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果一定心要狠,控制産量心不忍,才能提高優質品,帶動周邊來引領。”近日,德陽市羅江區小有名氣的“土專家”劉復東在鄉村振興工作站授課,來自附近鄉鎮的果農們認真做著筆記,台下座無虛席。
築巢引鳳 吸引人才沉下去
劉復東授課的鄉村振興工作站位於德陽市羅江區金山鎮二龍村。
2021年8月,羅江區首個區級層面的鄉村振興工作站依託于專家大院在二龍村落地成立,這個約500平方米的工作站配置多媒體遠端培訓、沙盤展示等設施,設立柑橘專家工作室、油菜專家工作室、農事話吧、展示廳等功能用房,集農業技術培訓、實踐操作路演、社會化服務、技術諮詢、産品展示等為一體,不僅成了村民休閒學習之地、返鄉人員創業服務之地,還成為了孵化産業、培育優秀農村實用人才的重要陣地。
梧桐樹栽好了,怎樣引得鳳來棲?羅江區針對鄉村人才引進,出臺《農村實用人才支援計劃實施辦法》、“黃金十條”等系列政策,設立3000萬元區級農業産業發展基金,推出授信15億元的6款“人才貸”金融服務産品,最高可貸3000萬元,同時享受10%—30%的減息優惠。
“以前都是自己貼錢引進農業專家合作,現在政府給予最高4萬元/年的補貼,我們也有底氣招引人才了。”羅江區田和柑橘公司負責人葉賢飛了解到人才新政後,便開始“招兵買馬”,柔性引進了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彭良志,中國柑橘學會研究員陳克玲等8名人才為客座專家,建成含水肥一體化系統、自動化採集土壤數據系統的高標準智慧柑橘農業1200余畝,推動了羅江晚熟柑橘産業發展。
素質提能 推動人才品質高起來
鄉村振興實踐工作站的建立破解了專家授課無場地的難題,但是針對農村實用人才開發,培訓什麼、怎麼培訓才是提升能力素質的關鍵。
“以前,我們搞農業培訓就像‘打遊擊戰’,地點不固定,資訊不暢通,受眾就有限。”劉復東在田間地頭搞了幾十年的農業培訓,對此深有感觸。“現在好了,區上成立鄉村振興人才學院,還請了專家組成教師團隊,培訓更加有針對性了,大家也聽得更有勁了。”
羅江區以鄉村振興人才學院為核心,按照“一鎮一特色産業一孵化基地”佈局建設覆蓋蔬菜、青花椒、柑橘等産業的“1+N”鄉村實用人才孵化基地,堅持因地制宜、以産定訓,創新以陣地固定化、課程系統化和培訓科學化的“三化”機制優化鄉村人才培育孵化。
為讓培訓取得實效,羅江區組建了由外聘專家、科技特派員、“田秀才”、第一書記和農技員等組成的7個技術服務團,每月深入鄉村一線開展技術服務,為老百姓“送技術、送經驗”,對評為優秀的服務團,還將給予1萬元/年的獎勵,大大提高了服務團的積極性。
“我們通過‘配菜+點單’模式開展培訓,既組織專家送課到府,又開展培訓需求調研,讓培訓對的上老百姓胃口。”羅江區農業局謝芙蓉介紹道,今年已累計培訓農村實用人才2700余人次,有效解決以往培訓“小、散、亂”的問題。
此外,羅江區還緊扣産業發展需要,牽頭農業企業與德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簽訂校企合作協議,探索出一條適合羅江的産教深度融合發展道路。
“我們成立了羅江區高素質農民素質提升中心,創新實施‘高校+協會+農戶’模式,建立‘1+N’導師制,結對幫扶40名高素質農民,有效解決新農人缺資金、缺經驗、缺技術等現實困難。”德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執行院長夏洪波説道。
産業賦能 推動振興步伐快起來
建立鄉村振興實踐工作站,不僅要實現“育才”,還要實現“育産業”的效果。
金山鎮二龍村八組村民謝英泰看著周邊不少人通過種植晚熟柑橘致了富,饞紅了眼,但由於缺乏種植技術,他一直不敢嘗試。今年村上建立了鄉村振興實踐工作站,他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種植了3畝晚熟柑橘,通過專家們手把手的傳授種植經驗和技術,今年他家增收近3萬元。
“鄉村振興實踐工作站既富‘腦袋’,又富‘口袋’,政府真是為大家辦了一件大好事。”謝英泰逢人便誇讚。
如今,金山鎮二龍村累計發展晚熟柑橘種植2200余畝,每人平均純收入達20683元。
産業發展好了,基層治理才能跟得上。羅江區按照戶分類、組定點、村收集、鎮轉運、區處理“出門五步走”模式實現生活垃圾有效處理,並開展衛生搞好、柴草堆好、畜禽管好、衣被疊好、傢具擺好、農具放好“進門六個好”衛生家庭創建活動,引導群眾愛清潔、講衛生。還以“廁污共治”推進廁所污水革命,以“共同締造”推進彩鋼棚革命和農房風貌整治,讓美麗鄉村路凈,水清,樹綠,花艷,處處村莊處處景。
如今的羅江鄉村,風景越來越秀麗,村民越幹越有幹勁,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紅火。(李明 馬安安 熊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