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村民分到了股金、掙到了薪金、賺到了租金;“一粒米”填滿了紅色糧倉,走出了一條糧食增産、農民增收的新路子;“一窩土耳苕”磨出了熊貓面、苕粉和餅乾,帶動了500多戶農戶致富增收……
近年來,天全縣政協首創“省市縣政協委員‘雙助’專項活動工作站”,將具有政協委員身份的農業專家、企業家等吸納到工作站,充分發揮政協委員們的優勢助力鞏固脫貧、助推鄉村振興。“我們聚焦縣委、縣政府中心工作大局,彰顯政協作為,以實際行動積極有序推進‘雙助’活動落地落實。”天全縣政協主席李家順説,在助力鞏固脫貧、助推鄉村振興活動中,天全縣政協充分結合本地資源優勢和人員優勢,充分調動住縣省市縣政協委員參與“雙助”工作的積極性,以創新精神和務實舉措紮實推進雙助活動走深走實。
企業幫扶,共用魚池生“三金”
和煦的陽光打在碧綠的池面上,微風漸起形成一道道金光燦燦的波紋。水面下的鱘魚慢慢游動,盡情享受冬日的暖陽……11月24日,走進位於天全縣思經鎮的潤兆漁業,在青山綠水間一個個排列整齊的“共用魚池”讓遊客駐足。
“天全空氣優良天數達標率為97.5%,地表水水質保持國家Ⅱ類標準,生態環境狀況指數(EI)持續保持全省前三。”天全縣政協委員、政協農業和農村委主任柳忠國介紹,天全縣共有漁業養殖主體75個,水産養殖面積達990畝。
好山好水養好魚。天全縣冷水魚現代農業園區成功創建為四川省三星級現代農業園區,培育國家級水産健康養殖場2家。同時,天全縣政協充分利用政協委員帶頭助,帶動當地鄉村振興發展。
“我時刻牢記作為一名政協委員的職責,既是榮譽,更是責任,立足本職工作崗位,積極開展‘雙助’活動,大力發展冷水魚産業,推廣‘共用魚池’發展模式,不斷做強特色産業,壯大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天全縣政協常委、四川潤兆漁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軍,通過“共用魚池”助力全縣13個村發展,建設14口“共用魚池”,2021年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97萬元。
按照“黨政所想、群眾所需、政協可為、委員所能”的原則,李軍充分利用各級項目資金、銀行融資、村民集資,各投入100萬元建成4個共用魚池,探索出“魚池共建、鱘魚共養、紅利共用”的“三共”合作模式,實現“一池生三金”。
“共建魚池分股金,每個入股村民平均獲利937元;農民在園區企業務工,月均收入達5000元以上,掙到了薪金;農戶流轉土地養殖冷水魚,出租土地的村民能夠獲得每年每畝1200元以上的租金。”李軍介紹,目前,園區企業在3個村流轉了314戶農戶土地300余畝,建成標準化集約型現代流水養殖魚池75口。
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周邊4個村170余名群眾就業務工問題得到了解決,2個貧困村、182上貧困人口順利脫貧,月平均收入3000元以上,實現從外出務工到在家就業的轉變。
牛兒燈廣場、水車廣場、彩虹路……在當地,形成家家有花,戶戶有草,處處有景的美麗漁村本底。“目前,通過政協委員助力,已經培育精品農家樂3家,特色餐飲6家。”柳忠國説。
2021年,園區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為18865元,高於全縣平均水準28.7%。
科技助力,地裏刨出“金疙瘩”
“再過一個月,就可以挖了,現在還在掐苕尖。”在天全縣新華鄉落改村,歷來有種植土耳苕(俗稱雅苕)的傳統,但土耳苕真正成為當地的主導産業,還是最近幾年。“如果沒有賀忠群委員的大力支援,就沒有雅苕産業的今天。” 談起回鄉創業的經歷,落改村支部書記、天全縣雅苕種植“第一人”高永國就非常感慨。
近年來,在高永國的帶領下新華鄉雅苕産業迅速崛起,並輻射帶動縣內多個鄉鎮發展雅苕産業。對於高永國的返鄉創業故事,已經在當地家喻戶曉,但是對於高永國背後的貴人——市政協委員、四川農業大學教授賀忠群卻了解的甚少。
落改村一直以來都以種植水稻、玉米、生薑等為主,經濟價值和附加值並不高,且未形成産業化。高永國希望能回鄉種植土耳苕,形成規模化産業,帶動鄉親致富增收。
“4·20”蘆山地震發生後,高永國回到家鄉探親,高永國看到鄰居家的一株土耳苕豐收,挖了上百斤,在市場上賣了上千元。
“我當時就想返鄉創業,對種植土耳苕産生了濃厚興趣。”2015年,高永國回到落改村流轉270畝土地開始種植土耳苕,次年便喜獲豐收,“感覺成功來得太突然。”
“兩萬多苗子全死了,一下就讓我對之前的所有努力都産生了懷疑。”2017年,高永國的種植基地卻遇到了難題,新培育的兩萬多株土耳苕苗子全部死了。“不知道什麼原因,對所有的經驗都産生了懷疑。”
就在高永國進退兩難之際,天全縣政協率先組建了省市縣政協委員“雙助”專項活動工作站,被吸納到工作站的市政協委員賀忠群成了高永國的技術顧問。
最初,高永國認為土耳苕的老根保留著會對來年種植有好處,但是在實際中卻剛好相反。在賀忠群的科學指導下,高永國不僅學會了如何育苗,還學會了如何選種、改良土壤和如何施肥。
4月至11月,是新華鄉落改村採摘“龍須菜”的好時節。“龍須菜”即雅苕尖,是土耳苕藤蔓的葉尖,是一道味美的蔬菜,遠銷成都、北京等地。每年有長達8個月的時間,當地村民可以通過採摘售賣雅苕尖來補貼家用。“村民到我這裡來務工,村民馮向蘭一天掐苕尖就可以掙200元。”高永國説,每年他支付農民工工資就達到50多萬元。
同時,在賀忠群的指導下,創新推行“雅苕+”套種技術,分季節在雅苕中套種辣椒、水果玉米等經濟農作物,進一步增加土地附加值,並利用自身領辦的合作社,統管統收群眾種植的雅苕、收割的“龍須菜”和套種的經濟作物,逐步帶動全村發展“雅苕+”900余畝,促進400余人就業,實現村民戶均年增收近2萬元。
“我今年種的少,套種收入不到3萬元。”村民周天成説,套種不僅充分利用了土地,還增加了土耳苕的産量,也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品牌打造,二郎山下“稻穀香”
仁義鎮,天全縣糧食作物種植最集中片區,種植水稻的歷史可追溯至1200餘年前,並以“十八道水香稻”的“香谷米”而聞名。
在“雙助”活動中,天全縣政協大量吸納市政協委員、川農教授雙重身份的住縣政協委員,依託川農大等科研機構,組建水稻、“水稻+”示範專家組和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專家組,積極構建“政-産-學-研-用”聯盟體系,建成水稻、玉米專家種植示範片100畝,重點推廣宜香優2115、宜香優4245、川優3203、德香4727和本地特有貢米品種天全香谷米等優質高産品種,園區水稻種植良種覆蓋率達到100%,支援專家組提升改良天全特色香稻品質和産量。組織植保、農機、種植、特産等涉農農技人員組建天全縣糧油科技服務隊,實施縣、鄉、村農業科技人員包村包片包示範制度,定期開展糧油巡查指導工作,做好田管和病蟲害防治服務,提升科學種糧水準。
在眾多的專家、委員中,市政協委員、天全縣政協常委方勇圍繞供銷為農服務體系建設,積極參與助力村集體經濟發展,帶動特色農産品銷售。
創新“龍頭企業+村集體經濟組織+産業聯合體+專業合作社+農戶”為主的經營模式,重點推廣“訂單收購+分紅”、“土地流轉+優先雇傭”、“農民(或集體經濟組織)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多樣化組合模式,提升園區糧食生産組織化水準。今年,園區內水稻種植面積7000 畝 ,玉 米 種 植 面 積9000畝,大豆種植2000畝,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近3000畝,大春糧食播種面積較去年增長 10%以上。積極打通水稻産業産前、産中、産後各環節,實現農業服務“一站式”,建設全程機械化服務、育秧育苗、初加工、烘乾、綜合農事服務等全程社會化服務中心,為農業生産各環節提供社會化服務。
新華鄉也是傳統優質稻米産地,是紅色糧倉的核心片區之一,全鄉有稻田3000余畝。新華大米品質上乘,但缺乏品牌和包裝,無法形成産品競爭力。方勇在與縣供銷社、新華鄉永安村商量後,由農耕時代公司、天全縣供銷公司和新華鄉永安村村集體經濟組織共同成立天全縣新華鄉永安村供銷合作社有限公司,針對新華大米,進行産品開發。由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組織村民進行保護價統一稻穀收購,使用“二郎山”品牌,設計製作一批精美大米外包裝,聯繫省內專業大米生産加工企業進行標準化加工。首批加工50000斤大米,通過抽檢和送檢,該批大米各項指標均達到一級米的標準。“二郎山”牌新華大米一經上市,各單位、企業、超市、餐館踴躍訂購,一週就銷售告罄。並作為雅米代表,參加世界川菜大會,深受各界好評。通過這批大米銷售,使稻農收入15萬餘元,村人集體經濟增收3萬餘元,有力的推廣了“二郎山”品牌。
方勇介紹,為更有力的推進糧食安全保障,提高産品品質,將由新華鄉永安村供銷社有限公司作為發起人,成立新華鄉糧食種植合作社,計劃吸收50名稻農入社,統一管護1000畝稻田,實現統一播種、統一管護、統一施肥、統一收購、統一加工、統一價格、統一品牌、統一銷售等“八統一”,實現糧倉增收。
生態糧倉、生豬産業、食用菌、土耳苕、古道竹酒……在天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哪有産業發展,那裏就有政協委員“雙助”的身影。(天全縣委宣傳部 周代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