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8月以來,我省氣象部門通過四川省氣象智慧網格運作平臺已成功預報三輪區域性暴雨—— “超級大腦”讓風雲“可測”

來源:四川日報 時間:2020-08-25 09:16:01編輯:劉婷婷
8月23日15時50分左右,省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呂學東確認了即將發佈的暴雨藍色預警內容。在面向公眾發佈的同時,也通過專門渠道及時發送到省政府有關決策部門,將為強降雨相關地區預防地質災害、提前轉移避險人群提供重要決策依據。
約200字、一張24小時降水落區圖——看起來簡單的一頁電子文檔,其實是許多資料數據經過複雜的電腦處理後,再由預報員人工修正的結果。
天有不測風雲,天氣預報如何做到“準確”?發佈暴雨預警資訊的決定背後有著怎樣的玄機?氣象災害預警資訊在基層防汛中如何發揮作用?所有答案,都藏在氣象工作者的“超級大腦”中。
給大氣“照CT”,無人區也能預知降雨量
進入8月以來,全省氣象部門已成功預報了三輪區域性降雨天氣過程。據統計,僅8月10日至18日兩輪區域性暴雨期間,省、市、縣三級氣象部門共發佈暴雨預警資訊300余條。
“以前預報天氣靠手寫,我們只能作面上的定性預報,無法具體判斷降雨量。現在利用先進的數值預報模式和智慧網格運作平臺,氣象工作者就好比給大氣‘照CT’,可以對空氣和雲層進行解剖、掃描、分析和時間推導,這就為我們在全省範圍開展定量預報提供了可能。”省氣象臺臺長馮漢中説。
四川省氣象智慧網格運作平臺把四川從平面上劃分為許多個“5千米×5千米”的網格,每個網格擁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地形、地貌、溫度、氣壓、濕度等基礎數據。每天,來自全省2800余個氣象觀測站的地面實時觀測資料,以及數值預報模式資料被傳送到平臺上,按照天氣預報員的指令進行計算加工、分析處理,從而推算出每個網格在不同時間點上的氣溫、降水、風速、風向等數值。這些數值疊加在地圖上,就能自動生成天氣預報預警圖形,並對圖形進行文字描述。
對氣象工作者來説,這個運作平臺就是他們的“超級大腦”,可以高速處理龐大的數據資料。它一方面實現了各類氣象資料在省、市、縣三級氣象部門實時共用,另一方面,各級各地氣象部門又可以結合本地特點,獨立應用不同的平臺功能,互不干擾。
“通過這個平臺的計算,我們能對所有網格點的天氣作出預測,包括山地、森林等無人區。而在此之前,我們只能對一些氣象基準站的天氣進行單點預報。”一位預報員告訴記者。
一條未發出預警背後的“定制款”模型
“過程好像要提前了!”8月14日8時,剛接班的成都市氣象局首席預報員發現大氣環流形勢調整比預計的快,新一輪暴雨很可能提前來襲。是否馬上發佈暴雨預警?10時召開的成都市氣象臺內部會商中,出現了意見分歧。
經過反覆會商,成都市氣象臺最終決定:考慮當晚強降雨落區範圍較小、持續時間不長、致災性小,暫不公開發佈預警。
在防汛關鍵時刻,成都市氣象臺的信心來自成都市氣象局近年來開展的預報技術攻關。
從去年5月開始,成都市氣象局災害性天氣預報團隊針對暴雨強度和落區預報進行技術攻關。他們逐一分析2004年-2019年汛期的暴雨個例,總結出6月-9月各月的暴雨關注點、起報條件、量級及落區等重要資訊,建立了本地化的暴雨概念模型。
“如果説通用暴雨概念模型是一件均碼衣服,本地化後的暴雨概念模型就相當於定制款,更加符合成都的地理環境,具有分類特徵和預報思路等‘硬核’,可直接為預報做參考。”成都市氣象局首席預報員張葵解釋。
經過近20年實踐、總結,成都市氣象臺還形成了一套天氣預報的“法寶”——潰變圖。潰變圖能捕捉到常規天氣圖、溫度對數壓力圖上“丟失”的災害性天氣關鍵資訊,比如有利於強降雨産生的“超低溫”資訊等,為災害性天氣的預報提供重要參考。
今年汛期,成都市氣象臺在實踐中不斷對本地化方法進行總結和優化。在8月10日至18日的兩輪強降水天氣過程中,預報員運用預報技術攻關成果作出的天氣預報,與實際雨量、落區等基本一致。
一條地災氣象預警資訊幫助村民成功避險
8月16日清晨,由於江油市氣象局提前發出了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資訊,雁門鎮敬元村7名受山體滑塌威脅的村民提前3個小時全部安全撤離。
“氣象部門發出的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就是‘發令槍’,幫助我們成功避險。”事後,參與排查的工作人員説。
近年來,四川省氣象局聯合四川省自然資源廳,共同開發了四川省地質災害氣象預警系統。依託這個系統,8月15日下午,江油市氣象局同時發佈了暴雨黃色預警和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明確指出市內沿龍門山一帶發生地質災害氣象風險等級很高,山洪易發區域應提前組織避險轉移。8月16日2時,江油市氣象局將暴雨橙色預警信號升級為暴雨紅色預警信號,再次提出“立即轉移地質災害危險地帶人員”的對策建議。
接到預警短信後,雁門鎮黨委政府連夜組織對全鎮56個地災隱患點進行拉網式排查,及時發現了敬元村山體的巨大危險。
今年入汛以來,綿陽市氣象局通過該系統已累計製作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32期。(王悅 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