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富順:用“教育”照亮大山學子“出山路”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0-07-22 09:48:17編輯:廖俊霖
“精準扶貧,教育先行”,教育扶貧是助力貧困地區拔除窮根的關鍵。2018年6月,自貢市富順縣選派40名幹部深入涼山開展幫扶工作,其中教育系統就有7名。他們用心用情,教書育人,為大山的學子照亮“出山路”。
富順縣板橋鎮中和九年制學校派駐鹽源縣長柏鄉小學教師易君
兩赴涼山,教書育人,易君從中師畢業從事教育工作20年。在2017年他主動報名到涼山州德昌縣支教,正是這次經歷,讓他對涼山産生了深厚感情。2018年6月,本該是他結束支教的日子,但他再次主動請纓,參加到組織部選派的援彝脫貧攻堅工作中,又一次來到了大涼山。有了之前的經歷,他很快融入當地生活和工作,在三尺講臺上,盡心盡力傳授學生知識。同時,他還認真完成了學校分配的走訪、幫扶任務;協助鄉政府走訪排查,完善軟體資料。每每看到孩子們對知識渴求的眼神,他總説:“雖然我一個人的力量很渺小,但正是因為有千千萬萬個這樣的我,站在這三尺講臺上,滿足了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求,才能讓更多大山深處的孩子通過努力學習走出大山。”
富順縣華英實驗學校派駐鹽源縣瀘沽湖鎮小學教師黃學先
情係瀘沽湖,漫漫支教路,黃學先用自己的教育理念改變著學生和部分老師。她堅信:學生學習的重點是培養學習興趣,只要孩子們有了興趣,就會主動學習。在教學過程中,她善於用激勵機製表揚鼓勵學生,帶著孩子們上喜歡的體育課,把數學內容溶于體育課中,做到了學科完美整合。同時,她還經常在網上購買“你真棒”“有進步”等印章、鉛筆、獎狀、小玩具等獎勵學生。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師生和家長的共同努力下,她所帶的班級學風濃、班風正,學生積極陽光愛發言。在期末測試中,他們班語文、數學、英語平均成績都是全年級最高,年級總分一二名也都在他們班級。

富順縣華英實驗學校派駐鹽源縣瀘沽湖鎮小學教師黃學先
黃學先關心的不只是學生成績,對孩子的成長環境和家庭條件也格外上心。此外,還定期進行家訪,了解班上每個學生的情況。針對學生學習和生活條件差的問題,她還聯繫到成都一個公益基金會,給每個學生配備了一個書包,十支筆,還給部分家庭困難的孩子募捐了衣服。週末,她經常去學生家裏與學生同學習、同勞動,體驗學生的生活。支教工作雖然很辛苦,但學生的學習進步了,也讓她特別滿足。
富順第二中學校派駐鹽源縣衛城初級中學教師王文學
夏天不知冬天的寒冷,現在終日飽暖的年輕人也很少知道過去貧窮寒冷的滋味了。王文學來到大涼山,看到這裡的孩子在零下幾度卻依然只穿著兩件單薄的衣服,在寒風中瑟瑟發抖。作為園丁,他看到自己的花朵遭受這樣的摧殘,內心有種説不出的滋味。於是,他率先把自己家中大半新的冬衣快遞了過來,同時還動員親戚、朋友、同事捐助衣服,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先後十多批次共計募捐到300余件衣物被寄到了涼山。但是讓他印象最為深刻的,還是送衣服到貧困戶楊大姐家途中發生的故事。楊大姐家住在大山深處,山高路險,公路蜿蜒曲折,一邊靠著大山,一邊緊挨懸崖,短短十公里的山路,他們開車硬是花了接近一個小時,下車後他們還要步行兩公里才能到達。在步行途中,他們看到了兩個四五歲的小女孩在玩沙,頭髮捲曲,衣服又爛又臟,臉上和身上都是沙,但眼睛裏始終透著靈氣。

富順第二中學校派駐鹽源縣衛城初級中學教師王文學
看到孩子們的如此條件,他便去這兩個孩子家裏看看,來到兩個孩子家裏,隨行的崔老師用彝族語言跟奶奶説明來意,奶奶和家人顯得格外地高興。奶奶説因為家裏窮,小女孩的父母都到城裏去打工了,孩子們就和爺爺奶奶在一起,村子裏也沒有幼兒園,就在家玩耍。王學文老師從一件衣服裏選出了幾件,給兩個孩子換上,看著兩個孩子臉上露出的燦爛笑容,他的心始終是緊緊地揪著。
臨別時,奶奶拉著他的手,聲音哽咽地不停地説著什麼。奶奶又要送蘋果、梨子給他,都被他婉言謝絕。當車遠去時,奶奶和家人仍在向他們揮手。他深知:大山深處的孩子要想飛出大山,必須要裝上教育的翅膀,雖然自己做的工作微不足道,但正是這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讓孩子的羽翼逐漸豐滿,也堅信只要孩子們肯努力,總有一天能飛出大山。
富順縣龍萬鄉九年制學校派駐鹽源縣衛城初級中學教師陳丹
以責任書寫芳華,用青春堅守初心。2018年6月,陳丹懷揣教育夢想踏上鹽源這片熱土,自此,她便一直堅守在這深度貧困縣的民族教育戰線上,她更從中領悟到“人類靈魂工程師”所蘊含的意義。“馬小東同學最近表現得越來越好了,遵守紀律,上課專心認真,點滴進步讓人心生喜悅。”“楊阿幾同學近來食欲銳減,上課眼神飄忽,要格外關注,與之談心。”……這是她筆電裏寫下的工作日誌,在她筆電裏記著和每個孩子的故事。地處於深度貧困地區的孩子,基礎差,起點低,對於學習幾乎沒有興趣——這就是她來到鹽源縣衛城中學面臨的現狀。

富順縣龍萬鄉九年制學校派駐鹽源縣衛城初級中學教師陳丹
如何提高孩子們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們在知識的世界裏遨遊,就成為了亟待解決的問題。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她發現孩子們雖然不愛學習,但是好勝心強,而且對於喜歡的老師有極強的“向師性”。她抓住孩子們的好勝心理,在每一次測驗後,都會發上一個代表榮譽的筆電。每次看到孩子們的成績提升了,都會毫不吝嗇地讚美。有一個孩子因為家庭變故,整日鬱鬱寡歡,成績直線下降,而且隨時可能輟學打工。
得知情況後,她細緻開導孩子,耐心鼓勵,最終讓孩子敞開心扉,痛痛快快地抱著她哭了一場,從此打消了輟學的念頭。她總是説:“我也是農村娃,深切地感受到教育對一個人,對一個家庭的意義。我們處於民族地區,擔負著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任。能為來自農村的每一位懷揣夢想的孩子插上有力的翅膀,是一件多麼榮幸的事情。”而她,正是用青春與奮鬥詮釋著這一份對孩子的熱愛和對教育的忠誠。(樊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