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食以菌為鮮。十一二月間正是金針菇、平菇等食用菌成熟的季節,也正是峨眉山市綏山鎮凈安村食用菌基地忙碌的時候。基地裏,小小菌菇撐開腦袋,競相生長,村民們忙碌的身影穿梭在菌棚間,開袋、採摘、裝車......忙得不亦樂乎。別看這小小的蘑菇,卻能“破土成金”成為村裏就業增收的大産業。
“小蘑菇”成就大産業 村民家門口就業增收
“早上七點過我就來摘蘑菇了!我家就在旁邊,走路就過來了,方便得很,還能賺不少錢呢!”凈安村10組的村民范國軍説道。據了解,在凈安村像范國軍一樣的本地村民到基地務工的有近600人,其中不乏村裏的脫貧戶、殘疾群眾等,甚至還有100多人是外來務工人員。大家每天接種菌孢、採摘菌菇,計件核算工資,多勞多得,每人每天能有150-250元不等的收入。
合作社的負責人是凈安村的一名常職幹部徐加軍,多年前他自己通過種植金針菇走上發家致富的道路後,他又開始“反哺”村裏。每年獨擔風險、主動墊資,零利息讓村民“賒賬”購買菌種和菌包,免費提供技術指導和諮詢;待菌子豐收時,村民們又集中賣到合作社,以“菇”抵賬、多退少補,讓農戶們“零投入”“零風險”致富。
與此同時,近年來凈安村堅持以黨建引領,以食用菌産業為支撐,強力推進“村社合一”,按照“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通過流轉土地42畝,依託中央省級財政專項幫扶資金,2005年建成峨眉山市最大的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2014年,由黨支部負責牽頭整合成立了峨眉山市軍利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再由其負責種植、銷售、提供技術服務,發展壯大食用菌種植産業,形成了“建一個支部,興一項産業,富一方群眾”的發展格局。解決了近700名群眾就地務工,形成了群眾增收、村集體經濟壯大的雙贏局面。
目前,凈安村食用菌種植基地的産品以金針菇為主,此外還有木耳、銀耳、平菇、羊肚菌、蘭花菇、姬菇、赤松茸等多個品種。軍利合作社共有120戶會員,有30個大棚,每個大棚可放菌孢22000個左右,年生産金針菇13000噸左右,加上其他的食用菌,每年收入可達3200萬元左右。
蘑菇全身都是寶 原料廢料“算計”不能少
從散戶種植的平菇一隅到今日的千萬元級的食用菌産業基地,凈安村不僅是靠“賣蘑菇”,從“原料”的購置和“廢料”的利用上都費了心思去做計算。
1983年凈安村引進平菇,1992年引進金針菇,但都以散戶種植為主,規模較小。主要還是採取稻草、胡豆、木頭屑、玉米桿等傳統的養料製作菌包,但其含水量低、營養物質少、量小供不應求導致平菇品質一般。後來,村黨支部決定,由村“兩委”外出“取經”,先後到眉山、成都考察學習。經過反覆調研,發現用棉花桿、棉花殼作為原料的菌包養出的食用菌味美質優。可是西南片區産棉地少之又少,去哪兒找到物美價廉的棉花殼呢?村“兩委”再一次犯了難。在一次討論會中,從外地務工回來的徐加軍建議:可以從産棉地去買!原來,之前徐加軍一直在外務工,他聽説在新疆、山東等地,棉花桿、棉花殼都是被當做垃圾被掩埋處理,還會污染環境。這個建議真是“及時雨”,説幹就幹,村“兩委”當即決定與各大棉花産區達成協定,以低價購入當地不需要的“垃圾”,變廢為“包”。
技術更新、材料換代後,凈安村食用菌産業的發展也步入了正軌,走上了規模化、專業化、品牌化發展道路;2021年建成了集食用菌分揀、包裝、保鮮為一體的車間,目前已開始試運作。
村裏的食用菌産業做起來了,村民漸漸富了,但問題也隨之而來,成噸的廢菌包急需處理,處理不當則會導致環境污染。村“兩委”又馬不停蹄去到成都考察,很快,他們就將目標鎖定在了“有機肥製作”上,將廢菌包賣給有機肥企業加工。就這樣,村民處理廢菌包,由原來需要村民每袋支出3分錢變成了企業回收付給村民3分、5分、1角......到現在是每袋1.2角的回收價,每年還可增收50萬元左右,真正實現了“變廢為寶”。
現在凈安村不僅自己富起來,還發展了夾江、金口河、馬邊等區縣的“蘑菇”會員,賣給他們材料和技術,幫助大家共同致富。站在鄉村振興新的起點上,凈安村食用菌産業持續煥發出生機與活力,為村民過上富裕美好生活提供了堅強有力的保障,一幅“美麗富足、團結溫馨”的鄉村振興圖正在全面繪就。(林衛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