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倍子,在經濟條件不好的年代,是武陵山區的人們最喜愛尋找的“荒錢”。
然而,酉陽涂市鎮銀嶺村2組響塘壩的吳菊香回娘家創業,返鄉創業時堅持從零起步,逐步成長為技術人才,並成立專業合作社帶領大家共同致富。3年來,將這野生的“荒錢”樹栽種到荒山上,讓山頭披綠的同時又生“金”。
她就是吳菊香。原本不懂農業生産的吳菊香,返鄉創業時堅持從零起步,逐步成長為技術人才,並成立專業合作社帶領大家共同致富……近日,她分享了她的創業故事。
夢想
涂市鎮銀嶺村2組響塘壩,海拔1100多米。上世紀70年代,這裡不通公路,沒有産業,多數村民一年四季都面朝黃土背朝天,勉強解決溫飽問題,生活困難。
幼時的吳菊香也吃盡了“窮”的苦頭。那時,父母僅僅能夠讓她吃飽穿暖和上學,所以她常常挖空心思自己去賺點零花錢。“我的白鞋、好吃的零食都是摘五倍子賣了買的。”她最喜歡秋天,放學回家放下書包就進山尋找五倍子。
在吳菊香的記憶中,荒山上到處都是野生的五倍子,只要努力就可以摘到很多,背回家處理過後,趕場時去賣了換錢買日用品和糖食果餅。
“五倍子樹是我小時候的‘搖錢樹’。所以,為什麼這麼多荒山不種五倍子樹?如果把家鄉所有荒山都種上五倍子樹,肯定能産生很大的經濟效益。”吳菊香小時候就天天想,等自己長大了,一定要把家鄉的大片荒山荒坡利用起來,種上五倍子樹,一年種下可多年持續收益。
返鄉
因家鄉無産業、無門路、不通公路,為了生存,吳菊香放棄了兒時的夢想,畢業後與老鄉一起加入了打工浪潮,再過幾年又忙著結婚生子。
“掙錢真的不難。”吳菊香一家人先是在傢具廠打工,後與一位老闆合夥開了一家大型傢具廠,但由於多種原因,傢具廠的盈利從多到少,規模也逐漸變小。
2019年初,桃花源街道組織在外務工人員開會,動員農民工返鄉創業,會後發放了一個由縣供銷社編發的創業手冊。
看著手裏的創業手冊,吳菊香想著家中父母已老,孩子需要穩定的生活,回鄉確實該提上議事日程。但是,回來幹什麼呢?一籌莫展之際,吳菊香憶起少年時“創收”的經歷:“五倍子!”她眼前一亮,覺得這東西好,感覺沒有賣不出去的時候,而且投資少,回報高。
“誰來管?”“我來。”“你能吃苦?”“我能。”確定發展項目後,吳菊香多次打電話給縣供銷社專門負責五倍子産業的工作人員鄧連波。
“剛好等了一週,鄧連波就聯繫了我。”吳菊香説,那天鄧連波專門開車到銀嶺村為她選擇了發展五倍子的地方。
創業
什麼都不懂的吳菊香可謂從零起步。她雖出生農村,卻完全不懂農事,連什麼時候下種、除草、施肥都不知道。
“你完全是拿錢往荒草裏甩。”剛流轉土地時,好多村民都覺得她是拿錢瞎折騰,根本不相信她能做成産業。
“我就要證明給他們看!”面對外界的質疑,吳菊香沒有反駁,只在心裏暗暗發誓。為了儘快擺脫“小白”狀態,她堅持每一道工序都按照科學要求操作,經常向鄧連波請教。
“種好五倍子,三要素必不可少:倍林、苔蘚、倍蚜蟲。”吳菊香説,沒有倍林,長不出苔蘚,倍蚜蟲也無法寄生結果;沒有苔蘚,生不了倍蚜蟲。她首先需要掌握的就是培養倍蚜蟲的技術。“這看似簡單,實則很難。”鄧連波給了她一張能培育倍蚜蟲的苔蘚圖片,叫她去山上找,可苔蘚在銀嶺這地方有100多種,看多了,都非常相似,實在分辨不出,吳菊香看到相似的苔蘚就發照片給鄧連波看。跑了許多天,也跑了許多地方,她才終於找到需要的苔蘚。
“以前,就知道摘點野生五倍子換油鹽錢,不知道還能搞成産業掙大錢,其根源還是我們不懂科學種植。”如今,吳菊香的五倍子基地已成規模,産量是野生五倍子的10倍以上,她也掌握了培養倍蚜蟲的技術。
追求
五倍子,又名百蟲倉、百藥煎,為同翅目蚜蟲科的角倍蚜或倍蛋蚜雌蟲,寄生於漆樹科鹽膚木及其同屬其他植物的嫩葉或葉柄,刺傷而生成一種囊狀聚生物蟲癭,經烘焙乾燥後所得。
吳菊香説,五倍子本身是天然的著色劑,可提煉單寧酸,是皮革鞣制的重要原料。經過深加工後,廣泛應用於生物醫藥、食品加工、工業製造、航空航太、晶片製造等領域,種植五倍子前景廣闊。
2019年,吳菊香成立了酉陽縣倍垣五倍子種植專業合作社,採用“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展五倍子産業,由合作社統一供苗、統一技術、統一育蟲、統一管理、統一收購。3年來,該專業合作社共吸納銀嶺村32戶農戶入社,建成五倍子基地300余畝,人工培育蘚圃1500平方米。
今年,吳菊香在基地挂放了蚜蟲,預計采收五倍子20余噸,蚜蟲苔蘚培育基地預計生産倍蚜蟲8∽10萬袋,可實現産值60余萬元。
“五倍子實現了我的致富夢,也將逐漸成為銀嶺村的龍頭産業。”吳菊香説,未來她還要讓更多的五倍子樹綠滿娘家的山頭荒地,繼續帶領村民做大做強五倍子産業,讓荒山披綠生“金”,讓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高紹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