858畝,糧食增産1500噸,全域整治撂荒地做法得到省市肯定;落實高標準農田建設縣級財政資金10061萬元,新建高標準農田3.68萬畝;完成病險水庫除險加固5座,新(改)建提灌站12個,新建産業道路57公里。
農村集體經濟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于富順而言,在産業興旺方面除了提升現代農業以外,集體經濟的提質增效也是重點任務。該縣創新發展新型集體經濟,全面完成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制定《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施意見》等系列文件,爭取中央和省級扶持村44個、資金4400萬元,設立5000萬元縣級專項扶持資金,在全省率先試點支農“強村貸”政銀擔合作模式,與四川省農擔公司合作組建4億元集體經濟發展信貸資金,因地制宜推廣盤活資産資源型、土地集約經營型等8種發展模式。2021年,富順全縣村集體經濟收入8169萬元,村均40.24萬元。
內外兼修 打造美麗鄉村
走進鄧井關街道新灣村,一座座白墻灰瓦的院落村舍整齊排列,馬路乾淨整潔,行道綠樹成蔭,清新的空氣,宜人的生活環境讓新農村展現出了別樣的風采。在該村槐花坵聚居點,以前衛生環境良莠不齊的村居民捨已經華麗變身,房前屋後的小菜園精緻實用,與道路兩旁的花圃相得益彰,各家各戶門前擺放著分類垃圾箱,村民們已經習慣分類處置生活垃圾。聚居點一角的污水處理設施已經投入使用,截污管網延伸至每戶家庭。
近年來,富順縣大力整治農村人居環境,建立城鄉生活垃圾常態化有效處理機制,在川南率先採取政府購買社會服務方式,縣級每年投入3600萬元,保障“收轉運”一體化運作,農村生活垃圾收轉運覆蓋率達100%;實施農村“廁所革命”,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3.49%;加快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農村生活污水有效處理率70%;深入開展農村面源污染治理,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92.63%,秸稈綜合利用率90.54%,廢舊農膜回收率85.1%。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明顯,經驗被省《“三農”要情》全省推廣。
同時,該縣加快提升鄉村公共基礎設施。運用國土空間規劃“三區三線”劃定成果,完成縣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加快編制鄉村國土空間規劃;提檔升級基礎設施,新改建農村公路120公里、農村電網148公里,獲評全省“四好”農村公路示範縣。
鄉村振興,既要有“面子”,也要有“裏子”。在這一點上,富順縣堅持“裏子”與“面子”兼顧,不斷擦亮和提升鄉村振興底色與成色。
冬季的馬安村,呈現出一派勃勃生機的除了有千里柑橘外,還有村民們拍手稱讚的“微治理”。堅持“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理念,該村探索精細化院落治理新支點,推動鄉村高效能治理向院落延伸,鄉村治理呈現出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的新局面。“住得好、吃得好、環境也好,現在我們村的日子,城裏人都眼饞。”説起馬安村這些年的變化,村民們滿臉自豪。
2020年開始,富順縣以“生態美、産業強、人文好”為目標,從鄉情院落這一“小切口”入手,堅持把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實施“微管家+善治興鄉”“博士站+智力下鄉”“新鄉賢+訂單農業”“書記+代言家鄉”“社會組織+公益助鄉”五大工程,擴大鄉情院落覆蓋半徑,進一步壯大治理“朋友圈”,畫大鄉村治理“同心圓”。而這只是富順縣不斷探索鄉村治理提升鄉風文明水準的一個縮影。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靈魂。近年來,富順縣持續深化鄉風文明治理,完善鎮村治理體系,建立以鎮村黨組織為核心,鎮村公共法律服務站(室)、村級紅白理事會等組織參與,“三治”結合的基層治理服務體系,創建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2個、省級鄉村治理示範鎮(村)10個。深化鄉風文明建設,打造三級文化服務平臺,建成鎮村文化場(館)205個,實施新時代鄉風文明建設等“十大行動”,成功創建省級文明城市、國家級文明鎮1個。
放眼“千年古縣、才子之鄉、豆花之城”的富順大地,一個個産業項目落地生根,一排排農家院落寬敞整潔,一條條村路平整暢通……村美、民富、産業興的宏偉願景,如同一顆顆“希望種子”,在富順縣廣袤農村大地默默耕耘下,正在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釋放出鄉村振興的無限魅力。(鄭鑫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