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頭條 > 正文 more>>

對話三位“70後”“80後”“準90後”全國人大代表:車間工人的大國工匠夢

時間:2018-03-20 09:14:15 來源:四川日報 編輯:張林

  履職故事

  “弘揚工匠精神”連續3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緊隨這句話的是“來一場中國製造的品質革命”。中國工業由大圖強,對大國工匠的期待躍然紙上。

  全國兩會期間,川報集團特派記者採訪了三位來自工廠車間的工匠代表:“70後”劉忠,四川淩峰航空液壓機械有限公司加工中心的操作工;“80後”江勇,川威集團成渝釩鈦科技有限公司煉鋼廠轉爐車間總爐長;還有來自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涂裝車間西區面漆工段操作技工黃波,他生於1989年,他覺得自己應該歸入“準90後”。

  三位代表在全國兩會上的感悟和思考,折射出三代工匠對職業的認識和追求,匯入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歷史進程。

  □川報集團特派記者王眉靈

  A

  他們的榮譽感

  “國家向高品質發展階段邁進,我們不是旁觀者,而是深度參與者”

  到北京的第二天,會議間隙,劉忠主動找到同在四川代表團的一位飛行員代表交談。生産軍機關鍵零部件的他,“每天都在造,卻從來沒有看到過成品”。外出參加活動,只要有飛行員同行,他都會去找他們,了解産品的品質,這已成習慣。

  “曉得我是造液壓助力器、起落架的,飛行員眼睛睜大了:‘這可太重要了!關係著我們的生命安全!’”這樣的話,劉忠聽了無數遍,每次聽到都很自豪:“我造的零件,安裝在軍機上,飛翔在祖國的藍天,光想想就滿足。”

  “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力培育壯大新動能,經濟結構加快優化升級。”政府工作報告上的這句話,江勇畫下重重一筆。

  讓江勇自豪的是,他所在企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自己作為技能帶頭人,帶著大家攻關破難,把公司的提釩冶煉技術提升至國內先進水準,多項技改為公司節成本、創效益,總量上億元。“‘鋼鐵川威’向‘釩鈦川威’轉型,我也出了一份力。”江勇滿臉笑容。

  此次參會,黃波感受最深的,是高品質發展的急切和緊迫。“我的理解,就是把産品做好做優。”他用擅長的車舉例:有的廠家生産的汽車,有時開兩三年,發動機、車門就有異響,這種情況以後要力求杜絕。

  “身上沉甸甸的擔子,讓我很自豪。”黃波説,國家向高品質發展階段邁進,自己幸運地成為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他把參會收穫密密麻麻記在小本子上,回去後要向廣大工友們傳達。

  B

  他們的危機感

  “不把握髮展趨勢,不跟隨轉型步伐,再好的工匠也會被‘去産能’”

  三位工匠在擔心什麼?對於現在和未來,劉忠把自己比喻為“連接手”。在他看來,以前的車間是全人工,現在通過機械手、設備等,在某個環節、某個層面實現了智慧化。未來的生産車間是完全智慧化的,想要什麼産品,直接給“訂單”,設備會自動化配置參數。屆時,需要的是集技術員、工程師、管理者于一身的技能人才,如果跟不上,很快就會被淘汰。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再壓減鋼鐵産能3000萬噸左右。”江勇説,轉型中的川威,向釩鈦産業主攻的步伐得加快。他所在公司正在進行釩電池等産品的開發利用,他領銜的江勇煉鋼全國技能大師工作室,正在培養、集納公司的高技能人才,成立專項攻關組,進行釩鈦科技攻關。他説,如果只埋頭幹事,不把握髮展趨勢,不跟隨企業轉型步伐,不瞄準市場需求,再好的工匠也會被“去産能”。

  “我覺得自己是井底之蛙,需要跳出頭頂這片天。”黃波這句話讓記者很震驚。這名年僅29歲就斬獲“成都市工匠”等多項職業榮譽的優秀技工,何以如此“不自信”?

  黃波説,德國工業製造的品質讓他感觸極深。有一種小零件,每分鐘要轉4萬圈,“德國造”可使用2年,“中國造”只能使用半年。當然,價差也大。“同樣的外觀,為什麼性能差別這麼大?”愛思考的黃波停不下來。

  黃波説,生産應用的編程軟體功能非常強大,這些年,自己通過努力,已弄懂了“怎麼用”,但對於“為什麼要這麼用”還沒弄明白,今後他將主攻這個方向,“這才是産品的核心秘密”。

  C

  他們的建議

  “讓更多的藍領工人成為藍領技術工人,更多的藍領技術工人成為工匠”

  三位工匠都是第一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他們帶來了什麼建議?

  劉忠拿出列印在紙張上的建議——“70後”的他習慣於紙質文稿,他建議提高技術工人待遇,從完善激勵機制入手,建立普惠制的提升機制,實現技工收入、社會待遇“雙提升”,吸引更多年輕人走進技校,畢業之後進入生産車間。“首先要把人留下來。”他特別對記者強調。

  江勇在電腦上打開 隨身碟,他帶來的3份建議之一是“完善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他介紹,現在職業技術學校多是3年學期制,2年理論+1年實踐,實踐中真正能深入企業、了解並掌握技能的極少。技校畢業生進入車間,企業往往還需進行再培訓才能上崗,之後還要手把手教3年左右,才能帶出一名合格的煉鋼工。

  理論與實踐結合不緊密,是主因。他建議,借鑒德國的職業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加深校企合作力度,讓企業成為職業教育的另一個課堂,讓學生一畢業就能上手,甚至成為“熟手”。

  “以前我幹打磨、拋光,就是機械重復,做多了,熟能生巧。但現在,要用腦去思考、去考慮工序之間的邏輯關係,這就要有大量的知識儲備,機器人操作、軟體、油漆材料、維護保養等,都要學。”黃波説,這是技能工與一般産業工人的最大不同。

  黃波建議,政府、企業為一線工人提供更為廣闊的舞臺,通過培訓、交流,提升技能、開闊眼界,讓更多的藍領工人成為新時代下的藍領技術工人,更多的藍領技術工人成為工匠。

圖片新聞
一週圖集精選 | 圖片中心