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中江——300年“火龍”迎新春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1-02-10 20:40:30 編輯:唐磊 點擊:
夜色中的大地上,一條色彩亮麗的遊龍從漫天花火中穿梭而來,在鼓、鈸、鑼等民間樂器激蕩聲下,騰挪躲閃、遊弋穿行、火花四濺,璀璨的“火流星”與黑暗中若隱若現的龍身交相輝映,牛年正從熱鬧喧囂中走來……

今年由於疫情防控,春節國家倡導“就地過年”。為了慰籍遊子的思鄉之情,中江縣積金鎮組織舉辦了一次舞火龍,但與往年不同的是,這次活動錄製後,以“線上”視頻的形式向中江廣大在外務工人員拜年,讓他們一解思鄉情,一起“雲”團聚。
“歲歲春節燒火龍,煙花遍地樂融融。”中江縣積金火龍不僅是一種過年民俗,一種 “非遺”傳承,一種“年味兒”的體現,更是刻在人們骨子裏的一種濃濃故土情懷,對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新一年美好的憧憬和期盼。
一條“火龍”舞動300多年
這是一座古老而靜謐的鎮子,它就是位於四川省中江縣南部的積金鎮,老地名又叫“懶板凳”,其先民大多是清初“湖廣填川”遷徙進四川的移民,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他們篤信“龍行一步,百草皆恩”,舞火龍是為了驅邪鎮災,祈求來年風雨和順,減少旱災和瘟疫。
“耍火龍有鎮火、驅邪、避瘟之功效,我們老一輩人口口相傳,每年耍了龍燈,積金場鎮就不會發生火災、瘟疫等事故。”積金火龍的傳承人雷志剛説起耍火龍的緣故,我們這裡老百姓,對火龍的熱愛深入骨髓了,積極性很高,從幾歲到八九十歲,都是火龍的“粉絲”。
 一場驚艷的雲表演
2月7日晚,夜幕籠罩,陣陣鑼鼓聲、鞭炮聲、歡呼聲響起。一條“火龍”在十幾雙大手有力舞動下,盤旋、翻騰、跳躍。只見十余個舞龍人,上身赤裸,腰間只穿一條短褲,頭戴一頂帽子。一人舞動龍珠,其餘九人舞動龍身。龍珠位於龍頭前,帶領整條龍身變幻出不同的姿態造型。
 “燒火龍”的最高潮,要數“花兒”點燃的那一刻,舞龍者在噴發的“花兒”中怡然自得,越舞越興致高漲,全然不顧流光璀璨的火星打在身上,據説,被火花濺到的舞龍人會受到龍的庇護,免受疾病、厄運的困擾。霎時,龍與煙火融于一體,映出龍騰人歡、紅紅火火的喜慶景象。
積金鎮黨委書記廖運富介紹説, “火龍”既是當地傳統技藝,更是當地人內心深處的年味記憶。為了留住這門傳統技藝,也為了讓今年不能回家的外出務工人員心有慰籍,半個月前,鎮政府組織了這次活動,重拾技藝,再現“火舞龍騰”的勝景,鎮上10多名本地和就近務工的居民積極響應參與。
一種榮譽、更是一種傳承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積金鎮的一大特色活動,火龍被列入了中江縣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並於2009年被列入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50多歲的肖高是扎龍工藝的傳承人,對於肖高來説,生活一年比一年紅火,他也一年比一年有幹勁。“我從11歲開始跟著父親製作火龍,還要繼續做下去,只要能做得動,扎到八九十歲,讓扎火龍這項技藝傳承下去,讓越來越多的人知道。” 
 “為了讓積金舞龍保護傳承,我們一方面做好“傳幫帶”工作,激勵年輕人積極參與到傳統工藝的製作,也加強宣傳管理、文明規範,我們現在的煙花生産都進行了統一的製作,提高製作‘花兒’的工藝並朝著安全和美觀的方向進一步發展。” 廖運富説,到了現在,火龍燈舞也可以作為一種觀賞性的民俗活動,表演的時間也不局限于春節期間。同時,進一步拓展積金火龍的知名度,帶動旅遊、商業發展,提高百姓收入,也讓火龍這一古老的技藝得以更好的傳承下去。
“年過得熱鬧,有味道,舞火龍對於我們來説不可缺少!”舞“龍頭”的胡軍很驕傲地説,一定要將這門技藝傳給下一代,“祖輩留下來的東西,我覺得我有責任傳承下去,是愛好也是情感之所在,錢賺得再多、走得再遠,鄉土的年味兒卻忘不了。”(徐興鏵 劉倩 肖開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