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高縣:村集體經濟 “百花齊放” 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1-12-13 11:28:58 編輯:蘇仁勝 點擊:
初冬時節的高縣來復鎮大屋村仍是一片欣欣向榮,雁鳴湖碧波盪漾,不時有白鷺盤旋低飛,三五遊客沿湖觀景,綿連茶山與遠山交織,環湖火鍋、特色小木屋以及隨處可見的茶香樂,繪就了一幅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在村集體公司的帶動下,大屋村開啟了茶旅融合、農旅相融的發展新路,實現了從窮山溝到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億元村的華麗蛻變。
近年來,高縣始終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增加群眾收入、鞏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途徑,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在實踐中大膽探索,著力激活“資源、産品、人力”三大要素,形成村集體經濟條塊結合、有機互融的發展格局,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新氣象。
盤活閒置資源  産業發展富口袋
立冬後,高縣落潤鎮公益村的 “蜀山茶海”萬畝生態茶園進入了冬季管護期。茶農們穿梭其中給茶樹修枝、松土、增施有機肥,為來年茶葉豐産豐收打下基礎。
公益村一直都有種茶的傳統。過去,由於缺乏經營管理,種茶效益低,茶産業一直停滯不前。2017年,該村成立村集體公司,將目光瞄準茶産業振興,通過流轉土地、村集體統管統收、勞務用工等利益聯結機制,按下茶産業發展“重啟鍵”,同時,引進峰頂寺、龍溪茶業兩家龍頭企業入駐,把生産車間前移至村茶葉基地,帶動村民增收。
層層疊疊的茶山成為了山野間一道靚麗風景,村集體公司抓住契機,將村裏廢舊院落、空閒荒坡等閒置資源利用起來,依託茶園發展觀光旅遊,讓村民變股民,茶園變景區,加速致富奔康步伐。
公益村的變化讓茶農王德雲感觸頗深。他家種有3畝多茶葉,還流轉了部分土地給茶企,自己則成了茶企工人,幾項收入算下來,一年幾萬元很穩當。“以前待家裏守著窮,大家都想往外跑。現在,在家一樣能掙錢。”對於現在的生活王德雲很是滿足。
公益村集體經濟助推産業發展助農增收,只是高縣眾多村集體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該縣按照“一村一品”發展思路,全方面盤活村集體資産、資源、資金,讓“沉睡”資源再度煥發生命力。截至2020年底,已實現村集體經濟全覆蓋,全縣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超過50萬元以上的村達28個。
産品變商品  抱團發展增效益
産業發展起來了,銷路該如何解決呢?高縣來復鎮通書村集體公司給出了答案。
“産業要興旺,就要讓産品變商品,讓農戶與市場連接起來。” 該村黨支部書記何勳説,“村集體公司就是連接市場的橋梁和紐帶。”
通書村曾是該縣的省級貧困村。此前,該村依靠扶貧政策發展了800畝脆桃,投産後銷售卻成了大問題,果農單打獨鬥,銷售期相互壓價,收益慘澹。村集體公司成立後,以“桃園入股、保底回收、利潤分紅”的模式與果農締結為利益共同體,抱團闖市場。脆桃由村集體公司收購後再統一對外銷售,所得利潤的40%用於村民分紅,讓大家共用抱團紅利,産業、村民從“一盤散沙”握緊成了“一個拳頭”。
接盤果園後,村集體公司開始著力於農産品品牌的打造,註冊了“通書情懷”農産品商標,打響知名度,通過桃樹認養、直播帶貨、與供應鏈公司簽署合作協議等形式,全方位搭建起對外銷售平臺。
“桃子不愁銷,每年還能領分紅。”嘗到甜頭的村民何欽容説,以後還要繼續跟著集體公司幹。 
聚焦人力資源  就業增收兩不誤   
高縣地處烏蒙山北麓,還有部分村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因素,並不適合發展産業,村集體經濟又該如何另辟蹊徑?
高縣文江鎮勝利村與老縣城僅一河之隔,人多地少,産業難以發展,如何讓村集體經濟發揮致富增收作用,成為了擺在村幹部面前的一道難題。2018年,全市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小區落戶該村,為村集體經濟發展帶來了新思路。
 “讓貧困戶搬的來不是本事,住的穩才是真本事,説到底解決就業是關鍵。”村黨委書記郭長軍介紹説。村集體公司將發展目標轉向人力資源,通過搭建就業平臺,發展勞務經濟,轉移就業300余人。同時,還將村裏的富餘勞動力組織起來建立勞務施工隊,承接道路建設、物業管理、紅白喜事“一條龍”等業務,在擴寬村民增收渠道的同時,也促進了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高縣村集體經濟在實踐探索中,不斷發展壯大,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公司、一村一産業”的良性發展格局,翻開了農村經濟發展新篇章,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打下了堅實基礎。(羅景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