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聊城支農專家“組團式”為彭水農業産業發展傳經送寶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1-10-13 17:00:49編輯:渝軒
三年來,“組團式”魯渝協作聊城支農專家在彭水共計35人次,他們深入田間、地頭、村頭,通過現場調研、技術培訓、技術服務、引進産業等方式,指導當地農民群眾科學種養,提高種養水準,增強農民致富能力,為彭水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組團”調研共謀轉型升級
“魚塘基礎條件差,不適合大規模養殖,可以進行工廠化養殖建設,打造集養殖、觀賞為一體的現代化養殖基地。”9月26日,在太原鎮花園村魚塘基地,山東省聊城市東阿縣農技指導員宗兆良和王強正與花園村支部書記姚華洋一起討論如何實施魚塘項目規劃。
今年7月,13名魯渝協作聊城農技指導員來彭支農,分別在高谷鎮、太原鎮、桑柘鎮等七個鄉鎮和縣農技推廣中心開展工作,自到崗以來,工作隊對當地産業進行了全面調研。
宗兆良被派駐到了太原鎮,他説:“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大家做的首要工作就是調研,走村串戶,到種植合作社、養殖合作社現場調研,做到底數清、情況明,發現問題及時交流,結合聊城産業共謀轉型升級。”
除完成所在地工作外,工作隊還“組團”到部分鄉鎮進行産業調研,解決實際問題,為當地産業發展建言獻策。
7月27日至30日,由王光祿、麼傳訓、宗兆良、侯秋菊、周莉五位農技指導員“組團式”對太原鎮4個村進行全産業調研,形成了《重慶市彭水縣太原鎮産業發展調研報告》,針對太原鎮的種植、畜禽養殖、水産、農旅融合發展等産業項目的現狀、發展優勢、存在問題及發展趨勢深刻分析,為太原鎮鄉村産業振興建言獻策。
“農技指導員通過幾次調研之後,圍繞魚塘基礎設施的提檔升級形成了一個規劃方案,其中有凈化池、觀賞池、釣魚池,到時候我們的村集體經濟收入將在現在的基礎上提升十倍。”姚華洋説。
針對太原鎮冷水資源及其他優勢,起草《彭水縣太原鎮冷水魚産業發展規劃》(2021年--2025年);針對太原鎮水産業規模化、集約化、工廠化等現代漁業水準發展較低,起草《太原鎮漁業提升建設工程項目》項目建議書,目前太原鎮正在向縣有關部門積極申報,爭取項目落地。
技術指導助推産業發展
魯渝協作以來,連續在彭工作三年的有3人,派駐高谷鎮的農技指導員李桂紅就是其中之一,從事33年農業工作的她主要負責技術服務和培訓。
“大豆要在剛開花的時間用控旺劑控一下,讓它長得稍微慢一點,達到控旺壯桿、保花保莢的作用,大豆也就不容易倒伏了。”
“紅薯不要直接把紅薯藤去掉,過早的掐掉紅薯藤,紅薯長不出來,産量自然而然也上不去。”
9月25日,看到李桂紅時,她正在地頭與村民交流,指導村民如何科學種植大豆和紅薯才能使其增産,讓村民們增收。
高谷鎮獅子社區居民代朝秀樂呵呵地説:“李老師是老熟人了,她經常來村裏給我們講解種植技術,我們有不懂的問題也常問她,她都耐心地給我們解釋。”
2019年,李桂紅在下村調研時崴傷腳造成骨裂,不得不返回山東休養,第二年她依舊積極報名參加,今年53歲的她仍工作在一線。三年時間,她走遍了彭水十幾個鄉鎮,鬱山鎮、黃家鎮、高谷鎮都遍佈了她的足跡。
剛來彭水的時候,李桂紅非常不習慣,與老百姓交流雙方都聽不懂,只能用手邊比劃邊説。如今,她成了村民口中的老熟人,碰到還能一起拉家常。
“開展技術指導也遇到了很多困難,雖然很多農作物和我們那裏一樣,比如玉米、甘薯、花生、大豆、油菜、葡萄、梨等,但由於當地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不同,其栽培管理模式也大相徑庭,推廣新的種植技術,老百姓的思想接受比較緩慢,只能慢慢做工作。”李桂紅説。
當談到明年如何打算時,李桂紅介紹,“如果明年有機會我還要來,幹了30多年農業,希望可以給老百姓多講點東西,做點力所能及的貢獻。”
李桂紅只是魯渝協作中開展支農工作中的一個縮影。
據了解,除了提供技術指導服務,積極推進肥水一體化、無土栽培、立體養殖等先進技術外,工作隊還重點針對彭水大田高産栽培、病蟲防治、淡水養殖、蔬菜栽培等專業知識進行培訓和現場指導,其中技術培訓200余人、技術指導1000余人。
“我們團隊的主要工作就是針對當地現有的産業進行指導,比如蔬菜種植、淡水養殖以及旅遊發展,我們對其進行了全方位的調研和技術指導。”山東聊城來彭支農隊隊長王光祿説到,鄉村振興首先是産業振興,作為技術人員,就是把當地的産業和聊城産業進行溝通、銜接,助推當地的産業提檔升級。
産業引進實現效益雙贏
走進太原鎮區陽村“魯渝協作”東阿黃河鯉、高唐錦鯉養殖試驗基地,映入眼簾的是一群群大小不一、色彩鮮艷的魚兒在水池裏游來游去,有的在覓食,有的在嬉戲。
一打聽,原來這是山東來的品種,一種是東阿黃河鯉,可以食用;一種是高唐錦鯉,只能觀賞。
農技指導員宗兆良和王強派駐太原鎮之後,通過前期的調研,圍繞“太原鎮冷水魚”品牌主線,因地制宜進行産業佈局,以生態高效品牌漁業為重點,結合當地水資源優勢,今年8月從東阿縣和高唐縣引進1500尾黃河鯉魚和500尾錦鯉,成立“東阿黃河鯉魚、高唐錦鯉養殖試驗基地”,將水産品、漁業、農業、旅遊業結合起來,實現社會經濟效益雙贏。
“太原鎮自然氣候、技術優勢、冷水源資源都比較好,我們便發揮聊城市的一個水産特色,把東阿黃河鯉和高唐錦鯉引到太原,滿足人民的舌尖需求和精神需求。”宗兆良介紹,在雙方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下,目前魚種長勢良好,標誌著聊城漁業的兩大優勢品種在彭水縣成功落戶。
不僅引進新品種,支農專家還在技術培訓、新品種推廣、水産品精深加工方面下功夫,構建“科、種、養、加、銷、遊”一體化産業鏈,增加産業附加值,極大促進冷水魚産業持續健康發展。
太原鎮區陽駐村第一書記楊聰介紹,“我們以前主要是養殖的鱘魚,引進錦鯉和黃河鯉,增加了我們的品種,而且農技專家在技術上給予我們很大的指導,對我們做亮冷水魚這張名片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除了東阿黃河鯉、高唐錦鯉,工作隊還根據鬱山鎮種植紅薯的優勢,引進了煙薯25特色産業,針對桑柘鎮種植長茄的單一性,從華盛農業集團引進兩個高山圓茄品種,分別採取大拱棚和露地兩種模式試種,目前拱棚試種工作正在進行。
“産業引進,貴在因地制宜、凸顯特色。‘因地制宜’就是把彭水自身優勢發揮好;‘凸顯特色’就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人特我精,通過聊城優勢産業的引進,進一步凸顯彭水産業特色,提高生産力水準,降低勞動成本,增強市場競爭力,實現社會經濟效益雙贏。”山東聊城來彭支農隊隊長王光祿這樣説。(冉江陵 任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