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徐登林 發自道孚
2月5日9時30分左右,放晴的天空一片湛藍,太陽升過鐵礦溝山脊,把甘孜州道孚縣麻孜鄉菜子坡村村民汪青家的藏房照得通亮。
“與以前的老屋相比,新房住著怎樣?”造訪的道孚縣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規劃股股長郭旭問。“新房住起來安逸得多。”汪青邊説邊讓兒子給客人倒茶。
乍一看,汪青家的藏房與鄰居的房屋別無二致,但仔細瞧,會發現他家的藏房與周邊房子有區別:鄰居都是傳統木材料房屋,而汪青家的藏房使用的是新材料。
2018年,道孚縣開始推行新材料藏房建設。起初,群眾非常抵觸。如今,像汪青這樣稱讚新材料藏房“住起安逸”的群眾卻佔了絕大多數。群眾態度轉變的原因在哪?“新材料藏房處處體現著民本考量,因此贏得了民心。”郭旭一語中的。
考量一:要安全
汪青家的老屋在距新房近10公里的鐵礦溝山上,修建於上世紀80年代。説起老屋,今年70歲的汪青母親打開了話匣子:“一場地震,把原來的土坯房震垮了,才修了全木結構的房子。”
道孚地處鮮水河斷裂帶上,汪青母親所説的地震指的是1981年道孚地震。“那次震級為6.9級的地震中,農村房屋倒塌和嚴重受損的有1623戶。”道孚縣副縣長陸明新説,道孚是地震多發區,1792年到1981年共發生6級以上地震7次。
1981年道孚地震後,當地開始流行修建全木結構房屋。“墻倒屋不塌”形象地表達了這種全木結構房屋的特點,這也是當地群眾留戀傳統木結構房屋,抵觸新材料建房的主要原因之一。
“要讓群眾接受新材料建房,我們得設計出比木結構房屋更安全的房屋。”負責道孚縣新材料建房總體設計的四川福宇鴻聖建築設計有限公司總經理、高級工程師朱洪勝説,他們的設計從各個方面增強了新材料建房的安全性。記者在現場看到,汪青家的新房有鋼筋混凝土獨立樁基、輕鋼框架,並加入玻璃纖維增強承重。
2018年4月,道孚縣在龍燈鄉燃姑村與格西鄉若珠村建起兩棟新型建材樣板房,並召開現場會。“會上有村幹部提出輕鋼框架有點晃,於是我們在設計中添加了支撐架。”朱洪勝説,現在道孚縣建成的新材料藏房是8度抗震設防的。
考量二:保溫暖
汪青家的新藏房,室內有地板磚,屋頂有吊頂,南邊開有窗戶,與內地常見的房屋似乎沒什麼區別。在郭旭的指點下,記者發現了其中的門道:墻體填充材料為植物纖維板,窗戶是雙層真空玻璃,外裝材料選用了防火岩棉等材料。
“為了讓群眾樂意接受新材料建房,我們著力提高居住建築的室內熱環境。”朱洪勝説。
郭旭當天來汪青家,就是為了實地了解新房保暖情況。通過測量,當天10時許,室外溫度為零下2℃,主臥室內溫度為9℃。“室內外溫差超過10℃,説明新房保暖效果明顯。”郭旭説,通過實測和徵求群眾意見,道孚縣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將與設計單位一起,在下一批新材料建房中進一步優化方案。
“老屋全木結構房屋冬天漏風,新材料房不漏風,只要稍稍生點火,室內就非常暖和。”汪青對新房十分滿意。
考量三:減負擔
經道孚縣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測算,目前在道孚縣建設一棟全木結構房屋每平方米的平均造價是3600元,而一棟輕鋼結構新材料房屋每平方米的平均造價是2650元。
“按測算數據看,群眾建設新材料房屋的負擔更輕,但實際上並非如此。”陸明新解釋,群眾修建全木結構房屋少則準備5年,多則準備30年,費用分攤到每一年,壓力不大,而建新材料房屋一般用時4個月左右,一次性投入大得多。
一次性負擔過重,是導致當地群眾特別是貧困戶難以接受新材料建房的重要原因。為解決這個問題,道孚縣明確,新材料建房按照“政府引導、群眾自願、分步推廣”的原則,首先從易地扶貧搬遷、藏區新居建設、地質災害避險搬遷等有政府投資的項目破局。
2018年,道孚縣從易地扶貧搬遷戶中選取了45戶作為新材料建房改革試點。汪青家是被選中的試點戶之一。“6月動工,10月建成,年底前就入住。”汪青介紹,修建他家 4 口居住的這個100平方米新房,自己僅花費了8000元,其餘都是政府投入。因為修房花錢不多,汪青家有足夠的錢按照當地藏族群眾的習慣添置傢具。
為讓更多群眾主動嘗試新材料建房,道孚縣正在審議的《新型建材替代傳統木材建房補助方案》規定,對農牧民群眾正常生活用房採用新型建材且未享受政府項目投資的,給予每戶不低於1萬元的建房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