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壩州九寨溝縣與甘肅省文縣交界處,有一條入川咽喉,叫柴門關。
在唐朝時,柴門關就是扶州(今四川松潘)入蜀必經要道,關前峭壁至今還保留著“秦川鎖鑰”,以及清雍正皇帝刻下的“秦蜀交界”的字樣。
朱玉成是九寨溝縣郭元鄉青龍村村民,他的微信網名叫“秦蜀文化夢”,“意思是現在柴門關遺址得到保護、挖掘了,而且景區還打造出去了,遊客進來了,我的夢想也就實現了。”朱玉成很開心。
2012年,青龍村開山修路,再加上年久失修,刻有“秦川鎖鑰”字樣的大石頭垮掉了一部分。朱玉成在河道裏和山腳下一點一點去找,最終找回了9塊刻有文字的石頭碎片,其中就包括有“鎖”字的半邊石塊。
引來更大的變化,源於挂在青龍村村口老楊槐樹上的一塊小木牌。2014年,朱玉成用毛筆寫了呼籲關心重視柴門關,加強遺址保護、維修的小木牌,挂在村口樹上。“那時很多村民都不理解,誰會去關心‘秦川鎖鑰’是什麼,都覺得我很傻。”朱玉成説,“後來,恰巧遇到了九寨溝縣委政府領導到柴門關調研,看到村口的這塊木牌,在了解了柴門關的故事後,當即拍板撥付100萬元對柴門關進行修繕、保護和打造。”
2006年,在柴門關遺址發現了一塊約3米長、2米寬的石碑,上面記錄了守關卡軍事編制等情況,碑刻上還發現了兩枚古時的印章。現在,這裡已成為阿壩州文物保護單位。
之後,青龍村又獲得了300余萬元的專項資金,用於柴門關整體風貌打造。
為了宣傳打造柴門關,朱玉成編寫了《十唱柴門關》。朱玉成説,現在這首歌大部分青龍村村民都會唱。它是這樣寫道:“一唱咱們柴門關,位置險要鎮甘川。一將把關鳥難進,秦蜀鎖鑰美名傳。二唱咱們柴門關,絕壁棧道飛天險。上有懸崖猿猴叫,下有大河浪沖天……”
通過打造和宣傳,柴門關漸漸“熱”起來了。
據郭元鄉副鄉長劉啟明介紹,截止十月黃金周,柴門關已接待遊客5300余人,其中週末遊最多。
來了遊客,必然少不了“吃”。
青龍村村民朱小軍抓住機遇,成為了青龍村第一批自發開農家樂的村民,“從今年4月開張以來,幾乎天天都有人來我家吃柴火雞,到現在收入就有了四五萬。”除了餐廳外,朱小軍的農家樂還包含兩個房間以及茶樓。朱曉軍説,“接待過最遠的遊客是浙江沿海一帶的,他們都是來看我們村的柴門關。”
“下一步,村子要把通村的‘茶馬古道’開發成“馬車路”,拓寬旅遊收入。以後遊客要到柴門關,就可以體驗坐馬車進來,通過險要的地勢,可以讓遊客沉浸式地感受邊關文化,形成感官上的享受。”劉啟明表示,我們將以創建3A級景區為目標,抓住鄉村振興發展機遇,大力發展旅遊産業,讓更多的村民吃上“旅遊飯”。(謝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