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區聚焦社會治理新問題和人民群眾新訴求,結合基層實際,找準突破口和切入點,深入實施十個重點治理項目,以治理之效破解發展之困。
黨建為先,城鄉治理“兩探索”。探索鄉村治理新模式。結合村級建制調整,完成74個臨時村黨組織設置,配優“頭雁”隊伍,實行書記專職化、備案管理,“一肩挑”完成率達88.8%;深化農民工回引“三項培養”,建立全鏈條式、立體式培養機制,回引農民工1471人,儲備後備幹部178名;深化“村幹部坐班+週二集中服務日”“全程代辦服務”制度,將40余項便民服務下沉到村,實現為民服務在身邊。探索社區發展新路子。構建“鎮(街道)黨(工)委—社區黨委—小區黨支部”為核心,社會組織、居民等參與的“三級多元”“微治理”體系;建立“三社聯動+職能服務”社區治理機制,實現12個社會組織、22家非公企業主動融入;推進示範體系建設,成功申報省級示範街道1個、示範社區2個。
組網建係,自治法治“兩深化”。深化網格服務管理。完善區鎮村網格四級管理體系,優化設置全科網格129個,配齊網格員200余名;健全網格員職責、走訪、考核等14項運作機制,組織網格培訓5次。今年來,網格員走訪重點人員12353次,上報處理治安隱患4493件,積極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深化自治體系建設。健全村級民主自治機制,完善婦聯組織體系,實現區鎮(街道)村(社區)三級婦聯幹部的配備率達100%,89個村、15個社區“婦女之家”全覆蓋;建成“實踐中心—實踐所—實踐站”區鎮村三級組織體系,實現鄉鎮文聯全覆蓋;規範村(居)務公開,明確公開目錄,進一步提升基層自治水準。
去粗存精,企業發展“兩加速”。加速“僵屍企業”處置。組建工作領導小組,開展對象甄別、財産處置、存量資源招商、信訪維穩等工作,保障處置穩妥有序推進;通過調查摸底、專題研究,認定3家“僵屍企業”,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因企施策制定方案,全面展開分類處置。加速茶企轉型升級。瞄準稅收徵繳、産能壓縮、土地騰退、園區建設、園區招商等多個著力點,拓寬發展思路,健全茶産業鏈,助力蒙頂山茶提檔升級。今年來,完成茶企稅收徵繳1383.9萬元,對接洽談企業41家,成功入駐3家,有意入駐24家。
創新改革,村級經濟“兩聚焦”。聚焦閒置資源利用。摸清全區現有閒置集體建設用地底數,出臺農村閒置集體建設用地利用方案,完成全區46個村莊規劃編制;指導開展“小掛鉤”項目,各鄉鎮根據自身發展用地需求提交項目申請,批准立項6個,總面積150余畝。聚焦集體經濟發展。積極探索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健全組織領導機制和監督管理機制,全面展開清産核資,明晰集體資産權屬關係,試點放活集體經濟經營權,具化收益分配方案,嚴格考核考評,激活發展內生動力。
協同聯動,治水防疫“兩不誤”。水環境治理不耽誤。在全市率先出臺鎮(街道)重點河流出境斷面水環境品質考核辦法,根據評價結果實行水環境生態補償;完善聯防聯控協同治理機制,構建內與雨城、經開區,外與蒲江、丹棱縣多方共治格局,健全水環境整治聯席會議制度,先後召開協調會7次,解決治理難點10余個。重大疫情防控不延誤。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健全重大疫情應急響應機制和主動監測預警機制,強化公共衛生應急物資儲備,形成體系化聯防聯控、精準化群防群治工作格局;完成區人民醫院救治點,百丈鎮怡湖苑、聯江鄉養老院集中留觀點改造,新增床位近200張;展開各類培訓演練35次,檢查醫療衛生機構、公共場所、學校等區域1126次,下達監督意見書686份,確保全區疫情防控能力持續提升。(何雲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