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雨城區晏場鎮大里村的一片樹林裏,林農嚴鄭全正帶著鎮上林業員李仁才查看自家林地疏密情況。“這片林子是越長越好了,主要是間伐後敞亮了,樹木也就長得快些了......”看著自家疏密均勻、錯落有致的林地,嚴鄭全感到非常舒心。沿著村裏的林區公路,兩旁都是茂密的樹林,樹冠鬱鬱蔥蔥,林下卻透著光亮,能清晰的看到樹木大小和樹間距都非常均勻。
晏場鎮大里村,幅員面積29970畝,其中林地28761畝,村民收入以林竹為主,佔總收入70%,是典型山區林業村。該村地形以山地為主,土壤肥沃,林地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
然而,因缺乏科學栽植培育技術,林農以傳統森林經營理念“一畝地想種多少種多少”,造成種植樹林密度較大,對樹木生長成材造成了一定影響,砍伐木材時也是隨性而為,並不考慮整體生長情況。加之各家各戶面積小且分散,各自銷售很難形成規模的産業鏈條,往往價格低,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也弱。
為改變這種情況,真正發揮林木效益,2016年,在雨城區林業局牽頭指導下,大里村作為試點區最先實施“林木聯戶採伐”。
所謂“林木聯戶採伐”,就是對林農所有、同一林分林木,進行“聯戶申請、聯戶作業設計、聯戶辦證、 聯戶採伐、聯戶競賣木材”。
具體來説就是,召開聯戶小班成員會議,按照造林年度基本一致、林分情況相近、集中聯片的林木劃分,確定林木聯戶採伐小班;由林業技術部門提供指導模板,組織技術工作組人員開展採伐作業設計集中培訓,指導如何根據樹齡確定合理的林分密度,培訓合格後的技術工作組指導聯戶採伐小班內林農開展樣地調查及採伐作業設計(對撫育間伐、擇伐面積15畝以內及皆伐面積5畝以內的,由林農自行實施採伐作業設計),填寫簡易採伐作業設計表,所在村組對擬採伐林木情況進行公示;通過林農書面委託,由村上聯戶採伐小組人員統一辦理聯戶採伐許可證;通過村上統一公開競標的方式,競拍採伐權;林農可採取聯戶聯幫方式成立林木聯戶採伐隊伍,互相幫忙採伐,勞動力充足的也可按設計自行採伐。採伐完畢後,由林農直接和購買木材中標方按拍賣單價進行交易。
大里村最初的試驗大約只在約100畝林地進行,涉及約10戶林農。儘管開會講解實施辦法説得明明白白,但林農們仍然半信半疑,“能行嗎?”於是,區林業局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多次前往大里村,組織召開專門會議,對相關問題進行講解答疑,充分解釋其科學性,逐漸讓林農們放下了疑慮。
大約一年後,參加了“林木聯戶採伐”的林農,每立方米木料價格比市場價高了約50元,這讓大家嘗到了抱團發展的甜頭。於是,“林木聯戶採伐”逐漸在大里村推廣,並向全區鋪開。
如今,林農們對“林木聯戶採伐”信任不已。嚴鄭全表示,他家有10畝林地,自從實施聯戶採伐以來,平均每年增加收入約1000余元,“還有就是管護科學了,以前都是按照自己的經驗,一點也不科學,現在經過指導,知道啥時候要間伐、擇伐,通光了,樹林也長的更快了。”
晏場鎮林業員李仁才表示,林木聯戶採伐的效益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便是規範了林農林木採伐行為,林木密度得到合理的調整,提高了林木數量與品質,每公頃年生長量同比可增加5立方米以上。“林木數量和品質提升了,經濟效益自然會提高,我們通過抱團競拍銷售木材,肯定比他們以前‘單打獨鬥’強嘛,現在要得起價了。”李仁才説,“抱團”後,每立方米木材成交價約增加50-55元,總計為村上林農增收約47.8萬元。“同時,我們通過統一辦理採伐許可證、自行作業設計,還為林農節省了辦證成本和每立方米約8元的設計成本呢!”
雨城區全區林地面積115萬畝,林木總蓄積559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74.21%。2015年6月,國家林業局發佈了12個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單位,雨城區是西南地區唯一的一個。雨城區結合自身特點,創新出一系列不同類型的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模式,“林木聯戶採伐”就是其中的一項內容。
據區林業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雨城區3513畝試點森林採伐蓄積11748立方米,惠及的338戶林農總增收50.42萬元,帶動1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14戶孤寡老人和其他無勞動能力人員實現銷售收入49萬餘元。此外,雨城區每年舉辦10次以上培訓班,聘請林業專家傳授撫育間伐和大徑材培育等森林經營知識,逐步把以皆伐為主的採伐方式調整為“擇伐漸伐為主,小面積皆伐為輔”,積極培育大徑級木材,並進行分區域、分時段採伐,防止同一時間、同一地段出現大面積皆伐。為進一步完善科學經營、提高森林品質,在皆伐採伐跡地中營造混交林及補植闊葉樹,逐步達到復層—異齡—混交的目標和彩林建設效果,在確保林木量的同時,保障了保育土壤、涵養水源、固碳釋氧、凈化環境等森林生態功能。
雨城區通過實施“林木聯戶採伐”,促進了傳統林業向現代林業的轉變,實現了森林可持續經營,真正把“青山”變成了群眾增收致富的“金山銀山”。(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