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武鎮尤安村群眾在家風廊拉家常(圖/范宇)
在老舊院落遍佈的老城區,已完成6個老舊院落改造的成都簡陽市簡城街道金水街社區,老小區換了新顏,老鄰居品著新生活,社區治理帶來的變化顯而易見。
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是全市社區發展治理的落腳點。簡陽市委社治委有關負責人説:“簡陽始終堅持發展與治理相結合,積極構建‘一核多元’的社區治理模式,探索建立黨組織領導下的自治組織、經濟組織、監督組織、社會組織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的農村基層治理模式和居委會、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社會組織多方協作的城市社區治理機制,努力回應群眾關切,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經濟發展。”
社區治理的溫度就是城市發展的活力。近年來,隨著社區治理的成效持續彰顯,城市發展變化日新月異,“一核多元”城鄉社區發展治理模式,正引領簡陽朝著成都東部區域中心城市的壯闊征程奮勇前行。
群眾的感受是社區治理成效的檢驗尺規
走進金水街社區交達佳苑,三五居民正在有序整潔的小區中拉著家常,不時傳來陣陣歡聲笑語。這樣的美好畫面,在過去,居民們不敢奢望。
交達佳苑建於上世紀90年代,30多年曆史過去了,衛生環境差、管理無序、違章搭建、安全隱憂等問題,一度成為小區居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攔路虎”。交達佳苑院落管理委員會主任付文勳回憶道,改造前,小區的下水道經常堵,一堵就污水橫流,臭氣熏天,居民們苦不堪言。
改變,從“轉觀念”“除頑疾”開始。
“改不改群眾説了算,怎麼改群眾説了算。”金水街社區黨委書記張梅説,社區黨員幹部多次下沉到交達佳苑傾聽群眾的心聲、收集群眾的意見。“改”的聲音是主流,“不改”的聲音亦不乏有之。最讓社區黨委頭疼的是在歷史中形成的三處違章搭建。張梅説,當事居民最初很反對,但經過金水街社區黨委反覆講政策,居委會、院落管理委員會、業主委員會反覆做工作,加之黨員志願者和老鄰居“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當事居民的“思想頑疾”終於被“根除”,交達佳苑改造序幕拉開。
付文勳坦言道,改造順利實施得益於以基層黨組織為核心,居委會、院落管理委員會、業主委員會、物管公司等多元主體參與的基層治理實踐。對小區公共設施進行改造提升,對排水系統進行提標升級,對小區地面進行黑化,對停車位進行規範,對小區風貌進行重塑,交達佳苑由原來的“三無院落”變為了有組織、有門衛、有物業管理的規範院落。在院落管理委員會牽頭組織下,小區居民紛紛加入到了加裝電梯的隊伍中來,小區內四個單元的電梯順利加裝。在這個小區住了20餘年的付文勳高興地説:“這裡面住了不少老年人,有了電梯之後,大家的生活方便多了。”
交達佳苑的成功實踐,起到了很好的引領示範效應,金水街社區乃至整個老城區其他老舊院落的改造水到渠成。簡陽市委社治委有關負責人説:“全市目前已改造老舊院落46個,老城區品質和群眾獲得感持續提升。”
社區治理的成色最終取決於發展的活力
城市變化和群眾獲得感,是社區治理成效的檢驗尺規。在簡陽市委主要負責人看來,社區治理的成色最終取決於發展的活力,只有把社區的治理和發展有機統一起來,才能在發展的過程中讓人民群眾參與、讓人民群眾受益。
前些年,青龍鎮聯合村以耕種傳統農作物水稻、玉米為主,村裏的年輕勞動力外出居多,面臨著“領村無人”“治理無方”“發展無門”的難題和困境。聯合村將黨組織建設作為加強治理、推動發展的關鍵之舉,建立黨組織10余個,組建“黨員先鋒隊”12支,廣泛發動鄉賢參與社區治理、共謀發展。同時,充分尊重村民意願,在資金私用、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突出民事民議,不斷深化“自治”,著力提升群眾“法治”意識,以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將“德治”觀念深入人心。
隨著黨組織引領作用持續發揮,“自治”“法治”“德治”不斷深化,發展的活力得以持續增強。聯合村黨支部書記周富坤説,近年來,大力發展特色産業,積極招引業主8家,發展壯大苗木、稻蝦等特色産業10000余畝,吸引200余名村民就近就業。採取“農旅+”發展模式,引進“稻花香裏”生態農莊,利用已成規模的稻蝦産業連續舉辦了四屆稻蝦美食節,吸引遊客20000余人次,旅遊每人平均收入突破1萬元。
無獨有偶,平武鎮尤安村以黨群服務中心為依託,利用公共空間開設便民超市、老年活動中心、村級衛生室、法律服務站、兒童之家,不斷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破解群眾沒有歸宿感的治理難題,充分凝聚發展合力。
近年來,尤安村群眾將土地全域流轉給村集體經濟組織——尤安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用以發展胭脂脆桃、柑橘等規模化産業,自身則以土地流轉租金、土地入股分紅、勞務收入等方式獲取收益。目前,尤安村集體資産超過1億元,群眾的腰包鼓起來了。今年51歲的貧困群眾王超群,説起現在的日子,她微笑著説:“巴適得很!”(范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