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縣90後女孩向全國講述長坪山紅色故事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1-11-25 08:01:42 編輯:楊仁昌 點擊:

南部縣90後女孩向全國講述長坪山紅色故事
馮煉講述長坪山紅色故事(視頻截圖)

南部縣90後女孩向全國講述長坪山紅色故事
馮煉正在掃墓

“我確信我的選擇是值得的。”前不久,南部縣90後女孩馮煉在人民日報百年黨建特別節目《行走的旗幟,信仰的力量》中,通過10分鐘的演講,向全國觀眾講述長坪山的紅色故事。

初冬的清晨,南部縣長坪山烈士陵園烈士墓碑上的紅五角星迎著陽光發出光芒。馮煉與往常一樣,拿著笤帚、簸箕,走向屋後烈士陵園,和父親一起清掃落葉、擦拭墓碑。

“我們要世世代代守在這裡。”這是一場無悔的守護,更是一個關於選擇和承諾的故事。

紅色故事代代傳誦

地處南部、閬中、儀隴三縣交界的長坪山,四面懸崖峭壁,易守難攻。1933年8月,為了解決川陜革命根據地的食鹽問題,紅四方面軍一舉攻克長坪山,建立政治部和前沿戰鬥指揮所。

“到年底,紅軍戰略轉移,長坪山就成了阻擊敵人瘋狂進攻的重要關隘。七十四團三營二連一位姓劉的連長主動請纓留守長坪山,掩護大部隊轉移。劉連長帶領6個人留守,在長坪山堅持開展敵後武裝鬥爭,發展革命武裝力量。”如今,這片浸染著先輩鮮血的土地上,依然清晰可見當年紅軍留下的石刻標語。時隔80多年,流傳下來的紅軍故事依然在百姓中間口口相傳。

駐守長坪山的日子,劉連長常去山腳下的陳修坤夫婦家背水背柴。老百姓只知道他是河南人,都親切地叫他“劉連長”,無兒無女的陳韓氏更是把他視作親生兒子。

紅軍大部隊轉移後,1935年9月,劉連長和戰士們被軍閥部隊發現,敵軍300多人對長坪山進行了圍攻。激戰3天3夜後,劉連長犧牲,那一年,他只有25歲。劉連長犧牲後,軍閥部隊揚言,誰若敢去收屍,處死全家。陳韓氏不顧這些警告,在第三天夜裏,她和丈夫、親戚們一起,偷偷地把劉連長的遺體背回了家,安放進原本為自己準備的棺材裏,連夜埋在老屋背後。

後來,偷埋劉連長遺體的事情暴露,陳韓氏被反動軍閥抓走,毒打了3天,但她始終不肯説出遺體下落。由於傷勢嚴重,陳韓氏被放回家三個月就去世了。彌留之際,她叮囑丈夫陳修坤去領養一個男孩,要把劉連長的墓世世代代守下去。陳韓氏去世時,沒有棺材,家人用門板釘了一個木箱安放她,葬在劉連長的旁邊。自此,為劉連長守墓就成了這個家族的使命和責任。

2011年,南部縣人民政府在劉連長墓地附近建起了長坪山烈士陵園,陸續將南部籍烈士遷入,供後人瞻仰,如今已有1000余塊墓碑。除了烈士的墳塋,在劉連長的墓邊,還埋葬著馮煉的曾祖母等家族裏的10位成員。他們的墓碑上刻著相同的名字——紅軍烈士守墓人。

一座豐碑四代守護

“紅軍為了人民,雖倒下,仍是一座豐碑。讓子孫世代為紅軍守墓。”馮煉的曾祖母陳韓氏在彌留之際留給後代子孫的囑託,成了家族的家訓。

陳韓氏去世後的第四年,陳修坤從馮氏家族抱養了一個男孩,取名陳忠民。1971年,陳修坤去世,陳忠民繼承了養父遺志,接過為劉連長守墓的重任。2002年,陳忠民病重,臨終前,他叫回了在廣東打工的女兒、女婿,囑咐他們返鄉守墓。

在馮煉的記憶裏,父母在廣東打工那些年,家裏條件還算不錯。當同村的人還在看黑白電視的時候,她家已經有了一台彩電。可是自從馬全民聽從岳父囑託,回到長坪山守墓,日子就變得艱難。

“通往村裏的路是懸崖邊的小道,沒有自來水,全村吃水都靠自家門口的一口古井。要修房子,一磚一瓦都是靠人背,外公賣水果要挑著擔子走10公里的山路……”馮煉説,自從父母回鄉守墓,家裏的收入就很微薄了,可是,即便條件艱苦,一家人守墓的決心卻從沒動搖。

馮煉家裏有一個傳統,在過年吃團圓飯之前,要先祭天地、祭英烈、祭祖先,祭拜之後才能吃飯。那時,馮煉幾乎只有過年才能吃到肉,但外公總會先放一塊肉在劉連長墓前,這在農村稱之為“刀頭”,除此之外,還要供上水果和鮮花。從小跟著外公耳濡目染,馮煉也自然而然地將守護墳塋當成自己的家事。

在馮煉印象裏,外公陳忠民是一個“老好人”,總是做很多善事,默默無聞不求回報。2002年,陳忠民彌留之際再次叮囑馮煉的父親馬全民:“紅軍劉連長是我們家的恩人,為他守墓是上輩人定的家規,今後無論貧窮還是富有,無論身在何處,都不能忘了這一點。”那一年,馬全民和妻子馮秀瓊返回家鄉,繼續守墓,從此再沒有離開過長坪山。

2008年,劉連長的墓碑有些風化,石頭裂開,字跡也變得模糊,於是,馬全民伕婦給劉連長換了新的墓碑。碑上用紅色的大字寫著“紅軍劉連長墓”“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在劉連長墓的四個角,種上了四季常青的柏樹。

墓裏的人叫什麼名字,至今無人知曉,但馮煉一家四代人已經默默守護著他,度過了近90年。

紅色精神薪火相傳

“每一次整理墓園的時候,我都覺得是在近距離觸碰那段歷史。劉連長和許多烈士犧牲的時候都很年輕,我們似乎能達成青春之間的對話。”馮煉一邊擦拭墓碑,一邊説,自有記憶起,就一直與這座墳塋相伴。

“以前每逢寒暑假回到家,我都會和家人一起去清掃墓園。1000多個墓碑,清理到後面,前面的雜草就又長出來了。有時雜草裏面還有荊棘,父親覺得戴手套會滑,都是徒手除草,集中打理幾天,手掌和手臂都是傷口。”馮煉回憶説,這些事以前都是她外公做的,外公去世後,就輪到父親和她接手了。

2016年,馮煉大學畢業。當時幾個室友去了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發展,馮煉最終還是選擇留在長坪山。“雖然我在鄉下,但我覺得幸福感滿滿。這是我們家族的昨天,也是所有人值得銘記的昨天,烈士倒下了,仍是一座豐碑。家在這裡,我們就要世世代代守在這裡。”馮煉説。

就這樣,馮煉回到家鄉,一邊接過守墓的使命,一邊備考教師工作崗位。終於,在2017年7月底,馮煉通過筆試、面試等層層考核,成為一名小學教師。

“回到家鄉,我一邊擔負學校的教育工作,一邊查閱整理長坪山革命資料,我要把長坪山的紅色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聽。”馮煉説,長坪山的紅色故事是一本活教材。在課堂上,她時常給孩子們講當年紅軍的故事。因為父母不會説普通話,所以每當有外省的紅軍軍屬來尋親,她就是義務接待員和講解員。對於別人來説,這些歷史太遙遠,對她來説,就是家族的記憶。

“現在,我成了家族第四代守墓人,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産黨。我的家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實現了全面脫貧,還發展了生態農業和鄉村旅遊。越來越多的人來我們家族日夜守護的烈士陵園參觀。”馮煉説,“長坪山的紅色故事我講了一遍又一遍,今後,我還會為更多的人繼續講下去。”(陳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