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頭條 > 正文 more>>

高端訪談:災後文化遺産保護既是重建物質家園也是重建精神家園

時間:2018-05-04 09:20:51 來源:四川日報 編輯:張林

  觀點提要

  10年前,單霽翔目睹了大災給文化遺産帶來的巨大損失,強力推動文化遺産的搶救保護。一處處坍塌的古建築再次屹立,一座座博物館重新開放,從氣勢恢宏的二王廟到古樸滄桑的藏羌村寨,眾多文物古跡災後修復重生,昭示著祖先的榮光與尊嚴。

  雖已過去多年,那些感人的往事始終縈繞單霽翔的腦海。讓他難忘的,不僅是災後文化遺産搶救保護的非凡經歷,更重要的是重建過程中展現的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人文精神。

  5月3日,單霽翔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深情地説,我們用事實向世界證明了中國政府保護文化遺産的決心和力量,四川災後文化遺産搶救保護工作的做法和經驗,被國際社會高度評價,開創了全世界災後文化遺産保護的新模式。

  ●災後文化遺産保護,既是重建物質家園,也是重建精神家園

  ●漫長的人類歷史中,曾無數次發生地震災難,但大災之後能迅速對災害遺址、遺跡進行完整保護的鮮有先例

  ●經過艱苦的災後重建,文物保護水準得以整體提升,極大地促進了社會進步、民生改善、旅遊提升、經濟發展,前所未有地發揮了文化遺産保護的社會功能

  ●國際社會對我國震後文化遺産保護給予高度評價,指出“四川震後文化遺産搶救保護工作的做法和經驗為全世界同行提供了重要借鑒”

  □本報記者 吳曉鈴

  人物名片

  單霽翔

  汶川特大地震發生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現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地震發生後,他30多次帶隊前往災區,領導和指揮災後文化遺産保護行動。全國上百家文博單位傾力援助,以最大投入、最快速度、最好品質搶救修復災區文物古跡。

  做法

  三個“第一時間”

  儘快讓文化遺産恢復生機

  記者:“5·12”汶川特大地震後文化遺産搶救保護力度前所未有,成效顯著。舉全國之力開展災後文化遺産搶救保護,是基於怎樣一種考慮?

  單霽翔:地震災區有很多歷史文化遺産,如果得不到有效保護,受到根本性破壞,將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和遺憾。災後文化遺産搶救保護,是尊重文化遺産與當地民眾的情感聯繫、鼓舞重建家園信心的重要舉措,是尊重災區文化需求、保障災區上千萬各族同胞文化權益的重要舉措。既要重建物質家園,也要重建精神家園,這是一次傳承中華文明的全民動員,也體現了文博人責無旁貸的理想與追求。

  文化遺産與當今社會的關聯程度越來越密切,被視為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資源,也是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選擇。災後文化遺産保護,也是尊重災區民眾在抗震救災中無私奉獻保護文物古跡的具體行動。

  事實證明,經過艱苦努力,我們將災後重建轉化為推進文化遺産保護的有利契機。通過堅持統籌兼顧、分類指導、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原則,使文化遺産保護水準得到整體提升;通過編制科學的保護規劃,合理設定功能分區,拆除與文物原生環境不相協調的建築,整治和優化文化遺産的周邊環境;通過將災後文化遺産搶救保護與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結合起來,努力使文化遺産搶救保護成為發展旅遊的重要基礎、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徑、重建家園的重要窗口,最大限度地發揮文化遺産的社會功能。

  記者:當時,災後文化遺産保護是一項時間緊、任務急、要求高、難度大的系統工程,卻在短時間裏讓文化遺産恢復生機、重現了昔日風采,這是如何做到的?

  單霽翔:地震發生當天,國家文物局立即停止了正在召開的會議,迅速啟動應急機制,將災後文化遺産搶救保護當作頭等大事來抓,做到了三個“第一時間”:

  第一時間啟動緊急預案,建立應急機制。我們及時與地震災區文物部門取得聯繫,當晚就發出做好災後文物保護工作的緊急通知,動員各地文物部門全力以赴投入抗震救災,採取緊急措施,堅決打好這場文物保護的硬仗。第二天一大早,緊急召集相關部門和專家研究部署災區文物搶救工作。第三天,就趕赴災區查看文物受損情況,迅速召開抗震救災現場會,對下一步工作進行應急部署。

  第一時間實施緊急搶險,開展對口支援。國家文物局及震區各省市文物行政部門均緊急部署救災工作。四川省文物局立即成立了災後文化遺産搶救保護領導小組,負責災後搶救保護工程的組織協調。同時,國家文物局積極協調,成立了由省內外文物保護專家組成的災後文物搶救維修保護工程專家組,負責文物搶救維修保護規劃、方案技術指導、災後損失評估,以及規劃方案評審、工程預算審核等。古建築維修、文物保護、岩土工程等相關專業的專家,趕赴各地受災現場進行實地考察評估,提出檢查報告、採取應急措施,並對災後文物搶救維修保護提出指導性意見。與此同時,全國文物系統的對口支援也相繼展開。

  第一時間科學編制規劃,全力推動重建。震後不到兩個月,國家文物局迅速組織完成了上百萬字的損失調查、搶救規劃、設計方案編制工作,對指導災後文化遺産科學保護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文物搶救保護修復專項規劃》被國家發改委推薦為部門專項規劃的參考範本。四川省文物部門在全國文物系統的全力支援下,及時搶救保護了一大批不可移動文物,對地震重災區每一處文保單位和博物館受損情況進行調查,編制《四川省汶川地震災害文物損失評估報告》《四川災後文物搶救維修保護工程管理辦法》等。

  記者:這些緊急措施對災後文化遺産保護起到了怎樣的推動作用?

  單霽翔:國務院公佈的《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條例》,有7處涉及文化遺産保護,充分表明瞭國家對保護文化遺産的重視,為災後文物保護工作樹立了強大信心。同時,第一筆總理預備費3000萬元及時下達到重災區。

  災區文物系統的全體職工弘揚了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第一時間嚴防死守保護好野外文物,轉移可移動文物到安全地方;第一時間調查受損文物情況;第一時間對傾斜、開裂的文物建築進行了有效的支撐保護,對倒塌的文物建築進行清理遮蓋,排除安全隱患。在這期間,還涌現了許多感人事跡。其中,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館館長高澤友,在地震中失去妻子等5位親人,仍強忍悲痛領導全館人員清點北川縣文物損失情況,不顧頻繁的余震,深入北川重災區,徵集了地震典型珍貴實物300余件。

  成果

  完整保護了災難遺址遺跡

  藏羌碉樓和村寨保護修復也極具亮點

  記者:在四川災後文物搶救保護中,您覺得特別值得一提的典型案例有哪些?

  單霽翔: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曾經發生過難以計數的地震災難。但是地震災難過後能夠像四川這樣及時對災難遺址、遺跡進行完整保護的還鮮有先例。

  震後一週,我們就在四川省抗震救災現場會上提出了地震遺址遺跡保護問題,此後也在全國政協會上提交了相關提案。在國家文物局、中國地震局、四川省政府等共同推動下,四川對北川老縣城、汶川縣映秀鎮、綿竹市東汽漢旺廠區和都江堰虹口深溪溝等4處典型地震遺址、遺跡進行保護,並將北川老縣城作為地震遺址實施整體保護、在北川建了地震遺址博物館等紀念設施。這一系列對地震遺址、遺跡的保護,體現了記錄人類災難史的深遠意義,為後人開展研究留下了珍貴實物資料,這也是對全人類科學文化教育事業的貢獻。

  此外,藏羌碉樓和村寨的保護修復也極具亮點。

  藏羌碉樓和村寨既是傳統民族文化的載體,又是民族同胞的生活使用場所,保存著珍貴的歷史記憶。其中10個藏羌村寨和520余處碉樓,已列入我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保護中如何尊重民族傳統、改善民眾生活、實現可持續發展?桃坪羌寨和蘿蔔寨等的維修保護,對此進行了有益探索。蘿蔔寨村民在受災以後,原本已開始拆取老房子構件和木料準備搬遷,但一個族群離開家園後,民族傳統文化必將更加弱勢。為維護羌族文明繁衍生息之地的文化生態,決定原址、原樣重建。我們採取了“以工代賑自救建房模式”,再舉辦文物維修培訓班,為藏羌地區培養業務骨幹,積蓄專業技術力量,整體提升了民族地區文化遺産保護水準。

  對少數民族村寨實施的整體和系統保護,也真實、全面地保存了民族村落文化景觀的歷史資訊。幾年後我重訪蘿蔔寨,看到這裡在恢復傳統建築形制、傳承傳統工藝的同時,當地民眾已能享有現代生活,做到傳統與現代、保護與使用、人文與環境等多層次的統一與協調。

  記者:除了這兩個特別典型的案例,在您看來四川的文物保護工作在10年後還有哪些可喜的變化?

  單霽翔:都江堰、青城山等景觀遊客熙來攘往更勝災前的事實證明,經過艱苦努力,四川將災後重建轉化為推進文化遺産保護的有利契機:文化遺産保護水準得到整體提升;整治和優化了文化遺産的周邊環境;努力使文化遺産搶救保護成為發展旅遊的重要基礎、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徑、重建家園的重要窗口,最大限度地發揮了文化遺産的社會功能。

  10年之後,當時地震中受損嚴重的江油李白紀念館、彭州領報修院、德陽龍護舍利塔等文化遺産,都得以修復並重新開放。尤其都江堰古建築群的及時、科學、高品質修復,對於恢復城市功能、促進都江堰市的經濟社會發展,振奮災區民眾重建家園的信心,支撐旅遊業和其他産業發展,提供社會就業崗位等具有積極意義。

  我們用事實,向世界證明了中國保護文化遺産的決心和力量。

  價值

  四川災後文化遺産保護經驗值得全世界的同行借鑒

  記者:這次災後文化遺産保護,有哪些值得總結的經驗和啟示?

  單霽翔:四川災後文物保護與重建,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偉大成就,245個災後文化遺産搶救保護項目全面完成,向祖國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回顧震後文化遺産保護的基本做法,對於做好當前和今後文化遺産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攻堅克難、敢於擔當。震後第三天,四川省文物部門就迅速上報了首份翔實的災情報告,為國家實施文化遺産保護提供了決策依據。二是精心組織、科學指揮。將促進災區經濟社會發展,讓文化遺産保護成果惠及民眾,作為災後文化遺産搶救保護工作的根本宗旨。三是心繫災區、情係災區。全國文物系統和對口支援單位匯整合風雨同舟、共克時艱的強大合力。

  災後文化遺産保護實踐,也給了我們許多極其珍貴的啟示:

  必須大力發揚中國政府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必須尊重文化遺産搶救保護工作的規律、堅持科學決策、規劃先行;必須紮實做好文化遺産事業基礎工作;進一步加強應急管理能力建設、最大限度減少突發事件對文化遺産的危害;必須加強防災減災研究,提高綜合抗災能力,做到未雨綢繆;必須忠實踐行以人為本、民生為先的理念,滿足災區民眾精神文化和情感需求。

  其中,基礎工作又是文化遺産事業的基本依託,也是及時、科學實施災後文化遺産搶救保護的保證。抗震救災以一種特殊的方式,檢閱和展示了這些年來基礎工作的成效。地震災害中,綿陽博物館的文物中心庫房就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從2004年起開展館藏文物保存環境達標建設試點,2007年建成了具有高抗震性能的區域性文物中心庫房,集中保管全市的部分珍貴文物。沒想到一年後就發揮了作用,館藏的文物幾乎沒有任何損壞。

  記者:這些經驗有無複製並推廣的價值?單霽翔:經驗其實已經開始在其他地方運用。此後的雲南楚雄地震和青海玉樹地震,國家文物局就啟動了應急機制,使地震災後文物搶救保護得以有序開展。

  國際社會對我國震後文化遺産搶救保護也給予高度評價,指出“四川震後文化遺産搶救保護工作取得巨大成功,其做法和經驗值得全世界的同行借鑒與學習。”

  10年後的今天,人們真切地感受到了通過恢復重建,四川呈現的蓬勃生機,這與災後文化遺産搶救保護工作取得的優異成績密不可分。衷心希望全國廣大文物保護工作者能把汶川地震災後文化遺産保護工作中的寶貴經驗,切實運用到全國文化遺産保護事業中。

  展望

  讓博物館成為文化綠洲滿足群眾文化生活需求

  記者:四川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産。在“讓文物活起來”的當下,我們還應該怎麼做?

  單霽翔:文物是祖先留下的物質遺産,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在城市化發展進程中,要更加注重文化遺産的保護,使我們燦爛的傳統文化融入今天的社會生活中,使我們的未來能夠更有前進的方向,也更加有文化底蘊。這需要考古學家、文物工作者、博物館人員的共同努力,讓艱深而古老的遺産變成今天人們能夠讀懂、能夠和生活有聯繫的內容。故宮博物院也在進行這方面的探索,比如用數字化技術、網際網路技術、文化創意産品、展覽,讓人們在今天感受到古人的智慧,這是我們下一步要研究的重大課題。

  至於博物館,我想它們都應努力成為人們生活中的文化綠洲,也一定可以完成和公眾的情感對接。我至今記得,金沙遺址博物館、武侯祠等文博單位在第一時間打開大門,開放綠地和廣場,為市民提供緊急避難場所和基本生活需求。那一刻,博物館與民眾心貼心,人們感受到公共文化機構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記者:未來,博物館還應從哪些方面努力,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單霽翔:博物館需要充分利用文物資源優勢,借助網際網路,更好地滿足群眾對高品質文化生活的需求,促進文化遺産資源“活”起來。博物館文化資源的數字化保護與研發,已成為傳承創新的有效途徑。例如,採取3D數字動畫技術,通過圖片、視頻等豐富形式,復原、再現歷史文化場景、事件;利用虛擬現實技術生成具有真實感的歷史角色、情景等。我曾在全國兩會上建議宣傳推廣“網際網路+中華文明”行動計劃,促進博物館與相關領域融合發展,鼓勵社會參與文化創意産品研發;其次,有助於培養既懂專業,又有創意、善管理、有視野的博物館專業人才;最後,可以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培育文化遺産資源合作利用的新模式和新業態。

  回首10年

  那些最幸福最溫暖最親切的時光

  無論是擔任國家文物局局長,還是現任故宮博物院院長期間,單霽翔有一個習慣一直沒變:喜歡穿布鞋。

  他説布鞋腳感舒適,實際上方便了尋訪古跡。2008年5月19日,單霽翔就是穿著一雙黑色粗布鞋在災區馬不停蹄考察災情。他帶頭穿過倒塌的二王廟古建築群,爬上損毀嚴重的竇團山雲岩寺,在崎嶇山路上可以把年輕人甩在後面。曾經十多次和單霽翔見面的都江堰文物局工作人員,記憶最深的仍然是他那雙滿是塵土的布鞋。

  他説在災區忙碌一天吃一碗3元錢的豆腐腦的時候最幸福,與基層文物工作者每次相見和告別的擁抱最溫暖,穿一雙布鞋走遍災區古跡最親切。他説只有深入到文物受損最嚴重的地區,才能對受損文化遺産瞭如指掌,也因此對文化遺産搶救保護的緊迫性、重要性感受最深,心急如焚,這直接促成了全國政協多個提案的提出,也推動了舉全國文博之力援助四川災區文化遺産保護行動付諸實施,因此,四川今天文化遺産之美,是四川也是全國文博人共同努力的成果。

  彈指10年。已轉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的單霽翔依然于百忙之中擠出時間,梳理出2萬多字的《抗震救災文化遺産搶救保護回顧》。10年回首的價值正如文中所言:抗震救災中體現出的不屈不撓的精神,所展現的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凝聚力,正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最好詮釋。

圖片新聞
一週圖集精選 | 圖片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