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幹擔當敢作為 砥礪奮進煥新彩

——雨城區青江街道聚焦民生解難題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0-08-03 17:22:44 編輯:陳廷波 點擊:
街道乾淨整潔,共用單車擺放有序,商家攤位合理佈局……走進雨城區青江街道,一眼望去皆是風景。
今年以來,青江街道黨工委始終以黨建引領為切入點,以加快發展為要務,牢固樹立民生為本的發展理念,創新管理模式,突破管理瓶頸,全力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加快全面小康社會進程的目標,通過紮實做好一件件民生實事,讓人民群眾體會到看得見、摸得著、觸得到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基層治理“花心思”  群眾共用“好日子”
街道是城市的音符和細胞,街道管理如何,考驗城市管理者的水準與智慧。“街長制”的試行與成功,最直接的成效就是扮靚了街道,聚攏了人心。
城市管理應像“繡花”般精細,讓治理“針腳”更細密,讓治理的“走線”更美觀,讓街道管理更有序、更安全、更乾淨——帶著這一目標,雨城區選取青江街道正黃美食風情街、和平南路、和平西路等11條重點難點道路,試行“街長制”。每條道路確定群眾、社區、街道三級街長共33人,按照日巡、周查、月評、季通報、年考核的工作方式,進行資訊收集和問題協調處理。構建三級街長和八大職能部門相配合的“3+8”模式,將巡查問題劃分為一般、疑難、重大三類,逐類明確處置程式。一般問題現場整改;難疑問題聯繫職能部門具體負責人處置、限期整改;重大問題由總街長牽頭組織8大部門召開聯席會議,共同協商處置。形成“群眾參與、三級協調、社區吹哨、部門報到”的城市精細化管理新格局。
“街長制”實行後,群眾街長王治芬就是這片區域的一枚紐扣,她及時了解商戶、住戶需要,協調各方及時化解各類問題,起到了“潤滑劑”的作用。
“雙創”是檢驗城市治理的一塊“試金石”,“街長制”也能更好推進“雙創”工作。社區“兩委”幹部以身作則,群眾積極參與,共建共用成為青江街道一道“風景線”。在此背景下,正黃美食風情街變得更規範、整潔,商住之矛盾減少,夜經濟越來越紅火。城市治理的“最後一公里”就在社區。
在村改社區過程中,農村變城市、農民變居民,出現了很多問題。總結主要是“四個難”:群眾生活習慣改變難、失地農民就業創業難、小區居民矛盾糾紛調處難、徵地資金分配難。
“四治”融合,成為破題的突破口。青江街道建成社區居委會主導、小區業委會主體、樓棟“兩長”協同、居民廣泛參與的“四級”自治體系,實行五議決策法的“自治”,增強“主人翁”意識;“共治”協同多方參與社區治理,開展結對共建和雙向服務;“法治”宣傳進家門,增強群眾法律意識;“德治”方面,評選身邊典型,用榜樣力量引領社區發展。
為進一步強化共建共治體系,青江街道整合轄區內企業、物業公司,部門資源,組建區域大聯防巡邏隊,劃分聯防網格,建立聯防指揮中心,設置警務室、調解室、城市管理工作站,聯合各部門開展社會治理工作,對巡查發現的問題,分為“3類3級”進行處置,形成大治安、大巡邏、大化解格局,不斷推進平安社區建設。
為更好開展基層社區治理和服務轄區居民群眾,按照“一室多用、綜合配套,設施齊全、功能完善、利用充分、服務大眾”總體要求,青江街道對轄區孝廉、石馬、沙灣路、青江路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進行親民化改造,改造後,社區環境變好了,群眾辦事更方便了。
隨著城市發展進程加快,青江街道加大了對通工小區、沙灣小區、先鋒小區等老舊小區改造力度,探索自管自治,讓老舊小區的居民共用城市發展成果。
其中,始建於1993年的通工小區,曾是一個無物管、無業主委員會、無維修基金的“三無小區”,小區內部基礎設施破損、房前屋後雜草叢生、非機動車亂停亂放。為改善小區居民居住環境,在青江街道指導下,小區所在的桐梓林社區以“黨建引領、多方共治、居民自治”為抓手,積極探索“三抓三建三提升”老舊小區治理模式,通過抓組織引領、系統謀劃、示範帶動,建移動辦公、分類治理、“四定服務”機制,提升議事協調能力、文化引擎能力、群眾自治能力,根治小區存在的頑疾。
近年來,該小區完成綠化改造近1700平方米,路面硬化近1000平方米,完成門禁安裝、增設電瓶車集中充電樁、修復化糞池等“微改造”23處,小區環境秩序提升成效明顯,群眾滿意度大幅提升。
服務居民“零距離”  每天都在“幸福裏”
社區是黨委和政府聯繫群眾、服務群眾的神經末梢。在今年抗擊疫情期間,青江街道7個社區、2個村實行封閉管理,103名社區工作者和1000多名志願者織成93個社區防控網,守護千家萬戶的健康。
2月12日晚,青江街道轄區的某小區一名業主被確診為新冠肺炎,其所在樓棟全封閉隔離。“家裏需要什麼告訴我,志願者給你們送過去。”微信這邊,是漢碑路社區志願者;微信那邊是確診者。
該單元樓封閉後,雨城區青江街道及漢碑路社區工作人員、志願者第一時間融入“樓棟群”,逐一和住戶相互添加微信,通過線上線下互動方式,及時了解住戶生活需求和健康資訊,幫忙代購生活必需品等,為住戶提供24小時服務。
在脫貧攻堅一線,哪有黨員,黨組織就建到哪,黨的工作就覆蓋到哪。
“賣新鮮蔬菜嘍!”近期,青江街道部分小區裏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吆喝聲,這是青江街道張碗村的蔬菜又進小區展銷了,而這吆喝聲就來自張碗村黨支部書記楊海。
通過區域共建,社村大幫扶,張碗村“一碗果蔬”合作社推行農戶訂單種植。由該村黨總支牽頭收集匯攏農戶種植的蔬菜,將蔬菜送進小區、大院,實現有貨成堆賣,有錢成堆賺的抱團發展路子。同時,依託轄區黨組織結對共建,建立張碗村主題黨日陣地,結合特色産業翠紅李、六月雪梨、藤椒,推出現場採摘助困活動,一週內便售完鮮果,增強了村民感恩意識和種植幹勁。如今,張碗村蔬菜每月銷量穩定達2.5萬噸以上,銷售額達12.5萬元。如今,張碗村的蔬菜走進了千家萬戶,這都得益於基層黨組織發揮的戰鬥堡壘作用。
民生問題是青江街道黨工委最重視的問題,今年上半年,困擾張碗村十多年的飲水難問題終於解決了。
張碗村地處丘陵地帶,村上自有水源無法滿足供給需求,全村飲水僅靠羅繩水廠供水,加之張碗村位於供水廠尾水處,每逢旱季,將造成全村405戶1425人生活飲水困難,村民要求解決生活飲用水的呼聲強烈。
為讓群眾喝上乾淨的自來水,青江街道黨工委迅速成立專班,現場踏勘、研究,協調由金鳳寺延長供水管道給張碗村供水。同時,積極尋找新的水源地,啟動張碗村地表水、羅繩水廠接水口100立方米的蓄水池項目建設,全力解決張碗村的用水難題。
為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青江街道以社區黨委為“軸心”,協同幫扶部門、駐區單位開展移動辦公進小區、便民服務進小區,把各種資源下沉到小區,把力氣真正用在參與治理、服務群眾上,不斷完善小區服務供給。常態化組織志願者開展健康體檢、家電維修等服務。就拿疏通馬桶來説,市場價格為80元,社區居民只要30元,特困家庭還可以免費。
此外,青江街道完成5—12地塊、西康記憶項目、雅安快速通道和互通工程、熊貓新城項目、104線(姚橋至草壩段)、大興二橋項目的徵地搬遷工作,保障區重點項目的建設用地,確保項目順利施工;在招商引資方面,金溝玫瑰園項目有序推進……
社區是社情民意的晴雨錶,透過社區這扇窗,可以聽民聲、解民憂,感知百姓的酸甜苦辣,而這也成為檢驗政策成效和落實情況的“試金石”。青江街道出色的管理,就是很好的例證。(胡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