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五一技師學院、重慶財經學院等院校入駐;阿里巴巴、華為等世界500強企業集聚;龍湖、保利、金科等知名房地産紛紛紮根……圍繞“一區五城”目標定位,短短幾年時間,重慶高職城從一片荒山到一座新城,從一張白紙到一面旗幟。這塊承載著無數人夢想的職教熱土,正朝著一個生態功能更加完善,基礎設施不斷齊備的宜居宜業宜學“生態科教城”全力衝刺。
産城融合 開啟宜居新時代
站在重慶高職城的山坡上遠眺,青山環抱中,草木芬芳,箭灘河高職城段碧道景色宜人,市民李先生騎行在萬里碧道工程上,一邊是綠油油的草坪和樹叢,另一邊是開闊的灘塗,放眼望去,一河兩岸景觀一覽無余,高職城的城市之變無疑讓人欣喜。
高職城作為城市建設的主戰場和展示區,借助雲篆山、銅鑼山和箭灘河的山水優勢,堅持以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建設為引領,持續推動城市發展方式轉型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目前,高職城大道、尚文大道貫通南北,輕軌站、交通樞紐站、外環高速四通八達,交通便利;龍湖、保利、金科等知名房企相繼入駐,宜居宜業;巴川中學等優質教育資源和巴南區人民醫院點綴其中,社會化服務設施完備,形成了以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為主,集文化休閒、科研創新和配套居住功能為一體的城市新區。
“幾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蕪,但是現在,高職城常駐人口已有5萬餘人。未來5年,常住人口預計會超過25萬。”重慶高職城相關負責人説,通過8年建設,高職城早已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現了從無到有的華麗轉身。
據悉,在“十四五”規劃中,高職城的人口將達到25萬人,將按照“一半山水,一半城”的規劃,“一軸一帶兩片”的結構進行佈局。“一軸”指城市共用功能軸,沿教育大道,集聚校區與城市的綜合功能,提供商業商務、文化娛樂、體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功能。“一帶”指沿河生態景觀帶,沿箭灘河,依託濕地、水體、植被等資源,形成親水濱河空間,同時配套部分體育設施。“兩片”指圍繞南北兩個以高職教育片區、以及與配套居住功能形成的城市綜合功能片區。
産業集聚 産業“芯”城拔地而起
從泥濘小路到寬闊的柏油馬路,從蒿草鄉野到高樓林立,從河水渾濁到水清岸綠……短短幾年時間,高職城已先後為社會輸送了5萬餘名素養高、技能強的優秀畢業生,大數據産業集聚助力傳統産業提檔升級,每年創造10億元的工業增加值,為重慶市乃至西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産業結構升級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和技術支撐,一座産業“芯”城拔地崛起。
“高職城匯集職業技術教育與教育雲計算于一體,優先發展資訊技術、加工製造、新材料、節能環保、商貿物流類別專業,實現專業結構和産業的無縫對接。”重慶高職城有關負責人表示,高職城依託雲計算(大數據)産業園、中國聯通樞紐中心等重要載體,堅持特色鮮明、錯位發展,突出高端化取向。目前,高職城已經引進了天昊基因、祎翀無人機等40余家大數據項目,淘寶大學西南學院等17個項目已投運。
同時,緊緊圍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兩中心兩地”的戰略地位,高職城還與聯通、華為等大數據企業接洽,全力打造軟體與資訊服務外包基地,助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科技創新中心。未來,重慶高職城還將最大限度整合高職城內各院所、雲計算産業園、西部人才産業園等創新資源,全力打造宜業新城。預計到2025年,實現戰新産值約20億元,累計解決就業8000人。
一座活力涌動的宜居宜業宜學高品質科教新城,正展現在世人面前。
産教融合 孕育科教創新高地
重慶文化藝術職業學院是重慶唯一的公辦綜合性高等職業藝術學院,為西南地區乃至全國培養了眾多藝術人才,學校高職畢業生就業率達97%以上。高就業率在高職城的學校當中,並不鮮見。
科創研發企業為高校提供科研場景、市場研判和科研崗位,高校為企業提供人才資源和技術儲備。加強資源共用,深化産教融合,是重慶高職城産教融合發展的必然需求。近年來,高職城以培養高素質的技能人才為己任,憑藉現有的國家級公共實訓中心、華為ICT實訓基地、淘寶大學西南學院等平臺,大力推動“園區+企業+學校”校企合作平臺建設,支援高校在園區建設科技企業孵化器,已在融智學院、文化職業藝術學院建立眾創空間3家,建成3個世賽中國集訓基地,近5年來學生獲世界級技能大賽獎項24個;獲國家、市級技能大賽獎項800余項。
助推校企合作共育人才,園區學校與阿里巴巴、華為等10余家世界500強及國內知名企業深入開展校企合作,融智學院成立“京東班”,建成“TFS-未來之星”計劃在渝唯一學院;重慶五一技校建成“一帶一路”國際技能研究院。目前園區學校與80余家企業簽訂了長期合作協議,有國家級重點專業10個,市級重點特色專業28個。
作為職業教育聚集地,高職城目前已入駐9所院校,已建成投用1所本科院校、2所高職院校、4所中職院校、1所民辦中小學,園區師生3萬餘人,高職學院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95%以上,中職畢業生就業率達99%以上;金竹一小、高職城一小、高職城二小已經啟動建設。 “十四五”期間,重慶高職城還將積極引進與巴南區、重慶市主導産業相匹配的高端優質院校落戶。支援職業院校加大改擴建力度,支援在巴南高校結合重慶市産業發展建設行業學院或産業型二級學院。力爭“十四五”期間引進國內重點高等職業技術院校3所,在校學生規模達6萬人以上。(袁啟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