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産業 一腔熱忱助脫貧

——記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吳娉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1-03-05 14:22:08 編輯:羅鎮 點擊:
儘管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這份榮譽,但吳娉的日常並沒有多大變化。
3月2日早上8點,石棉縣蟹螺藏族鄉,春日暖陽劃破薄霧,打在連片的李子花上,給雪白的花朵鍍上金邊,蟹螺藏族鄉副鄉長、大灣村第一書記吳娉一天的工作也由此開始。
上任兩個月,親如一家人
早上7點起床,略作收拾,她就趕往鄉政府,差不多是8點。“以前一週回家一兩次,平時基本上住在鄉上。”吳娉説。
處理了將近一個小時的日常工作,吳娉開始挨個給大灣村的楊強、王心華、李福軍三個年輕人打電話。
“心焦得很,春節過完了,他們還沒有外出務工,其中兩人還是脫貧戶,這樣下去可不行。”工作重心雖已轉移到鄉上,但在大灣村當了近3年第一書記的吳娉,仍然心繫著大灣村。
趕緊收拾完畢,吳娉拿著整理好的25項招工資訊,朝著大灣村走去。“吳書記,新年好呀。聽説你去北京了,我們專門守著電視機等著看你,大家都為你高興。”和往常不同,路過大灣村3組時,村民趙福生笑呵呵地向吳娉祝賀,吳娉也回以溫暖的笑容。
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隆重召開,黨中央、國務院表彰了1981名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吳娉是其中之一。在趙福生心中,吳娉實至名歸。
大灣村曾是省定貧困村,位於蟹螺藏族鄉東北部,少數民族人口約佔全村總人口的49.1%,是典型的傳統農耕村落。由於位置偏遠、基礎設施薄弱、村民文化程度低等原因,一度阻礙著該村的發展。脫貧攻堅開展後,大灣村的基礎設施、産業發展有了改善,該村于2016年實現村退出目標,但發展動力不足、鞏固任務繁重,仍一度困擾著大灣村。
“説到做到。吳書記給我們承諾的事情,都會想辦法解決,特別是2018年6月,我們村解放溝(小地名)突發山洪泥石流災害時,很多人都沒想到這個女娃身上能有這麼大的能量。”趙福生至今仍記得當時吳娉組織民兵隊,幫他把8頭豬抬到養殖場避險的場景。
剛接任第一書記,村裏就遭遇泥石流,村民們曾以為這個新來的女書記會就此退縮。
“我是大灣村第一書記吳娉,有什麼困難和疑問都可以跟我説”“大家現在不要太擔心,房屋損毀問題到時候政府會幫大家一起想辦法”……
雨勢稍緩的受災現場,吳娉那口普通話是那樣獨特,又那樣讓人安心。村民卻不知道,當天這位新書記的女兒正在發燒,剛拿到駕照的她為了早點趕到災害現場,還冒雨摸黑獨自開車跑山路進了村,事後她回想起來都覺得不可思議。
隨後兩個月裏,大灣村局部多次發生泥石流和洪災,也恰恰是這段時間,村民把這個天天穿著雨鞋忙前忙後的第一書記,徹底當成自己人。
打下好基礎,戶戶有産業
一上午,吳娉的腳步都沒停下,送完招工資訊,挨個叮囑到位後,她抓緊時間前往下一戶。
11點左右,來到海拔1700米處的一戶人家,吳娉關心著脫貧戶王保全一家的養豬場修建情況。
“吳書記説,我們要想點辦法鞏固産業,這樣才能過上更好的日子。”2020年,通過政府免費發放結合自行購買雞苗的方式,王保全養了300多只雞,但由於缺乏管理技術,損失了一些雞,不賺反虧,不過這並沒有打擊他的發展信心。
今年,王保全看好生豬市場行情,吳娉也認可,盡力幫助他建起了一個佔地300多平方米的養豬場。
“現在,不僅能靠著養殖業、種植業增加收入,連我和老伴兒生病都能通過新農合報銷一大部分,而且吳書記還忙前忙後幫我們跑手續、報銷。”言語中,王保全滿是感激。
因戶施策,才能將精準扶貧落到實處,第一書記吳娉以無微不至的關心,讓困難群眾的發展動力越來越足。
午飯,是在鄉政府吃的。飯桌上,吳娉一邊吃飯一邊與村幹部們討論,話題圍繞大灣村青脆李産業怎樣才能更好更快走上農旅融合發展之路進行。
大灣村黨總支書記王福華認為,該村的重建工作已于2020年基本完成,村容村貌得到較大改善,村民的精神面貌越來越好,可以在疫情結束後,多開展一些會節活動。
在王福華和其他鄉幹部看來,大灣村越變越好離不開吳娉的忙前忙後。
作為縣財政局下來的幹部,吳娉發揮工作優勢,多方爭取項目,最終將基礎設施類項目資金578萬元精準投入村內基礎設施提升工程,累計整理恢復泥石流沖毀土地50余畝、機耕道6公里、文化廣場667平方米,解決全村72戶190余人飲水難問題。
“2016年‘村摘帽’的時候,基礎設施還較為薄弱。2018年發生泥石流後,吳娉抓住災後重建機會,幫村上補齊了水電路網等基礎建設短板。”王福華説。
“基礎作支撐,産業打頭陣”,在吳娉的努力下,62萬元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到位,大灣村因此得以發展青脆李660余畝、八月瓜350余畝、高山蔬菜200余畝,實現戶戶有産業。吳娉還在村裏創新建立完善帶貧益貧機制,幫助有條件的農戶申報家庭農場,在村內引導培育新型農民經營主體,輻射帶動25戶脫貧戶增收。
“事無巨細,皆以群眾為本。”大灣村支委委員聶貴兵這樣理解群眾信服吳娉的原因。
“村民們不管大事小事都找她,核桃、青脆李上市要請她幫忙找銷路,平時要辦手續什麼的也會找她幫忙……”
“群眾事無小事,在扶貧工作中,要秉持一顆真心,回應鄉親們最真切的希望。你用心幫他們辦好的每一件小事,他們都會記在心裏。”吳娉説,能給大山裏的村民帶來變化,苦點累點都值得。
晚上10點左右,吳娉整理好一天的事情,查漏補缺,又習慣性寫起了扶貧工作日記:“脫貧不是終點,而是幸福生活的起點。大灣村要繼續做好‘文化、産業、基礎設施、黨建’幾篇大文章,努力建成城裏人嚮往的後花園……”
後記:字裏行間盡顯溫暖
再次見到吳娉,依然是記憶中的幹練、精神,説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在她的影響下,當地村民習慣將方言、藏語、普通話交替使用。
翻開吳娉2018年的扶貧工作日記,裏面記錄著她初任第一書記時的期許與心路歷程。
“6月4日,大灣村第一書記輪換工作。要儘快熟悉掌握村情,詳細掌握每戶脫貧戶的情況,加強村上的長遠規劃……”
“6月26日,淩晨5點20分,接到鄉政府辦公室電話通知,大灣村發生了泥石流……慌張中,自己開車飛奔大灣村,一路上亂石掉落,但顧不了那麼多。來到大灣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山洪泥石流侵蝕後的慘狀……還沒等我和老百姓熟悉,肩上的任務更重了。”
“7月7日,今天是週末,最近連續作戰真的有點疲倦,但是閒下來心裏卻空落落的,總想著大灣村的重建,到底該如何定位?如何重建?如何規劃?定位沒找準,還真對不起大灣村的村民啊。”
……
字裏行間,既有普通人面對突發狀況的不安和擔憂,也真實體現了一線扶貧幹部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拼勁闖勁。
事實證明,在這場接續努力的“戰鬥”中,雅安更多的“大灣村”發生了深刻變化:基礎設施在變、生活方式在變、生産方式在變,村民的精氣神也在變……(吳丹 王金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