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黑的眸子,彎彎的眉毛,溫婉的目光,即便戴著醫用口罩,也能感覺到她臉上有著粲然的笑容。但是明顯的,眼睛裏有許多疲憊。
2月1日,在眉山市東坡區某應急留觀點,眉山市人大代表、東坡區疾控中心傳染病防治科科長董敏剛寫完一個流行病學調查報告,準備上報審定。
從1月19日開始投入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戰“疫”以來,她就沒有和家人團聚過。
早發現,早隔離,早報告,早診斷,早治療,這是目前在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戰役上的關鍵所在,而包括董敏在內的東坡區疾控人,不像醫院裏負責救治病人的醫護人員那麼引人注目,但他們是這場戰役的精準打擊力量,必須在第一時間到現場開展流行病學調查,最大限度鎖定與病例的密切接觸者範圍。
他們,和東坡區許許多多幹部一樣,是抗擊疫情戰線上的“隱形戰士”。
爭分奪秒的“福爾摩斯”
為了控制病毒擴散,讓患者儘快確診,密切接觸者更快地被找到,董敏和同事必須爭分奪秒與時間賽跑。
董敏的主要任務是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幾號開始發燒?”“有沒有去過武漢?”“在家接觸了什麼人?”……一個一個問題問下來,一個病例可能就要花兩三個小時。而且,這需要直接與病人面對面,仔細詢問病人發病前後去過哪些地方、坐過什麼交通工具、接觸過哪些人、整個發病過程和就醫情況。
這是疫情防控的“大後方”,需要詳盡而且準確的“大數據”,因此不能放過任何一個可疑環節。
調查結束後,又要馬不停蹄地詳細記錄調查情況,結合病史進行判斷,寫具體的流行病學調查報告,歸納完善病例個案調查表並錄入系統,向上級疾控中心報告完成2小時內三級審核工作等。
對密切接觸者的排查追蹤管理,還要董敏和同事成為“福爾摩斯。
根據患者提供的線索,董敏和同事要在第一時間內,一個接一個地找到跟病人有過近距離接觸的所有人員,包括患者的家人,與患者搭乘同一航班或同一動車的人員,患者接觸過的計程車司機、賓館服務員、餐廳服務員、導遊等等。有時雖只有一位患者,卻要排查密切接觸者幾十甚至上百人。
1月27日,大年初三淩晨3:00,董敏和同事在東坡區一家醫院剛剛結束一個流行病學調查,準備回家休息。突然,一個電話又來了,通知到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眉山醫院進行流行病學調查。來不及喝一口水,董敏馬上和同事拿著衛生應急箱又出發。
等這一切都忙完後回到住處,已經早上6點了。董敏簡單洗漱後,又開始去上班。
當夜被調查的病人,很快被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相關工作按照預案,又迅速鋪開。
用心良苦的“狠心”母親
每天深夜忙完工作,董敏就回到離單位最近的一處舊房子簡單住下,第二天一早又趕往上班。
1月27日早上,到了單位兩個小時後,董敏又接到電話。這次,是家人打來的。
“蹬蹬摔了一跤,摔慘了,手估計骨折了,馬上要去醫院拍片子……”“媽媽,媽媽,我好痛,你好久回來……”電話那頭,還有5歲兒子的哭喊聲。
“我走不了,你們帶娃兒去醫院治療就是了。蹬蹬,你是一個小男子漢,媽媽要工作,所以你要堅強一點……”鼻子一酸,董敏迅速挂斷了電話。
這樣連軸轉,累不累?董敏説,可能因為工作時太忙了,真沒覺得累,還覺得精神飽滿。只是背依靠在座椅上時,不到2分鐘,她就可以睡著。
驀然低頭,有淚落下。
每每談到兒子時,董敏就會忍不住紅了眼眶,眼淚大顆大顆地從眼眶滑落到醫用口罩上。雖然在同一個城區,也相距不過3公里,但是董敏卻已經10多天都沒有見過兒子了。這還是兒子自出生以來第一次與她分離這麼長的時間。
每晚回到住處,翻看著手機裏兒子唱歌的視頻,董敏哭了又笑,笑了又哭。
“不是我真的‘狠心’,一則本來我每天都非常忙,確實沒有時間;二則我在危險的‘一線’,家人也有擔憂。”董敏説,現在的不見是為了以後更好地相見。
“我相信兒子會理解我,現在的我也是在給孩子樹立榜樣。”董敏説,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戰“疫”中,最關鍵的環節是診斷、救治、流行病學調查、密切接觸者隔離和被污染環境消毒。在這五個環節中,除了救治環節由臨床醫生承擔外,其餘四個環節均由疾控人員負責。“大家都是一樣的辛苦。”
從2009年開始參加工作起,董敏就在傳染病防治科一幹就快11年。這是一個衛生應急任務很重的工作,是在危險的“一線”。
“每個工作都需要有人來幹,既然幹了,就要幹好!不只是我,我相信每個東坡醫務工作者都是這樣的。”11年來,董敏“衝鋒”一線,認真對待每個問詢調查,認真撰寫每份上報報告。
“健康所繫,性命相托,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我們所有在平凡健康服務崗位上的工作者,都必須當好東坡區的健康‘守門人’!”東坡區衛健局局長吳靜表示。(常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