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團中央為全面掌握共青團參與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治理示範項目工作成效,進一步推動項目深化落實,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工作經驗,對全國30個示範項目進行了末期評估,重慶市黔江區城南街道青坪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治理示範項目獲評全國“優秀”等次!
該項目實施以來,得到了黔江區委區政府和共青團重慶市委等的高度重視、關心和支援,配備了1名高校專家為項目提供諮詢和督導,選派2名3年以上服務經驗的社會工作師,以安置點“青少年之家”為平臺,採取“團幹部+社會組織(社工)+志願者”模式,累計開展服務153場,服務20000余人次,整合愛心幫扶資源12萬餘元,聯動單位、企業、社會組織10余家,志願服務3000余小時,並創新總結探索出了共青團參與易地扶貧搬遷後續社區治理“3+5+5”特色治理服務模式。
建立“共青團+社會組織(社工)+志願者”聯動機制
充分發揮共青團組織動員和資源整合優勢,為項目多方協同機制建立組織基礎,同時注重強化社區基層團組織建設,青年團幹和骨幹培養,提升團組織綜合能力和活力。
選派專業社會組織(社工)負責項目具體運作、組織實施和示範引領,培育一批社區社會組織和整合一批轄區優秀青年社會組織聯動參與。
培養社區青年骨幹和優秀志願者協同開展服務,形成共青團引領、專業社會組織帶動、社區內生和外延志願力量協同的三方參與易地扶貧安置區後續治理聯動機制。
搭建“5+5”專業服務框架
根據搬遷群眾社區生活難適應、新身份難認同、鄰里關係難融入、福利依賴思想難轉變、留守老人及兒童難照顧等普遍化問題,採取“部門聯動、專業助推、志願協同、社會參與、群眾自助”的模式,立足搬遷群眾社區關懷、社區照顧、社區教育、社區互動、社區發展需求,以“樂學、樂居、樂和、樂善、樂業”為主題,搭建“身份融入、生活融入、文化融入、經濟融入、關係融入”5項系統服務框架,為小區居民,打造“齊心、安心、舒心、歡心、稱心”的居住環境。
依託安置區“青少年之家”常態化開展“三事分流”、社區文明生活、文化培育、鄰里互助關係、就業創業技能培訓和幫扶等活動,引導搬遷青少年及群眾積極參與社區自治、自助互助、社區關懷、社區志願、社區文化培育、家庭發展等服務,實現幫扶一批困難家庭、服務一批困境兒童青少年、培育一批青年骨幹、培育一批社區社會組織、系統探索一批富有創新的社區治理特色品牌服務內容等5項服務目標,最終創新探索形成“共青團牽頭、各方力量融合推進、青少年社會工作者專業實施、群眾自助互助參與的易地扶貧搬遷社區創新社區治理模式”。
開展“五樂·五心”專業融合服務
項目以專業社會工作服務為支撐,以搬遷群眾和青少年需求為核心,以“和諧社區、溫暖社區、美麗社區、活力社區”項目建設為導向,整合多方力量協同參與,以“五樂(樂學、樂居、樂和、樂善、樂業)·五心(齊心、安心、舒心、歡心、稱心)”為指引,通過“身份融入、生活融入、文化融入、經濟融入、關係融入”5項系統服務內容的開展,幫助安置區搬遷青少年及群眾逐步從“融入”走向“融合”,引導他們從“農民向居民”身份的平穩過渡,最終努力建成“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區治理共同體。
建立了1個安置區大學生志願服務實習實踐基地,培育了5支社區社會組織,吸納了搬遷群眾家庭青年、大學生青年志願者、安置區兒童、搬遷群眾180余人參與,聯合開展志願服務12場1000余人次。組織開展四點半課堂、週末課堂、暑期課堂、困境青少年幫扶、志願服務25場800余人次,志願服務3000余小時,服務搬遷兒童青少年9000余人次。“志願者+困境兒童”結對幫扶10對,整合幫扶資源12萬餘元。
開展黨史學習主題活動7場600余人次,成立了一支15人的“小喇叭”兒童青少年隊伍廣播站,建立了1個“兒童青少年”QQ菜園素質基地。牽頭聯合多部門開展毒品預防、青少年關愛、就業培訓、安全教育、興趣教育等服務8場530余人次。組織成立社區文化隊3支57人,引導其常態化開展社區舞蹈2000余人次。舉行“週末電影”特色主題電影播放40余場。開展普及民法典、讀書會等主題興趣服務54余場3000余人次。(王巧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